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闽宁镇:“山海”共建,“干沙滩”变“金沙滩”

图片
1996年,福建和宁夏确定对口帮扶关系,福建成立了由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任组长的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从启动西海固移民搬迁、到产业扶贫项目落地,24年来,福建超过10万人次直接参与了帮扶宁夏。现在的闽宁镇就是以福建和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
图片
▲如今的闽宁镇俯瞰图。街道宽整、民房整洁,葡萄园、红树莓园纵横成田。受访者供图。
全文6455字 阅读约需13分钟
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热播,66岁的谢兴昌又忙了起来,一天就要接受好几拨人的访问,有记者,也有晚辈,“那会儿真的那么苦?”
作为《山海情》中一位号召村里人移民的村干部原型,谢兴昌是宁夏西海固地区搬出的第一代移民,也是号召村民搬迁的闽宁村第一任村支书,“当时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子跑。苦着呢,活着比电视剧里演得更难。”
1996年,福建和宁夏确定对口帮扶关系,福建成立了由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任组长的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从启动西海固移民搬迁、到产业扶贫项目落地,24年来,来自福建的11批183名挂职干部,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超过10万人次直接参与了帮扶宁夏。
截至2020年12月30日,福建省有30多个县(市、区)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结成帮扶对子,福建省财政累计投入无偿援助资金19.34 亿元,社会各界捐助折款近4亿元。援建了西海固地区妇幼保健院、医护培训中心、卫生院(所)等卫生项目349个,新(扩)建学校超过230所。
现在的闽宁镇街道宽整、民房整洁,葡萄园、红树莓园纵横成田,家门口有医院能看病,孩子们有条件考上外面的大学,谢兴昌不敢想,变化会有这么大。
闽宁对口扶贫第一批援宁干部林月婵说,“我们这些福建人啊,没有白来!”
图片
4根玉米棒子的说服力
2月2日一早,宁夏闽宁镇一家生态农业科技公司的菇房里,马春花熟稔地用右手从菇床上摘下一只双孢菇,左手持小刀轻轻一“扫”,沾了银白色菌丝和黑色基料的菇根被切掉,一只圆润嫩白的双孢菇放到框里。
为避免这些菇被人为破坏品相,马春花要拿捏的十分小心,用大拇指、食指固定住厚实的伞盖,“一按、二拧、三拔”一气呵成。
这是马春花熟悉的一套程序,2020年秋天她结束在外打工的生活刚刚进入公司时,话没多说,她一伸手便“上道”。温暖湿润的菇房是马春花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是曾在20多年前撑起了她一家人生计的地方。
马春花的老家西吉县和海原县、固原县、泾源县等六县并称“西海固地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十年久旱啊,种子种下去后就盼雨,有雨才能收点粮,不下雨就颗粒无收。”谢兴昌对当时情形记忆犹新,在他的老家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几乎家家都要靠着国家救济粮生活,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
1996年,党中央正式启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福建与宁夏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福建成立了由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任组长的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是时任福建省脱贫办主任林月婵。
图片
▲西海固移民初到闽宁村时,要在戈壁滩上开荒,用筛子把沙砾一点点筛拣掉,留下的土壤才能耕种。受访者供图。
林月婵回忆,西海固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扶贫难度大,福建宁夏两省区决定在银川市玉泉营经济开发区移民点附近建设新的移民示范区。“找到有黄河水的地方,这里重新生活,要比就地扶贫脱贫容易的多。”
