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幸福清单”: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生活(生态篇)

编者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辽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我们要倍加珍惜爱护,始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留白留璞增绿,留足生态空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清在我市调研时说。

日前,省委书记张国清来溪调研,充分肯定我市“十四五”发展思路和举措,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围绕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我市确立了“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的发展战略,并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的主导地位,其将成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生态良好是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未来无限的发展潜力。本溪生态优势明显、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巨大,要珍惜和用好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加大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身在福中要知福”。

从本篇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策划、盘点本溪各领域的“幸福清单”……

“数说”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发展亮点

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

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73%以上,且不存在劣V类水体;

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全年农村户厕改造230座;

首次争取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5351万元;

国家技改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6268万元

全市A级旅游景区由原有的26家发展到51家;

各级河长开展巡河工作15666次,解决问题2136个;

全市湿地总面积保持在35.9万亩;

湿地公园总面积1381.6公顷不减少;

桓仁满族自治县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全市创建节约型机关102家,绿色学校40所,绿色社区41个,绿色家庭115400户,绿色商场3家,绿色建筑53万平方米。

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73%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一直以来,我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取得了卓越成效。让群众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市委、市政府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而生态环境作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一环,发挥着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一份“成绩单”的变化之路

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我市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快速形成了以生产钢铁、煤炭、水泥等重化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由于四面环山的地理特征和市区内分布着众多能源型企业,使得我市环境治理工作难度较大。

“以前,只要我早上穿白衣服出门,晚上回家准保变成‘花衣服’,城市里到处都是烟囱直排,让想穿白衣服都成为了奢望。”住在太子城一期的居民李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你看我的白运动鞋,三天不刷你都看不出来吧。咱们家乡的空气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诚然,目之所及的是群众衣服上的洁净,“目之不及”的是,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生态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市实施国家7年环境治理计划,“十五”期间以环境保护规划优化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面提升环境质量4个发展阶段,开展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基层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企业末端治理、规划源头控制、政府立法行政、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工作经验,已从“看不见的城市”成为“看不够的城市”。

而自“十三五”以来,我市始终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确立并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大力开展了“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工程,通过采取节能减排、流域治理、矿山修复、控制城市扬尘、完善和提标改造各级污水处理厂等切实有效的举措,推动了全市环境质量改善的持续向好。同时,以绿色产业、生态经济为新支点,不断做优生态旅游,发展绿色文旅产业,将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有机融合,全面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山城、美丽本溪”。

一条绿色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春日山城,阳光柔媚;远眺太子河,碧波澜澜,家乡的山水如同一首缱绻的诗,让人心醉。山城摄影发烧友杨志国告诉记者,他接触摄影拍摄已有40余年,以前在他的镜头里的家乡那就是成排的烟囱和到处直排的浓烟,想要拍摄一幅翱翔在蓝天的飞鸟摄影图,只能全凭运气,而现在,山城风景随手一拍皆为美景,“以前喜欢摄影是因为兴趣,现在喜欢摄影是因为家乡之美。”杨志国说。

为了绿色和生态,我市选择走出一条具有本溪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并始终一以贯之。一直以来,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坚持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先后投入大气污染治理资金近100多亿元。为推进污染治理工作,我市先后完成了钢铁、电力、水泥等行业除尘、脱硫、脱硝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建成了覆盖全市各县(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十八大以来,我市淘汰炼铁高炉、烧结机、焦炉及水泥窑等落后产能设备60多台套;完成火电、水泥、玻璃、钢铁等行业提标改造项目200余个;拆除分散供暖小锅炉房100余座,拆改燃煤小锅炉1600余台、累计3000余吨;累计完成供暖燃煤锅炉升级改造42台;累计淘汰退出炼铁产能308万吨,烧结产能693万吨;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54000余台;累计关闭矿山40余座,完成闭坑矿山生态治理53处,治理生产矿山78座。

