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步兵火力支柱的重机枪怎样部署才能将威力充分发挥出来?

陇右都督
摘要:重机枪作为步兵连营级单位最重要的支援火力,在二战时更是成为步兵的支柱火力。在布置防御阵地时,如何部署重机枪才能将重机枪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
图片
重机枪作为步兵连营级单位最重要的支援火力,在二战时更是成为步兵的支柱火力。在布置防御阵地时,如何部署重机枪才能将重机枪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
可能受到一些战争影视片的影响,很多人都觉得重机枪就是直瞄扫射的,也就是重机枪直接向冲锋的敌军进行扫射,当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真实的战场上,更准确地说,在防御作战中,重机枪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连续扫射,形成弹幕,达到在某个区域火力覆盖的作用,以此来拦阻敌军步兵的集团冲锋。
换句话说,重机枪并不会向集团冲锋的敌军步兵进行直瞄扫射,最主要的作用是进行火力压制。
在战场上,重机枪使用有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在战斗开始前,已经设置好重机枪阵地,并且预先对火力覆盖范围进行了测量和计算。一旦战斗开始,重机枪手会根据早已测算好的射击角度和距离,猛烈开火,实施火力覆盖。这就有点像火炮的运用了,区别是重机枪手可以直接看到敌人,火力覆盖的效率更高。而炮兵更多是根据射击诸元来进行间接射击,一般是看不到目标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就曾经做过测试,将阵地前的一块区域放置50个气球,随后用2挺重机枪进行交叉射击。仅仅15分钟以后,50个气球被打爆了48个。
重机枪的这种压制射击,优势除了火力密度高,而且射程远。重机枪的射程可以达到800米,甚至可以达到2000米。这种的射程远远超过当时的步兵单兵枪械,所以重机枪的威力很强,几乎成了防御作战中的大杀器。如果一支部队没有重机枪,面对敌军的集团冲锋,防御作战就会很困难,防线很容易被突破。
图片
【本号关联视频号“老周新观察”,可在站内搜索,同时全网各大视频平台同步推出,敬请加关注多支持】
第二,一定要配置交叉火力。早期,重机枪都是布置在敌人冲锋的正面。但事实证明,这种正面部署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敌人面对重机枪,总是会采取各种战术动作,来尽量躲避重机枪火力。布置在正面的一挺重机枪,其实杀伤力有限。同时,随着步兵武器和轻型火炮的发展,正面部署的重机枪自身也很危险,很容易被敌方步兵炮、迫击炮、掷弹筒、枪榴弹甚至狙击手打掉。所以,后来重机枪的布置方式逐渐改变,正面重机枪还会有,但主要是延迟敌人的冲锋速度,而主要负责火力压制的,是布置在侧翼并形成交叉火力的重机枪。所以,布置在正面的重机枪往往位置比较靠后,以提高生存力。有时候,甚至干脆不在正面部署重机枪,完全依靠侧面重机枪的交叉火力。
第三,重机枪也需要不断转移阵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武器装备相对落后,对付敌人重机枪就是依靠火炮来解决。但火炮支援当时的效果并不理想,不容易对重机枪形成威胁。所以,一战时期,重机枪的生存率很高,经常可以在一个射击位置持续射击一二个小时。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就不同了,随着武器的发展,即便是几十公斤的重机枪,打完一两个弹带,就要转移阵地,不然很容易被对方的反击火力干掉。当然,不断转移阵地时,也要形成新的交叉火网,形成新的火力覆盖区域。
此外,在防御作战中重机枪的布置要考虑三个基本的条件,一是隐蔽伪装,二是开阔的视界射界,三是一定的隐蔽条件以防止敌军火力的反制。
防御作战时,重机枪一般会部署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以免被敌军步兵用枪榴弹、掷弹筒等武器摧毁。一般重机枪阵地都会被建成坚固的防御支撑点,具备是全方位的防御,还有雷区和步兵的掩护,以便在敌军通过主防线时进行猛烈的侧射,与相邻的重机枪形成交叉火力,即便防线被突破,还能对敌军后续部队造成大量杀伤,至于已经突破防线的少数敌军则由后方的预备队实施反击来解决。
图片
现实战争中,防线的布置并非是一条直线,为了防止敌军的火力打击,战壕的构筑一般是呈蛇形,弯弯曲曲的,同时这样的防线,也使得防御方为友邻单位提供火力支援时不会被己方阵地阻挡射界。通常情况下,重机枪会部署在防线的突出部上,以便尽可能对敌军集团冲锋的步兵形成侧射,尽可能扩大重机枪的射界。由于重机枪的打击范围是在1000-2000米距离内区域,和步兵其他直射武器如轻机枪(1000米射程)和步枪(500米射程)并不会形成干扰,这里主要是指在进行侧翼的火力支援时。