马春花和谢兴昌,正是当年响应号召的第一批移民。那不是一次简单的搬家,而是为了能吃上饱饭的移民搬迁。
除了自己移,谢兴昌还是首批号召乡邻移民的村干部。
今年初,一部反映当时西海固地区移民搬迁脱贫的电视剧《山海情》上映,其中演员黄轩饰演了一位号召村里人移民的村干部,就以谢兴昌为主要原型。
上世纪80年代末,谢兴昌从固原卫校毕业回到村里成为村医,后又当上村支书。
1997年7月,由宁夏、福建共建的移民点闽宁村在银川市永宁县的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这里距黄河直线距离20多公里,谢兴昌回忆,当时那儿还是一片“天上无飞鸟,地里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的干沙滩,但如果能借助水利工程引黄河水灌溉,这里就是“塞北江南”。他看到了4公里外玉泉营开发区的国营农场,玉米和高粱长的正旺,回家前他特意掰下4根玉米棒子。“这是全村的希望”,要号召村里人移来这“干沙滩”不是一件容易事,这4根玉米是他的“帮手”,是告诉村里人“我们去了也能用上黄河水,也能种这样的庄稼”的最好凭证。
但4根玉米棒子的说服力显然要比谢兴昌想的弱,第一批跟着他来的总共14人,三轮拖拉机开了12个小时才从山里到了这片“荒地”。初到时要自己盖房、开地,通水电。他记得第一次遭遇沙尘暴的经历,当时房还没盖好,帐篷为家。远远看着黄沙刮来他喊着让正做饭的爱人把吃的护住。等这股子风过去后,帐篷里只剩下三样东西:“我老婆,她手里按着的锅,还有脚底下踩着的棉被。”饭已经不能吃了,全是沙子,乡人抱怨,‘这是什么鬼地方’。”
有人闹着回,也有人继续被谢兴昌说服着来,电视剧里讲述这段经历时有桥段是村干部被乡邻指着鼻子骂,谢兴昌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实生活里,他当时都挨了打。
图片
双孢菇成了移民的“第一桶金”
谢兴昌忙着拉人、留人的时候,1997年年底,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禧带着团队来到了闽宁村,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农业技术扶贫的主要力量。
此前半年,林占禧他们在宁夏彭阳县初步实验成功,将已经在福建研究并推行了十几年的 “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移植到了大西北。
到了闽宁村,林占禧发现难度更大,还是一片干沙地的闽宁村连适合做菇棚的窑洞都没有,从想办法盖菇棚开始,就难倒了不少人。2月4日,林占禧告诉记者,那时候太累了,不少人还没看到蘑菇种成功就累倒了,但是大家不敢歇,因为这不是做实验,“是带着(扶贫)任务来的。”最后的“半地下”菇棚是经过数次失败和实验才成功定型。
图片
▲上世纪90年代末,林占禧带着团队在宁夏教授菌草种菇技术,为农民展开培训。受访者供图。
1998年以后,林占禧和队员们就开始分散到各个村小组,手把手教农户建棚、搭架、用牛粪和草做混合肥料。马春花家正是第一批种植农户,她记得当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原料都是福建方面免费提供的。
大约200平方米的菇棚里有四层木架菇床,福建技术员在里面教,她和爱人在边上学,口音问题有些词汇没听懂,他们就一边问,一边照着样子做。
而此前,她连双孢菇听都没听说过,第一茬菇在菇架上冒出头的时候,马春花又惊又喜,以往都外出打工的马春花夫妇第一次连家门口没出就数上了钱。不到一年时间里,马春花家卖蘑菇总共挣了7500元钱。
图片
▲2月2日早上,马春花在菇房里采摘双孢菇。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这小东西呦,可是给家里解决了大问题。”就算是现在回想起来,马春花依旧觉得双孢菇稀罕可人,是宝。
同样第一批学习种菇的村民马文祥也记得,那时候菇卖到了一斤两到三块钱,比肉还贵,自己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菇棚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养活着一家老小。来自西海固的移民在闽宁村,从双孢菇棚里淘出了第一桶金。
图片
直播带货的“闽宁巧媳妇”
2001年12月,以福建和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闽宁镇正式成立,当时下辖5个村,并入银川市玉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0年,闽宁镇镇区以北的荒地规划建设了一个新的移民村,此后几年陆续安置了来自固原市原州区和隆德县的13个乡镇的近两千户移民,也因此得名原隆村。2013年,马燕一家11口人从原州区中河乡迁居此处,算得上是整个闽宁镇的最后一批移民。
