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魅力浑源的面纱

图片
浑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浑源始置于西汉,定名于唐,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故名浑源县。浑源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境内山脉较多,主要有恒山、卧羊场山、穆桂英山、胡子岭、马鬃崖、翠屏山、抢风岭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恒山山脉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沿东北西南走向,将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构成浑源的地貌骨架。
恒山
图片
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1米。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为中国地理标志,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1982年,恒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恒山松
图片
风格别致,形状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状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称这为“四大夫格”。这四株古松,根部悬于石外,紧抓岩石,傲然挺立,气势不凡,别具风格。
恒山桃花洞
图片
桃花洞古已有之,属恒山“七宫八洞十五庙”之一,位于真武大殿后的恒宗峰上。洞口坐北朝南,高有丈余,宽近八尺,入深约15米。传说,这里是桃花仙女修行的所在。玉女原在王母娘娘蟠桃园值守,后下凡投胎到北岳富户人家,因素喜桃花,人称桃花女。桃花女善禳镇之术,常为百姓破解疑难杂症,故得百姓爱戴。虽然桃花女的故事是传说,但桃花洞外的奇花异景却真实存在。这里集中着大量恒山桃花群,历百年而茁壮常新,清明前后桃花盛开。
恒山悬空寺
图片
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面朝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
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桅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我国传统建筑的格局。悬空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风格,体例具有早时期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诗仙李白写下“壮观”
图片
悬空寺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处,古代诗人形象的赞叹:“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公元735年,诗仙李白游览后,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二个大字,但仍觉得不够体现自己激动的心情,便在“壮”上多加了一点。明崇祯六年,徐霞客游历到此,称之为“天下巨观”。
全球奇险建筑
图片
全球著名杂志《时代》周刊“历数”世界上看似“岌岌可危”的奇险建筑,北岳恒山悬空寺进入该杂志“法眼”。2010年12月,在《时代》周刊公布的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中,悬空寺与“全球倾斜度最大的人工建筑” 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市的“首都之门”、希腊米特奥拉修道院、意大利比萨斜塔等国际知名建筑同列榜中,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此次上榜的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中,建造年代较早的意大利比萨斜塔修建于公元1173年,德国利希腾斯坦城堡始建于11世纪,而建造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悬空寺比之早了700多年。尤其悬空寺历经1500多年风雨、地震等灾害的侵袭,竟保存完好,的确是华夏文明的奇迹。
千佛岭
图片
位于浑源县城南30公里处,龙咀村西南,为恒山支脉,面积约14.2平方公里,四周层峦叠嶂,气势雄伟,素有“塞外小黄山”之称。据《山海经》记载,千佛岭一带古称“高氏山”,《水经注》中又称为“冀州之界”,因山上刻有“石铭”,故又称石铭径山。千佛岭北与恒宗峰遥遥相望,西与龙山比肩而立,南连五台,东接紫荆,是恒山108峰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千佛寺
图片
