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资产价格管控是后疫情时代的超级问题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12日电 题:《刘元春:资产价格管控是后疫情时代的超级问题》
作者 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哲学基础受到颠覆性冲击。
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全球CPI在此期间一直保持在2%-5%的水平。中国在过去10年CPI也基本处于1.5%-3.5%的区间内,而传统上与通胀相关联的参数,例如货币供应量、债务水平,每年大致按照10%的速度增长。欧美经过若干轮量化宽松,数据更为恐怖,但没有出现预期的通货膨胀。
在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货币积累后,会不会在近期和未来一段时间出现超级通货膨胀?
目前,石油价格、农产品价格、铁矿石价格、铜矿价格,从2020年最低点算起都出现了大幅上涨。这些变化确实会造成通胀恐慌。那么,是不是会出现大家所担心的变化?
从目前来看,很多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都表明,通胀形成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物质相对充裕的的条件下。
第一个重要特征是,通胀形成机制并不决定于货币供应量,而是与全球化因素、低成本供给弹性密切相关,也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商品篮子的弹性密切相关。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当人们基本生活稳定之后,收入增长、货币增长会在边际上用于储蓄、投资。此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资产价格、金融价格的变化密切相关。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成为了新的货币蓄水池,而不像传统商品在交换经济中直接对生活带来冲击。这一机理导致货币政策的框架,从传统的单一目标、单一工具、规则化的模式,向多种目标、多种传递途径、多元化体系、甚至相机决策的体系转换。如果不了解背景,就会形成“见到风就是雨”的思维方式。
第三个重要特征是,在日常商品中会出现个别商品的紧平衡。个别商品的紧平衡有可能会成为货币释放的渠道,带来价格性的异常变化,这在价格管控中值得高度关注。
宏观政策需不需要盯住局部的紧平衡?我认为不需要,但宏观政策需要对资产价格进行权衡。因此,有专家认为,盯住CPI的方式过时了,应该盯住整体价格水平。也有很多人建议,将资产价格与CPI加总,形成新的盯住篮子,从而使我们的一些调控工具与这一目标相匹配。还有人认为,盯住名义GDP,即盯住实际GDP和GDP平减指数。
目前,对于货币政策框架还难以形成新的公式,所以货币政策管理框架正处于革命性的过渡阶段。
资产价格管控是后疫情时代的一个超级问题。国内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前瞻性。中国这些年一直在对房地产价格进行管控,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对房地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和基础性作用。但目前美联储和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可能会面临新的风险。
总体上,虽然近期价格结构出现异动,但中国CPI的总体水平仍然处于平稳状态。中国通胀预期不会有大幅度调整,但央行也应对中国的通胀预期进行前瞻性管控。
中国经济并不害怕物价水平3%-5%的上涨,相反,我们怕的是CPI回落至1.5%以下。在历史上,曾有部分学者主张轻度通货膨胀有利论,但目前物价稳定在3%左右是最好的。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3%的通货膨胀率,并且由专家进行了深入解读,对于理清目前所面临的价格形势、供求关系,以及未来几年的政策指引和预期引导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据刘元春在第22期浦山讲坛“‘十四五’开局:经济发展趋势与政策重点”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