二战时期重机枪并不是作为直射武器来使用,而是经常会使用超越射击的方式,这样可以大大增加重机枪的有效射程,而且通过预先标定的射击诸元,设置预定的火力覆盖区域,可以使这样的射击方式同样具备惊人的准确度,尤其对于那些集群冲锋的步兵。
而轻机枪和步枪一般只会在敌军进入有效射程后才开火,所以在真实的战斗中,在敌军的火炮射击开始向后延伸后,防御阵地上最先开火的就是重机枪和步兵炮,之后轻机枪才会开火,而步枪则是最后射击的,至于手枪、冲锋枪、手榴弹则是在敌军即将攻入阵地时才会使用。
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重机枪、轻机枪、步枪甚至手枪在同一个战壕里一起开火的情况,在现实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几种武器根本无法实施协同射击。
重机枪是阻止对方步兵集团冲锋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因此自然是对方火炮和重机枪的重点打击对象。在主阵地上布置的重机枪,一般事先都会准备两个以上的阵地,一个主发射阵地,一个预备发射阵地,战斗中会及时转移阵地,以避免被敌军火力所击毁。除了在前沿阵地上部署重机枪外,还经常在纵深的后方部署重机枪阵地,以便对已经突破防线的敌军进行拦阻射击,重点是拦阻那些伴随坦克进攻的步兵,破坏敌军的步坦协同,从而使己方的反坦克武器能够更有效的打击敌军坦克。
图片
古话说,水无常势,兵无常形,重机枪在防御阵地怎么布置,具体还得看阵地的地形,并没有具体的硬性规定。但是在了解一款武器装备之后,根据装备性能,怎么布置还是有很多原则的。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重机枪已经是一款非常成熟的武器,也是步兵武器中非常重要的装备。一支成熟的步兵部队,战术往往就是围绕机枪来进行的,如果说在进攻战术中,还有轻机枪分流重机枪的核心地位,那么在防御战里,重机枪就是绝对的火力核心。
二战时尤其是战争初期,步枪主要还是栓动步枪,在阵地战中步枪手要控制的就是阵地前二百米之内的距离,二百米到五百米距离是轻机枪的控制范围(也有一些国家轻机枪只负责到四百米),然后就是重机枪控制的一直到八百米的这个距离。这是一个考虑机枪射程的原则。那么机枪这种武器,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威力最大的是侧射火力。二战时训练有素的部队都已经是散兵线攻击,机枪正面布置,杀伤作用非常有限,有时候往往连进攻部队的一成都达不到,但是这支部队要是在进攻时遭到机枪侧射,损失三成兵力,那都可以说是很幸运了!
这一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双方用无数血肉证实的一条机枪火力运用原则,这是机枪布置时要考虑的攻击效率原则。重机枪射程远,火力猛,是一线防御阵地的骨干火力,布置时就要考虑重机枪怎么发挥最大火力,就是要考虑怎么给重机枪提供最良好的射界,让重机枪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威力。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考虑重机枪与轻机枪、步枪的整体火力配合,要尽量处于对内可以相互掩护,对外尽量减少火力死角。既然一线防御作战时,重机枪是防御方的阵地核心,那么对攻击方当然也是攻击核心。二战时重机枪可以算是大家伙,很多型号的重机枪一副三脚枪架都得一个大力士才扛得动,所以布置时要尽量隐蔽,还要方便转移,整个阵地一般都是前轻后重布置,即步兵在一线,轻机枪在二线,重机枪在最后。重机枪一般都会布置在工事,但还是要准备好后备阵位,随时准备转移。
图片
如果敌方也有重机枪,进攻前一看你的防御阵地,哪些可以布置重机枪的地方,都不用侦察,就直接用支援火炮先犁一边,还会停停打打反复火力覆盖几次。然后就是火力侦察,用小部队进攻,来试探防御方的火力,引诱防御方开火暴露火力,所以如果不是大举进攻,重机枪尽量不开火,避免过早暴露,还要会用轻机枪伪装成重机枪火力,吸引敌方注意来掩护重机枪。这一条是重机枪布置时需要特别重视的安全原则,战场上情况无论多么复杂,说穿了根本性的东西就是很简单的一条:如何更多消灭敌人,如何更好保护自己。
一线防御阵地上,如果能在敌人一轮又一轮火力打击和进攻试探下,始终保护好重机枪不受损失,那么在敌方总攻时,关键时刻防御阵地上的重机枪一旦开始咆哮,往往只需要几分钟,这一区域的敌军进攻兵力就会受到巨大杀伤,敌方除了赶紧撤退,召唤火炮支援之外,几乎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