相较于17年前的移民前辈们,马燕一家来时,闽宁镇已不是当年的“干沙滩”。 村里有干净整齐的硬化路,红砖房连排坐落,水电太阳能一应俱全,学校幼儿园就建在家门口。马燕记得刚搬来的头一年,奶奶生日这天,村委会送来一个生日蛋糕。
马燕说,当时自己和老公带着两个孩子临时租住在玉泉营开发区的一处平房,老人骑电动车跑了十几公里拎着一块切开的蛋糕给他们送到家里,“这是60多岁的老人第一次过生日,第一次有自己的生日蛋糕,她太稀罕了,就要让所有人都吃到。”
移民前,马燕家周围就是大山,她很少动出门转转的心思,“吃饱,睡觉,看好孩子”,马燕没有过多想法,她只上过半年学,也想不出“文化”在山里有什么用,家里有牛羊已经是不错的光景。“喂牛羊又不需要文化。”
但现在,29岁的马燕当上了“带货主播”。
图片
▲2月1日早上,马燕在做“直播”。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2019年底,闽宁镇原隆村的电商扶贫车间建成,主售宁夏农特产品,优先招录当地留守妇女、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车间总共聘用52人,90%为女性,50%为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员工每月平均工资近3000元。
负责人手把手指导这些大多不识字的女工们分拣产品,用设备包装,操作电脑打快递单。
刚进厂时候,马燕胆小,从没上过班的她好多东西没有见过,连产品名都叫不出。她想出个“笨办法”,随身带着纸和笔,托别人把她不认识的产品名写下来,回家再继续学。“老师”是她当时刚上了二年级的大儿子。
2020年上半年开始,她们又在福建来闽宁镇挂职的副镇长李辉钦带领下开始 “直播带货”,包括马燕在内的6名女工组成了“闽宁巧媳妇”直播带货团。
“不要说镜头前了,我连人多的时候说话都不敢。” 马燕回忆,一开始没自信,紧张到发抖。对着镜头重复李辉钦教给她们那句开场白,“大家好我们是闽宁巧媳妇。”单这一句话,她说了上百遍,要克服笑场、紧张、尴尬、冷场,刚开始,说完头一句话,她甚至对着镜头发起呆,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
李辉钦是急性子,快人快语。他操着一口浓重的福建普通话,告诉马燕她们诀窍,“要放松,这些产品是你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要把它们的美展示出来,说出来。”
现在马燕已在直播间里驾轻就熟,网友名里有自己不认识的字,她直接请教毫不羞赧,“网友们很好,会发语音告诉我怎么读。”直播间成了马燕世界的另一扇窗,现在每天出门前她会给自己化个妆,“直播一开,‘闽宁巧媳妇’要美美的。”
图片
让闽宁镇“走出去”
李辉钦自己也开了名为“李镇长赞闽宁”的视频账号,并从2020年5月开始试水直播卖货,专卖马燕所在的扶贫车间里的产品,红枣圈、枸杞、金丝皇菊、黄花菜、黄芪 ,直播的头一个月时间里,李辉钦粉丝从零涨到近万,最多的一天卖出300多单产品。
图片
▲福建来的挂职副镇长李辉钦在视频平台开直播带货,受访者供图
除了每晚的直播,日常到村里调研,在白萝卜田、葡萄酒庄园、养牛农户家、树莓种植园,李辉钦都要拍上一段制作成小视频,介绍闽宁镇的特产、风情、民俗。就连回厦门休假,他也不忘念叨,“家乡的朋友们快来支持我们闽宁镇的扶贫产品,我需要娘家人的支持,我明天就回宁夏了……”
2019年9月,30岁的李辉钦作为第11批福建援宁干部来到闽宁镇挂职副镇长。和前辈们一样,李辉钦来的不轻松,他带着任务,“来一趟,不能白来是不是,要努力为闽宁镇带来些变化。”与林月婵那一代援宁干部要把资金、技术、产业带给宁夏百姓的目标不同,他觉得,如今是把闽宁镇“带出去”的时候。
“援宁”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20年来。从开始的“吃饱饭”,到打水窖、建希望小学、创办经济实体、发展特色产业等等。目前福建在宁夏企业5700多家,年上缴税收超10亿元,安置当地劳动力就业10万多人。
2015年,福建省属高校面向宁夏本科的招生计划增加了10%。“更多孩子考了高中,上了大学,我们才有未来。”谢兴昌说,过去他要挨家宣传上学的重要性,编了宣传语喊话,“宁让家里缺了粮,不要耽误娃娃上学堂;宁让锅里缺了菜,不要耽误下一代。”
但到了2005年以后,移民户把孩子上学的事儿当做家里头等大事,在新建的学校里,几乎每个闽宁镇的孩子都上过福建老师的课。福建老师带来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篮球、乐器,多媒体教学设备,也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过去农民们觉得上学没啥用,后来各家都比拼,看能出几个大学生。” 谢兴昌说。2020年,福宁村104名学生考上本科,有 24名学生中考成绩在600分以上。