与此同时,我市立足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辽东生态屏障、“辽宁水塔”定位,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取得了卓越成效。2019年,我市通过了《中共本溪市委关于生态立市推进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向,确立生态立市主导地位。生态立市就是以环境保护和治理为前提、以绿色产业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绿色生活为基础、以全民参与为保障,全面建设生态环境样板区、绿色产业示范区、生态体制改革试验区、绿色生活先行区,让我市生态美起来、产业强起来、百姓富起来,确保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绿色产业做大做强,人民群众对优良生态环境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建设生态山城、美丽本溪。

为保障生态立市战略深入实施,我市不断健全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建立了“1+1+5”领导体系,成立生态立市工作专班,制定出台了工作规则、办公室工作细则、指标评价体系、2020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任务分解表等一系列制度和文件。2020年5月1日,我市正式颁布实施《本溪市生态立市条例》,进一步规范了保护治理、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生态文化、公众参与、制度保障和法律责任,将生态立市战略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与此同时,还把每年5月确定为全市“生态文明活动月”,让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心、落实于行。

政府工作做的好不好,就要看百姓满不满意。如今的山城本溪是一座河水清澈,健身、垂钓、游人如织的宜居之城,这一切还缘于我市对于水源治理的重拳出击。为了让这座城市的水更清,城更美,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开展流域综合整治、贯彻落实“水十条”等一系列“碧水工程”相关举措的实施,使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水环境质量大幅度提升,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坚定走生态发展之路,也成为市委、市政府的使命与担当。一条路,改变一座城。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山城本溪成为了“洗肺城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旅游参观,与此同时,还吸引了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在太子河水中肆意的玩耍。

“生态资源是本溪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和发展优势,生态美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知福惜福,加倍爱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明山区高峪街道党工委书记陶冶说。

一条从生态立市到全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

过去的一年,是丰收的一年,我市生态环境工作喜报频传:一年来,我市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73%以上,且不存在劣V类水体,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各级河长开展巡河工作15666次,解决问题2136个。全市完成造林面积7.7万亩,完成任务比例达107%,其中,人工造林0.33万亩,森林抚育7.37万亩。全市湿地总面积保持在35.9万亩,湿地公园总面积1381.6公顷未减少。全年农村户厕改造230座,整洁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到83%以上,桓仁满族自治县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与此同时,我市大冰沟、虎谷峡景区还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至此,我市A级旅游景区已由原有的26家发展到51家。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三产融合。2020年,我市发展以红松为主的干坚果经济林基地1.62万亩,发展以林下参为主的林下药材基地2.67万亩,全市林下药材基地和干坚果经济林基地分别达到145万亩;桓仁县二棚甸子镇野山参、北甸子乡冰葡萄评为国家级特色产业示范乡镇,桦树甸五味子、四道河村水稻、老黑山村平欧大榛子评为专业国家级特色产业示范村;同江峪解放村、韩家村等7个村被评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不仅生态变了,人们的发展理念也转变了。“过去我县国有林场收入主要是靠砍树,现在我们变卖木材为卖风景、卖氧气,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还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桓仁满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林草局局长王树杰说。

桓仁县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2010年,桓仁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将国有林场改革推向“变砍树为看树、变卖木材为卖风景”的绿色发展之路。依托和平林场的森林景观资源,当地八家国有林场集资共同开发,迅速打造出一流景区枫林谷,成为全国第一批森林氧吧,现在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900万元左右。10年过去,依靠“卖风景、卖氧气”不仅保护了宝贵的森林资源免遭采伐,林场也增加了收入,工人们摇身一变成为景区管理员、服务员,收入稳定丰厚。同时,带动了附近村民致富,周边村民每家每户年收入都达到10万元左右,全部实现脱贫致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生态红利,我市旅游收入持续看涨,2019年,我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94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接待入境旅游者7.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全年旅游总收入3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8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旅游创汇1253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

回首过去,城市变化已是翻天覆地,展望未来,绿色发展更加谱出新篇。据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5年,我市将把绿色作为鲜明底色,把“全生态”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推进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创新转型,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到2025年,全市的生态文明制度将更加完善,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指标全面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生态经济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力争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到本世纪中叶,我市将实现生态环境优美、资源利用高效、绿色产业体系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的目标,生态山城、美丽本溪会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建设的靓丽名片。

卫星应无恙,当惊本溪殊!

本报记者 白 璐/文字

李龙江/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