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麦郎:嘲讽声中误入名利场,精神病院成归宿

大家看到庞麦郎被送进精神病院的热搜了吗?好家伙,这个名字看得斯文愣了一下,瞬间感觉梦回2014年。

一时想不起这人是谁的朋友,可以来复习一下这首歌

我的滑板鞋约瑟翰 庞麦郎 - 旧金属

“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这首歌可以说是2014年十大洗脑神曲之一,而庞麦郎就是《我的滑板鞋》的创作者以及原唱。

他像我们见过的无数草根红人那样,通过一首洗脑神曲一夜之间风靡网络,又随着时间流逝悄无声息的糊掉。斯文没想到,再次听到他的消息,竟然是这人患上了精神疾病。

3月11日,庞麦郎的经纪人白晓发视频宣布,庞麦郎年初就因为伤害他人被强制送进精神病院,他以后的商务活动也很难再继续了。

3月12日,庞麦郎老家的村支书陈正鼎回应,确认庞麦郎已经因精神疾病入院。他精神疾病发作时殴打了自己的父母,此前就已经被送过一次精神病医院,这是第二次入院。

经纪人表示,从2018年起,庞麦郎的状态就已经很糟糕。他从两人认识时的130斤暴瘦至80斤,经纪人甚至能感受到他生命的流失。他病发时神志不清,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别人,有好几次都想杀掉经纪人。

庞麦郎经常会忘记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所以被外界认为不讲信用,但其实是因为病情的原因,所以经纪人选择理解并原谅他。2018年时,他也想对被伤害过的主办方解释,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他对媒体一直守口如瓶,一直都想再给庞麦郎多一些时间。经纪人称,他在庞麦郎的身上看到了梵高的影子,为此,他用了六年的时间来观察对方。

庞麦郎是个对音乐很偏执的人,多年来饱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还一如既往地进行创作和演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生活和疾病的煎熬中写出来的,但恢复正常的时候又不愿意让大家看到这些成果。

外界一直都存在对庞麦郎的诸多非议,但他本人都不在乎,事实上他对大多事情都不在乎。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几乎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创作。

在经纪人口中,庞麦郎是中国版的梵高,是一个饱受精神分裂症折磨,也依然在坚持创作、坚持自己热爱的艺术家。

经纪人认为庞麦郎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巡演比《绿皮书》还要精彩,他的故事比《堂吉诃德》还要魔幻。

于大众而言,那些年庞麦郎走红之后的经历,确实颇有几分堂吉诃德式的荒唐。

他真正因为作品引起关注,其实只有一首《我的滑板鞋》。在网络神曲的热度消退后,他每次走进大众视野,都是因为和媒体交锋。活在新闻里的庞麦郎,在大众看来多少有些猎奇属性。

本来大家对这类洗脑神曲的态度就很微妙,太多人觉得《我的滑板鞋》low、土、火的莫名其妙,庞麦郎还自己往外送了两个槽点,他号称自己是台湾人,90后。

“长这么老还说自己是90后?”、“这口音能是台湾人?”,虽然不懂庞麦郎为什么要撒这种一戳就破的谎言,但并不妨碍网友不留情面地嘲笑他。

庞麦郎自己也显得很心虚,面对媒体的质疑,他多次改口。从一开始称自己是台湾基隆人,变成他在台湾出生陕西长大,又变成他祖籍在台湾,出生后很快回到内地生活。

多次被问到真实身份和经历,经纪人也只能选择回避,请大家不要过分探究庞麦郎个人,关注音乐本身就好。

从那之后,庞麦郎和媒体的接触就不太愉快。要么是采访本身让庞麦郎或者记者不舒服,要么是出现在报道中的庞麦郎让观众感到不适。

2014年11月,南都娱乐周刊发表了一篇对庞麦郎的采访文章,那是他第一次接受媒体专访,就给大众留下了“拒绝采访、小心谨慎、处处提防媒体”的印象。

要他配合采访,需要满足庞麦郎的许多条件,比如要上封面、至少封面上要有他的名字、且必须是约瑟翰·庞麦郎,不能仅仅是“庞麦郎”。

最后这篇报道的标题定为《约瑟翰·庞麦郎:他的魔鬼步伐你永远不懂》,文章中还写道,“这可能是在目前包括今后的记者生涯中,都与众不同、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