图片
▲在宁夏工作时的林占禧(左)和林月婵(中)。受访者供图。
从1997年第一次确定帮扶关系后到宁夏考察一直到2007年退休 ,林月婵10年间往返福州和宁夏40多次,接送了一批批援宁干部、专家院士、支教支医队,创业闽商。2016年,退休9年后她又一次到闽宁镇时,发现那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家里都用上自来水了,都有抽水马桶,孩子们的学校那么宽敞,镇上也有了医院。”
2018年底闽宁镇福宁村、木兰村、园艺村、武河村、玉海村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019年年底原隆村脱贫出列。
去年年底,有当年一起共事的宁夏干部到福建,上门探望已经75岁的林月婵,告诉她宁夏所有贫困县市都已脱贫,林月婵答,“我们这些福建人啊,没有白来。”
李辉钦觉得,闽宁镇要走出去,就先要吸引更多第三产业的资源过来,但就目前来看,整个镇子的服务业水平和服务理念还跟不上。就像带动马燕她们从不敢说话到能为家乡农产品代言,他觉得要让更多人“动起来”。
图片
从“移得出”到“稳得住”
年轻干部们的想法不谋而合,闽宁镇分管扶贫开发的副镇长杨青说,脱贫摘帽,只是第一步任务的完成,要用多元化的产业把人们继续留下、稳住,要让大家都“活跃”起来去挣钱才是进一步的目标。
为了让全镇6万常住人口挣钱,并且是在家门口就挣了钱,杨青带着镇上的资源往外跑。原隆村有一家养殖场长期空置,2019年他到区外联系资源,引入了一家内蒙古的公司把场地盘活,现如今该养殖场的犊牛存栏量达到了近3000头,帮助村里30余人稳定就业。
闽宁某扶贫车间也是杨青请来的合作企业建设的车间,让像马燕一样过去赋闲在家或者常年在外打工的4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就参与劳动,获得收益,“还有一个福建晋江企业家投资的服装公司,就解决了100多个就业岗位”。
近些年,闽宁镇在蘑菇、葡萄、红树莓、枸杞等为主的种植业上逐渐形成了集群产业的发展模式,全镇新增的商贸物流、电商和制造加工企业有13家。
“让大家有事儿干,有钱挣,才是当下扶贫最稳定、最有效的举措。“杨青说。
图片
▲图为谢兴昌一家。他自言过上了24年前不敢想的好日子。受访者供图。
出生于1985年的杨青是移民受益者,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全家人从固原县蔡川村移民到中宁县大战场乡。
那时候杨青就知道,宁夏的贫困地区一直有福建人在帮助,没去过福建,没有见过大海,但他对“闽”字有特殊的感情。大学毕业后,杨青考取了永宁镇的公务员,2018年被派驻到闽宁镇专管扶贫工作,负责招商引资、扶贫项目开发、就业创业。
杨青觉得,移民身份能让自己更了解移民,知道他们的渴望,也了解他们的短板。
“我们要让福建帮扶到什么时候呢?”杨青说,有些老百姓现在吃饱穿暖以后,好像没有特别的追求了,对挣钱的热情也不足,这才是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的思想问题。
好在近些年,他看到不少和自己一样的“移民二代”正在反哺这片土地。杨青认识好几位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回到镇上中学教书。临近春节,2月3日这天,几个毕业不久的留学生来到他办公室询问创业注册公司事宜,年轻人创业资金不足,希望有类似大城市写字楼一样的办公空间用来注册公司和创业起步,他们希望得到杨青的帮助。
杨青说,这些比自己还小10几岁的年轻人,正是闽宁镇新一代的希望,他们正在自力更生,想方设法在福建和宁夏两代父辈们改造过的干沙滩上创造更多的可能。
2020年12月,谢兴昌卸任福宁村村支书一职,回到村医的老本行,在儿子开的药店里坐诊,给镇上居民看病。他住的房子从1997年至今已经翻盖过三回,从土坯房到砖瓦房,现在是一栋二层小楼,这是他24年前不敢想的好日子。
马燕最大的心愿是3个孩子能接受好教育,自己带着孩子们走出了大山,她希望以后孩子们有能力靠知识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眼下她决定买一台电脑,和大儿子一起学习,过去说 “在山里念书也没用”的马燕现在觉得自己能做的很多,29岁,不过才是刚开始。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实习生 牛清妍
编辑 胡杰
校对 李世辉
图片
来新京报电商平台“小鲸铺子”囤年货啦!
往期重案回顾:
图片
“双面”吴谢宇
图片
安徽太和多家医院疑骗保:没病变“脑梗”,有人一年免费住院9次
图片
刺死辱母者于欢的罪与悔
图片
招聘网站里的情色陷阱:招助理实为“拉皮条”
图片
在精神病院怀孕的女人
图片
既然在看,就点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