两会来了!速看四川代表委员关注啥?|代表委员@你

2021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来自四川的代表委员们聚焦什么领域?他们又提出了哪些建议?对我们的生活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今年,四川发布将继续连线对话代表委员,推出【代表委员@你】专栏,传播全国两会四川好声音。
代 表 委 员 名 片
图片
李为民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院长,教育部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健康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年我的一个建议是,在成都建设未来医学城,打造前沿医学高地”。为什么要提这样一个建议?在李为民看来,这一方面是积极响应科技创新“四个面向”中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成都有类似华西医院等创新的基础、平台,这为建设未来医学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未来医学城应该建设成什么样子?
李为民表示,在未来医学城的建设当中,首先希望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将其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疑难复杂疾病诊断和治疗世界中心;同时,要打造国家实验室,建设前沿医学与生命安全的国家实验室,突破与生命安全相关的一些瓶颈的技术,打造创新的药物、创新的仪器、创新的抗体和细胞治疗产品等;要打造西部的人类疾病临床资源国家库,包括临床资源数据库、临床样本库、生物样本库、生物样本的数字化病理库,构成战略资源,推动医学创新;要建设P4实验室,也就是生物安全防护四级实验室,这有利于对一些高致病性、烈性传染性疾病,对其致病性的微生物分离鉴定、致病机制的研究以及防控的研究等;此外,还要打造一个高端医疗设备产业创新中心,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希望未来医学城能够建设成为高端医疗设备、生物材料制造高地,进而推动国产化自主品牌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应用、示范以及推广。
这对我们将带来什么好处?
他说,在未来医学城的建设过程中,会进一步扩容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之后,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高级专家的医疗服务。同时,随着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在成都研发,将应对一些疑难杂症,并将第一时间服务群众。
他透露,四川省目前重点打造了两个P3实验室,一个由省疾控中心牵头,另一个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由省疾控中心牵头的P3实验室今年将很快启用,由华西医院牵头的P3实验室是以P4实验室标准,也就是最高级别防护实验室标准来建设的,目前正在加快建设中,预计将在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
代 表 委 员 名 片
图片
郑 鈜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致公党成都市委副主委,西华大学副校长,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挂职)
郑鈜认为,安全产业作为防范安全风险的特殊产业,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以及其他公共安全领域提供专用技术、产品和服务,是产业新领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当成为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之一。
但他同时表示,安全产业边界不清晰、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需求培育不足、关键技术装备发展缓慢等问题依然较为明显,这与我国提出“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他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加快发展安全产业。
具体来说,他认为:
第一,把发展安全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安全产业作为统筹安全和发展的有力抓手,充分认识安全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消费端旺、逆周期性的特点,加快推动安全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突出安全产业的战略性、保障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在国家层面高规格、全面系统地规划发展安全产业,加强对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统筹和协调,充分评估我国安全产业发展需求、现状和瓶颈,有针对性、前瞻地制定政策措施,以“十四五”专门规划或《国家安全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等方式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安全产业。
第二,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宏观的视野谋划我国安全产业的发展。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的基础上,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贯穿到培育和发展安全产业的具体领域和全部过程。深刻认识安全产业的内涵,将安全产业从过去产业政策确定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领域扩展到公共安全领域,依据不同细分领域的产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特殊的产业政策,明确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的具体行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等,明确安全产业市场体系的建设方案,明确扩大安全应用和消费的政策激励措施,明确安全产业融入国际市场体系的路径方法,明确市场准入、财税政策、金融支持、人才支撑等保障措施等,形成更加科学、立体、完备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第三,要注重充分发挥创新在安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加快发展安全产业的过程中,可考虑创新机制建立国家安全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国家安全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相关学科专业支持安全发展人才培养等。还可创新形式充分挖掘社会安全需求,以需求为导向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协同发挥政企社在安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支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应用场景创新,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推动产业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提供充沛动力。
代 表 委 员 名 片
图片
曾 芳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这次我带去两会的提案重点关注的是关于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来深化医教协同,提升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3月2日,即将前往北京的全国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曾芳在接受四川发布采访时说。今年是曾芳连续第四年参加全国两会,在本次全国两会上,曾芳围绕着自己熟悉的中医药领域提出了“深化医教协同,着力建设高水平中医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议。
“在医教协同的具体实践中,存在临床教学基地的规模和能力与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形。”曾芳调研发现,当前高水平临床教学基地的数量和体量不足及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职能保障机制不全。
比如,目前全国共有全日制中医药院校24所,年毕业中医药类学生约12万人,在校生约56万余人。全国三级以上中医医院有470余家,其中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300余家,拥有800张以上床位的中医医院有200余家。
随着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加,中医临床教学基地数量严重不足,且区域差别显著。尤其突出的是中医药院校直属附属医院体量不足、规模有限,难以形成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
“首先解决的就是中医临床教学基地数量和规模不足的问题。”曾芳告诉四川发布。她建议,应出台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医院成为高校直属附属医院,并允许高校跨省建立直属附属医院。
同时,针对1992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她建议教育、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部门共同组织修订,强化临床教学基地的准入、退出、考核备案机制,突出教学门诊、名医传承工作室的育人作用,建立引导更多的医院向医学院转化的激励机制。
来源 | 四川发布客户端出品
记者 | 张药滟 杨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