2015年开年,《人物》杂志发表了长篇文章《惊惶庞麦郎》,这是第一篇全面揭秘庞麦郎的文章。文中用诸多细节和观察,向看客展示了庞麦郎的另一面。正是这一面的他,再次引起了网络热议。

在记者的描写中,庞麦郎一接到采访邀请,就把记者们的微博关注了个遍。他让记者她们中最好看的介绍给他,得知人家已经结婚后,又询问当事记者长得怎么样。

接受采访后当天凌晨3点,庞麦郎给记者打电话,说睡不着要聊天,不陪就取消采访。聊到凌晨5点,他想挂了,因为他要去看电视剧《西游记》。

见到记者时,庞麦郎本人的形象是邋遢的,他的头发板结油腻,弓着身子,看起来羞涩得似乎想把自己藏起来。

他的房间推门就是一股食物腐烂、被单潮湿的味道。空间逼仄狭小,没有窗户,大白天也得开灯,床脚的被单上还沾着已经硬掉的、透明的皮屑、指甲、碎头发和花生皮。

他一边上厕所一边对记者提出他要上封面,“必须在最前面,拍照也必须把我拍得帅,你不要跟我耍花招”,还要求穿他身上这件价值100多元,从夜市买来的花衬衫拍封面照。

走红之后没多久,庞麦郎就开始频繁更换手机号,他躲在这间小旅馆里,父母、经纪公司、老朋友,谁也不见,因为他觉得“我火了成了肥肉了,哪个都想来割一刀”。

没有专业经纪公司的帮助,庞麦郎无法判断哪些机会对他的发展更有好处。在他躲进小旅馆后,他开始只接商演,哪怕是恶搞性质的也没关系,反正他绝不上电视,因为看的人太多了,容易破坏他的形象。

他很在意自己是否国际化,也是打心眼里觉得自己实红。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乃至央视都邀请过他参加节目,而庞麦郎却以嫌人家是地方台、不够有逼格、给他的待遇不够好等理由拒绝了。

包括他对自己是“台湾人”这事儿也有类似的执念,被记者当面拆穿他还会发火的那种程度。

逃到小旅馆之后,庞麦郎就开始深陷和前经纪公司的解约纷争中。双方对《我的滑板鞋》走红的看法很不一样,庞麦郎觉得歌能火是因为意外,应该归功于他的才华和努力创作。

但公司却认为这首歌能火完全是公司的包装结果,公司前期投入了很多钱捧红庞麦郎,还没等来收益他就直接跑路了。但庞麦郎却觉得公司欺骗了他,因为他以为自己签的是唱片公司,但实际上是家文化传媒公司。

庞麦郎和前东家之间的纷争远不止这些,双方争执的点包括但不限于合同本身、如何分成、是否有收益、走红原因、出道方式等等。最终公司选择了起诉庞麦郎,而庞麦郎始终躲着不应诉,直接被列入失信名单。

后来庞麦郎还接受过一次新浪娱乐的专访,新浪娱乐得出的结论是,在经历过多次与公司、媒体、合作方打交道之后,庞麦郎已经越来越熟悉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了。当他需要媒体时,他会保持态度谦虚,但仍有许多警惕和不信任。

在他接受的几次采访中,最深度和引起反响最大的就是《人物》那一次。在大家的讨论声中,当时虾米音乐的CEO曾经晒出他和庞麦郎的聊天记录,表示庞麦郎本人对这篇文章全盘否认,称他并未接受采访,纯属记者胡编乱造。

