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救了“中国天眼”科学家的直升机,是哪来的?

科技日报记者 何星辉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前的“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查艳讲述了“中国天眼”科学家被直升机救助的故事,显示了“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FAST速度。其实,贵州率先建立的“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背后还有很多故事。

这是2016年6月27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检修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山地里的生死大抢救

除了被毒蛇咬伤的“中国天眼”科学家,“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另一个故事里的主角,是贵州省威宁自治县金钟镇大营村一位怀上了双胞胎的孕妇。这位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了高血压、高血糖、蛋白尿等多种并发症。

去年3月正值新冠疫情期间,孕妇面临生产并突发紧急状况,但她家距离市级医院还有170多公里,时间就是生命。

“我们立即启用‘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仅用39分钟将孕妇送达手术室,保住了母女3人的生命。”查艳说,在过去,从孕妇的家乡到达市级医院,需要花一天多的时间。

2019年,贵州省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发生一起特大山体滑坡灾害,造成21栋房屋被埋。一名8岁的幸存儿童被救出后,病情危重,急需转运至上级医院救治。

经医疗专家评估,决定启动航空医疗应急救援。随后,医疗救援直升机以最快260公里/小时的时速,不到一个小时就将幸存儿童从六盘水快速送达贵阳,转入贵州省人民医院,让幸存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紧急情况下,快速、高效的直升机救援,常常能让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查艳说,对生命的救治,每提速一秒,就是一个胜利。

“陆水空”救援随时待命

贵州山多,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因山高坡陡、气候多变,贵州的洪涝、泥石流、冰冻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繁重,“山地”成了贵州紧急医学救援需要破解的难题。

“面对莽莽大山,怎样为山里的百姓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查艳透露,贵州率先建立了“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紧急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提供急速的救援保障。

2017年以来,贵州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加快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贵州所要构建的,是一个“陆水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在指挥调度方面,挂牌成立了省市县三级紧急医学救援指挥调度中心。在救援队伍建设方面,组建起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并从全省抽调72名医护人员组成12支航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让救援力量“陆水空”齐头并进:陆地应急指挥车、水路冲锋舟、空路直升机……贵州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山区群众打通生命线。

“十三五”期间,贵州在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上,投入资金约3.4亿元。截至目前,贵州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组建完成,“陆水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至上”的生动实践

查艳说,贵州的“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仍在不断完善,力保山里的老百姓不仅能看得上病,还能看得好病。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查艳。图片来源:新华视点微博

素来以“地无三里平、交通路难行”著称的贵州,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组组通”公路进村入寨,乌江航运通江达海。纵横交错的交通线网,不但打通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血管”,也为“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极大便利。

曾是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其实这些年“蛮拼的”。3月5日下午, 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少波盘点了贵州的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92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与此相对应的是,贵州不但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书写出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还创造出“黄金十年”,GDP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

也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的变化和发展,被称赞为“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后发赶超”的背后,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建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为了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难题,贵州还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系统全覆盖。医疗服务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大大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作为基层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查艳对此有着真真切切的感受。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王宇

审核:管晶晶‍

终审: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