这里不仅自然景色宜人,其文化内涵也十分浑厚,岭上曾有三处规模宏大的佛家寺院,一曰:千佛寺,寺内有千佛洞摩崖石刻可称不朽之作。明代永安寺高僧正恺在千佛寺悟道后留下了“天下名山尊万圣,千佛古寺最高孤”的谒语碑文。二曰:碧峰寺,寺内有碧峰洞,碑记中说,昆卢古佛曾在此住世。三曰:板方寺,现存有清代石碑和遗址。
千佛岭上的道家庙观
图片
千佛岭不仅是佛家的一片净土,也是道家的洞天福地。岭北有老君峰,峰上原建有老君殿。道家的庙观多集中在与老君峰隔峡相望的孙膑寨上,据碑载,寨上曾有玄都观,三清殿,九天卫房圣母殿,还有大戏台。修道之洞室一排接一排,有单室、套室、上下两层的隔楼。出家人依等级分居。其时,“朝则鸣钟击鼓,焚香宝鼎,暮则谈道诵经,拜叩华台”,满山披发伏剑之士,道妙先天,神超尘外,仿佛蓬莱仙境一般。与孙膑寨相对的是管仲峰,这里曾是春秋战国燕赵之地,传说鬼子谷,孙膑,庞涓,管仲等曾隐居于此,授艺兵法,著书立说。
金龙峡
图片
居于天峰岭和翠屏峰之间,峡谷幽深,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足三丈。这里是古往今来的绝塞天险,交通要冲。北魏时,道武帝发兵数万人,在这里劈山凿道,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宋代时,杨业父子在这里以险据守,抵抗外族的侵入。金龙峡内,悬崖中腰有古栈道盘绕,名为“云阁”。
汤头温泉
图片
在浑源县东南百里汤头村,出地水温约摄氏六十度,宜沐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氡泉,出面水温72℃,被誉为北方第一泉,东汉时期被发现利用,北魏时期建为皇家温泉行宫到此沐浴治病,兴光元年文成帝“幸灵邱,至温泉宫”,即此。
荆庄大云寺
图片
位于浑源县西南十公里处的荆庄村,原名“大云禅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大殿主体构架为浑源县汤头温泉金代所建,元、明、清历代均有过修葺和增补。大云寺寺院坐北朝南,原为一组完整的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壁画古建筑群,有三进院落、四座殿宇。主殿有金刚殿(山门)、天王殿(过殿)、大雄宝殿。两侧有钟楼、鼓楼、东西厢房。现存的大云寺只是当年的下寺,在荆庄南有座龙山,曾经是金元时期大文豪元好问隐居之地,与金时的中书令张德辉、文学家李冶号称“龙山三老”,至死不仕蒙元。
圆觉寺砖塔
图片
位于浑源县城石桥北巷,圆觉寺,俗称“小寺”。清顺治版《浑源州志》载:“圆觉寺,在州治东,金正隆三年(1158年)僧玄真建。”原是以塔为中心的一组完整的古建筑,有大殿、东西配殿、山门、西跨院大殿等。现仅存砖塔一座为金代原构。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密檐九层,全部砖砌,无梯级可登。塔基为高达4米的须弥座。最下部叠涩数层,逐渐内收。砖砌壸门两层。四面嵌满砖刻浮雕,有歌舞伎乐、武士、猛兽。须弥座上部均施斗栱,每边转角铺作各一朵,栱眼砖刻兽头、卧狮等。每转角束腰雕莲花,束腰柱雕成金刚、力士支托,上置平座。平座斗栱五铺作双抄单栱造,皆用45度斜栱。
浑源永安寺
图片
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东北鼓楼北巷,创建于金代,元明清代曾多次重修。全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置。现存山门、护法天王殿、传法正宗殿及配殿。传法正宗殿于元延二年在金代大殿基础上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梁架用材、斗拱制作都仿照金代规范,建筑表现了金代风格。殿内明间增设天花和藻井,制造精巧。殿内四壁绘满水陆画,人物分层布列,色泽基本完好,绘有儒、释、道三教人物八百余。浑源永安寺的建筑和大面积的壁画,为研究民间对儒、释、道神信仰提供了重要史料。
律吕神祠
图片
位于浑源县东北部的神溪村,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元、明两朝曾经修葺。神殿内塑有水母娘娘夫妇像。殿内壁四周是近七十平方米的四海龙王行云布雨彩绘壁画,笔工精细,逼真动人,共画有各种大小人像一百三十九个。环祠流水潺潺,登律吕神祠高处,鸟鸣俞显祠静山幽。清风徐来,白云悠悠,只觉尘世已远。
浑源文庙
图片
始建于辽金以前,元朝初年扩建,明成化八年大规模重建,至万历三十九年文庙全部建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720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戟门、大成殿、祟圣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覆顶。
浑源古瓷窑群
图片
位于浑源县城南8公里处,绵延5公里,时间从唐代一直延续到元代,是山西省境内发现的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一处古窑遗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对浑源瓷窑进行大规模发掘时共发现窑炉6处,其中保存较完好者4处,同时发现窑泥、炼泥及制坯、烘烤工作作坊两处,以及大量匣体、窑柱、垫饼、模范等烧瓷和装饰工具和青瓷、白瓷、黑瓷、仿钧瓷等各种类型的陶瓷器。