但很快《人物》方也给出了回应,称他们采访事先已征得庞麦郎本人同意,全部对话都有录音,时长约706分钟,可以提供证明。

然后庞麦郎那边又改口了…表示他并不知道记者录音了,也不觉得那是采访,只是闲聊。同时再次强调那篇文章是胡编乱造的,他没有签经纪公司,年龄也不是35岁。

多次出尔反尔再加上《惊惶庞麦郎》中的诸多细节佐证,当时就有不少大V加入到了讨论中,开始怀疑庞麦郎出现了精神问题,同时谴责《人物》杂志消费一个存在心里缺陷的人,角度居高临下,文字尖酸且缺乏温度。

蒋方舟表示,“一个精神病人的病历因为残酷所以好看,可我们都不是有资格鉴定他的医生”,同时她也认为,“任何人的生活在这样粗暴片面的观察下都挺不堪的”。

斯文当年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只觉得庞麦郎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普通人,他被突如其来的名利打了个措手不及,出身穷苦给他带来了自卑和虚荣,也让他在应付记者时显得漏洞百出。

我没有想到,当年被质疑的那些“心理缺陷”,竟然在多年后真的发展成了精神疾病。或许在他当初多次改口的时候就有了某种征兆,只是谁也没想到,他真的严重到了要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地步。

斯文注意到今天有网友调侃,当年那些骂他“有病”的网友或成预言家,我倒是觉得非常可悲。现在回头去看,他给自己营造的“90后台湾音乐人”人设,他对自己“红成一块肥肉”的定位,可能真就是对自己的认知出了问题。

他打心眼里热爱音乐,觉得自己有才华,是身边的人不懂他。父母、朋友、经纪公司,全都无法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他打工时、走红后、窝在脏乱差的小旅馆里、哪怕患上精神分裂,从头到尾都在坚持创作。

所以他后来的经纪人会认为他是“中国版梵高”,但斯文必须要说,梵高可不是谁都能当得。同样患有精神疾病、同样挣扎沉沦不放弃创作,但庞麦郎真的有梵高那样惊才绝艳的才华吗?

从业务能力上看,他在前东家时的经纪人李希曾说过,庞麦郎的出道年龄太大,唱歌音准极大。”录歌时最痛苦的是什么你知道吗?他每一遍,每一遍都唱得不一样,完全没有调子“。

但在《我的滑板鞋》火了之后,庞麦郎却由衷认为,这首歌受欢迎是因为他唱得好,打动了人心,“国内现在没有我唱的这种风格的,很珍贵的,而且我很帅”。

2016年,庞麦郎在杭州举办了个唱,他现场演唱了《我的滑板鞋》《西班牙的牛》《摩的大飚客》等9首歌,却被现场观众发现全程都是假唱,很多次口型对不上还跟不上伴奏。

从市场反应上来看,《我的滑板鞋》火归火,但说到底还是停留在网络层面。2017年3月26日,庞麦郎在河南举办个人演唱会,但现场只有7名观众。

说白了,庞麦郎的歌免费的话大家还能听个乐子,但如果要付费收听,或者要你花钱去听他的演唱会,你乐不乐意?

当然,咱也不是说人不能有梦想。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勇于追梦本身当然也是好事,也值得鼓励,但一旦梦想和现实差距过大,咱是不是也得适时学会放弃?

庞麦郎的悲剧,惨就惨在他对音乐梦想的执着近乎一腔孤勇,如果一直得不到回馈,可能他坚持个几年也就放弃了。可只要观众给他一丁点反应,他就会觉得自己还有希望,只要努力下去,终有能出头的一天。

他在嘲讽声中误入名利场,耳边的声音太嘈杂。他听不清别人在笑话他,只觉得大家听他的歌有反应,于是“审丑”成为了当年让他走红的“流量”,庞麦郎逐渐迷失在这片流量泡沫里。

当年的草根网红不止他一个,在“审丑”中走红的也不止庞麦郎。吊诡的是,装傻的人懂得在嘲讽声中收割名利,而把一颗真心一腔赤诚拿出来追梦的庞麦郎,却被这流量泡沫困住,精神病院成了他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