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录|浪漫古朴甲天下——甲路纸伞制作技艺

说起“油纸伞”,人们首先会想到江南水乡,“才子佳人油纸伞”。伞是我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诞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木工师傅鲁班的妻子用木材蒙上兽皮制成的。后来造纸术发明,纸出现之后,油纸伞随之产生,人们在伞纸上刷桐油用来防水。由于轻巧耐用,便于携带,于是,油纸伞很快便传开了。文人雅士亦会在上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宋时称绿油纸伞。以后历代均有改进,有纸伞,油伞、蝙式伞,最后形成今天的大众用品,使用至今已1000多年。
图片
油纸伞在唐朝传至日本、朝鲜,日本早期将油纸伞称为“唐伞”。油纸伞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越南、泰国、老挝等地后,又结合了当地的文化,有了各自的风格和名称。
油纸伞因其历史悠久,古典怀旧,内涵丰富,寓意吉祥,深受各类人们的热爱,中国油纸伞文化主要表现在:代表多子、多福;寓意节节高升;寓意美满、团圆、平安;代表恩爱百年;消灾辟邪、平安吉祥;高贵典雅;祭祀祖辈先灵;预祝金榜题名;喜庆。
图片
很多人一提到油纸伞,言必称苏杭,好象苏州、杭州才应该有油纸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事实上,油纸伞是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传统日用雨具,是一项传统、普遍的手工业。从前的油伞作坊就像裁缝铺、铁匠铺一样,遍地开花,寻常可见。
甲路纸伞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甲路纸伞是江西省甲路镇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甲路是江西婺源的一个自然村。因地处上至徽州、下达饶州的通衢要道,故名甲道,俗称甲路。甲路传统制伞历史悠久,相传,成淳五年(公元1269)宋代丞相马迁鸾(甲路张氏女婿)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从此,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民间时期,“龙盛”纸伞坊的张龙盛最为出名,一直沿用的竹制伞键系他发明。康熙年间有民谣“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可见当年之盛。也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畅销全国,扬名海外。
图片
甲路纸伞,以制作灵巧、工艺精湛、风格别致而著称。一把小小的甲路伞古朴、轻巧,看似简单,但要制作一把上好的甲路伞,是件不容易的事。手工制作不用说了,用料纯正,首先要选好材料——上等竹木、优质丝绸、丝绢、皮纸、桐油、柿油……最关键的是竹子,伞的骨架是用竹子削成的。竹子质地坚硬极富有弹性,不易折断;直接来源于大自然,淡雅,环保,这正是甲路伞所采用竹制伞架的特色优点。唯一的缺点是易遭虫蛀,霉变。所以,手工削好的伞架必须进行严格的高温蒸煮,太阳暴晒及烘烤。主要工序有:选材-锯竹-刨青-劈条-削骨-锯槽-钻孔-锯葫芦(伞轴)-串葫芦(组合)-蒸煮-暴晒-装柄-装键-绕伞圈-裱伞-糊伞边-绘画-收卷(整形)-穿饰线-上桐油-套把-结顶近三十道工序。
图片
图片
艺人们在伞面上还精心勾画出栩栩如生的花鸟、姿态优美的仕女、山明水秀的风景等图案和文字,伞面还需涂上桐油,因为桐油可在伞表面形成一种保护膜,具有防水、防腐等效果。使雨伞不仅成为美观大方、晴雨相宜、经久耐用的生活用品,而且为很有欣赏价值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品种有色彩艳丽的花伞,朴素大方的黑油伞,色泽光亮的透明伞等多种。
近年来,受现代工艺的冲击,机械化生产的金属骨架布伞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油纸伞。传统工艺的油纸伞,工艺讲究、繁杂,年轻人不愿从业,油柿树被砍伐也导致原料供应出现困难,使得曾经风靡一时的油纸伞,到了消失的边沿。在此现状下,这种传统工艺的抢救保护需要更多人来重视。甲路纸伞已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中,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申报的甲路纸伞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项目在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者:杨晓君
责编: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