图片
目前发现的镶嵌青瓷主要有各种类型的碗、盘、枕,其装饰题材主要有牡丹、菊花、禽鸟、婴戏纹、网格纹、米字点等,边饰有双线纹、回纹、白粗包线边。文物专家在考证后认为,浑源镶嵌青瓷的出现,说明了中国不晚于12世纪中叶就在烧造“镶嵌瓷”,虽然此次发现品种较少,但已经完全反映出其基本面貌。浑源“镶嵌瓷”的发现,不但为了解中国北方瓷器烧造史提供了实物依据,而且为探讨镶嵌瓷的起源,以及研究中国北方与朝鲜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界庄古窑遗址
图片
地处浑源县城东南18公里界庄村西南。窑址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堆积厚约2米左右。1997年试掘,全部为中晚唐遗物。器型有碗、钵、瓶、罐、盏托、注子、炉、研磨器、玩具等。釉色有白、青、黑、三彩、绿釉5种,还有绞胎器物盏托、碗、瓷塑等。碗身较浅,底有平底、玉璧底、环底3种。玉璧底、环底碗的底心均施釉。钵有白、黑、青等几种,钵口部皆有一唇,鼓腹平底,均施半釉。注子分黑、白、青、三彩4种,皆短流,平底,施半釉,个别器物的短流作兽首状。界庄窑是目前所知唐代烧造三彩器、绞胎瓷最北部的一个窑口。
恒山黄芪
图片
黄芪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具有补身益气的作用。浑源的黄芪以“条长而顺,皮光色亮,粉性大,空心小”著称,药用价值比一般的黄芪高,被称为“浑芪”。广阔延绵的恒山地区,是有名的“黄芪之乡”。浑源黄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有刨黄芪入药的历史,元朝得到大面积发展,清代则作为“贡品”进献朝廷。
浑源烧酒
图片
浑源烧酒究竟始于何代,史料无有明确记载,但从人们的记忆和传闻中至少可以推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清乾隆版《浑源州志》将诗仙李白作为“寓贤”记载,说的是李白于开元二十三年同好友无演游完太原后,北出雁门尽兴游览恒山、悬空寺,被悬空寺的“惊险奇巧”所折服,于是醉书“壮观”两个大字,能将有齐眉之量的诗仙喝醉,可见当时浑源烧酒的品位。明代大旅行者徐霞客于崇祯六年秋八月游览恒山,浑源后,不但写了极为精彩的《游恒山日记》,在品尝浑源烧酒后也留下了“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小蛇得味成龙”的名联。清乾隆年间浑源知州桂敬顺登岳顶而春望、把酒放歌,题书了“笑我登临成老大,尚待尊酒送斜阳”的诗句。精深的浑源酒文化早已同博大的诗词文化融汇于一起。
恒山山磨
图片
生长于恒山自然林区,是一种野生食用菌。它吸收恒山灵气,生长在山脉阴坡茂密的树林中。每当大雨过后,各种蘑菇就如春笋般挤出地面。恒山山蘑有二十多种,有大的如西瓜的,有特别纤弱而单薄的,有看上去油腻腻让人讨厌的,有感觉柔嫩娇美的,有的形状像鸡冠簇簇,有的则类阳根一箭,大多数蘑菇则更像一把把灵巧的五颜六色的小伞。特别是“灰羊眼蘑”、“香薰蘑”、“水皮菇”是恒山山蘑里最常食用的种类。恒山山蘑的气味独特,浓香沁骨,当地人用来烧汤、炒菜、炖鸡、炖肉、打卤、做火锅等。特别是小鸡炖蘑菇,把蘑菇的味道与鸡蛋的鲜嫩相结合,是浑源民间传统的一道美食。
恒山野山榛
图片
在当地也叫“榛包子”,它属灌木品种,每棵树在年景好时可以三到四斤,常生长于北岳恒山南北山区。山榛主要成份为油酸,常食用恒山野山榛对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有一定的功效。
浑源凉粉
图片
在夏季,凉粉是老百姓喜欢吃的食品之一,而浑源人爱吃凉粉,不分春夏秋冬,街头上,一年四季都有那么几十家摆凉粉摊的。浑源地处我国道教圣地北岳恒山脚下,以山美水美人美闻名于天下,而很多人了解浑源却是从一碗普通的凉粉开始的。吃过浑源凉粉的人都忘不了它那独特的味道。在浑源的每一个凉粉摊,你都会看到那里除了碗坨状的凉粉外,还有十几个小盆,那里放着各种各样的调料,主要的有醋、蒜水、葱花、黄瓜、香菜,而使浑源凉粉之所以称为浑源凉粉的就是其特有的莲花豆、豆腐干和辣椒油。莲花豆香酥可口,豆腐干嚼得过瘾,而辣椒油则口感香辣,不同于其它辣椒的干辣。
浑源小戏
图片
浑源人爱看戏,北路梆子是当地的一个大戏种,场面宏大,参与人员多,历时长,一个戏本演下来,演员和观众都累。或许是太过繁琐,北路梆子只得到少数人的热捧,更多的人喜欢浑源小戏:二人台与耍孩儿。这两种小戏戏风活泼,明快风趣,简洁短小,看着特带劲儿。说是浑源小戏,其实并不准确,这两种小戏以浑源为中心,覆盖面很广,南到忻、朔一带,北到内蒙古地区,源远流长。
浑源花灯
图片
浑源乡村有制作花灯的习俗,花灯是做给孩子玩的,一人一盏小花灯,点了蜡烛,手提了满街乱跑,或者聚在一起比谁的花灯更美。制作花灯,当然少不了花灯艺人,在农村,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或几个花灯艺人,过完年破五就能出门,去附近的山上割回荆棘藤条,烟熏火燎过,使一根根坚硬的荆棘藤条变成了绕指柔,可随意弯曲和团捏。一般制作花灯都是根据小孩子的心愿,喜欢什么就做什么,诸如小猫小狗等小动物,或者瓜果蔬菜等常见植物,再或者飞鸟昆虫等,只要见过、说得出名字,都能成为花灯题材。
来源:西行、太原道
原标题:北岳恒山出浑源
你若喜欢,可点在看分享行走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