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比电影更动人:“维和战士”有时拿的不是枪,而是手术刀……

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本国人民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同时高举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旗帜,同世界各国政党团结抗疫、共克时艰。

北京市援外医疗工作持续53年,目前已累计向11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援外医疗队共52批,共计989人次,其中12名医疗队员长眠与受援国。今天是元宵佳节,祝所有卫生健康援外工作者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援外医疗#庆祝建党100周年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转眼间中国援非医疗已走过58个年头。1962年7月,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胜利后,法国医疗队撤出该国,导致阿尔及利亚人民面临着无医无药的困境。1963年1月,阿尔及利亚政府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全世界求援。但是欧美国家对此并不积极,反而是年轻的新中国第一个做出了回应,决定向阿尔及利亚提供医疗救援。从此中国开启了医疗援外的发展之路,也改变了亿万受援国民众的命运。

1965年周总理访问非洲受到热烈欢迎

1964年,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

1965年,索马里。

1967年,刚果(布)

1968年,马里,毛里塔尼亚,几内亚

七十年代,随着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数量的增加,卫生健康状况最为薄弱的非洲,逐渐成为我国医疗援外的“主战场”。

1971年,苏丹,赤几

1973年刚果(金),塞拉利昂,突尼斯

1974年埃塞俄比亚,多哥

1975年,喀麦隆,多哥,摩洛哥,马达加斯加

1976年,尼日尔,莫桑比克,圣普,几内亚比绍

1977年,加蓬,冈比亚

1978年,贝宁,乍得,中非,赞比亚

随着时代的车轮不停前进,我国对非合作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援助在近年更是亮点频现。

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七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

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同非洲共同实施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八大行动”,绘就了新时代中非关系的发展蓝图,开启了新时代中非合作的宏伟篇章。

作为会议召开地的首都北京,也是援外的先行者之一,援外医疗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北京市自1968年起向位于西非的几内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开始,至今已有53年时间。

目前北京市已累计向11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援外医疗队共52批(其中几内亚28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4批,布基纳法索10批,利比亚3批,南斯拉夫1批,斯里兰卡1批、科威特1批、赞比亚1批、斐济1批、巴布亚新几内亚1批、联合国1批),总计989人次。

其中有12名医疗队员长眠于受援国(布基纳法索8人,利比亚3人,几内亚1人)。

那......援外的真实场景究竟是怎样的?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打赢“遭遇战”和“歼灭战”

试想你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经常停电停水,公路条件一般,电视、广播的普及率也极低,大家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手里的手机。

前几天还一起工作,亲如兄弟姐妹的几内亚医生、护士先后死亡。

这一幕幕场景不像是惊悚电影的镜头,拍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也不像是那些恐怖小说的序,写得平淡无奇又扑朔迷离。但这是援几内亚医疗队面临的真实场景,危险近在咫尺......

2014年,北京市派出的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工作的中几友好医院1周内3名患者因不明原因出血而很快死亡。同时,队员都接到当地政府紧急发送的手机短信:所在地区爆发重大传染病,所有人群易感,死亡率90%。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其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而令我们望而生畏的艾滋病为3级,新冠(COVID-19)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

这种病毒在中国十分罕见,因此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实战经验并不算多。

但埃博拉疫情却在第23批医疗队还有半年结束援助任务的时候在几内亚爆发。“兵临城下”,我们的白衣战士面临的是一场“遭遇战”。

还好,背后还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祖国是医疗队最坚强的后盾。

距离事发不到48小时,医疗队已收到国内消息:已经组织咨询相关专家为大家提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及举措,已请北京市疾控中心和地坛医院专家撰写预防手册,马上发给大家。

"......请大家注意自身防护,尽量不要接触患者及患者分泌排泄物。随时保持联系,大家保重!......"

很快,医疗队收到了国家和北京市第一时间空运的权威预防手册、防护用具、针对性药物等紧急疫情物资,我们的白衣战士穿上了铠甲,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与疫情抗战。为了救治患者,普外科专家曹广亲自为患者体检,徒手翻开患者眼睑而不得不被隔离。顺利度过隔离期后,就立马继续投入抗击埃博拉的战斗中。

曹广医生在隔离期间,孔晴宇队长为他送饭

第23批北京安贞医院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孔晴宇介绍,我们的医疗队不只在中几友好医院治病救人,更主动自发地坚持开展党员活动,与相关中资机构、大使馆、经商处进行联学活动,进行疫情防控讲座,到广播电台做节目开展防控知识答疑等,向所有人宣传防疫的正确做法,用自己专业的力量保护着几内亚百姓。

如果说第23批援几医疗队和埃博拉是”遭遇战”,那么第24批医疗队面对的就是“歼灭战“。埃博拉疫情最为严峻、世界谈埃色变、各国纷纷从疫区撤离的时刻,由北京友谊医院19名医疗专家组成的中国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整装出发,奔赴疫情最为严重的几内亚执行援非抗埃的国家任务。

第24批援医疗队一踏上几内亚的土地,就立即着手开展埃博拉防控知识培训以及防护指导,开展各类培训30余场,培训200余人,发放手册3000余册,为实现华人“零感染”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政府还先后派出由重症医学科专家、传染病学专家、疾病预防控制专家组成的6批专家组支援几内亚。

专家组与医疗队一起,对1679名几内亚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者进行公共卫生培训,使他们建立公共卫生观念,了解公共卫生策略,为埃博拉防控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更为几内亚后埃博拉时期公共卫生工作储备了人才。

2016年1月13日,几内亚总统阿尔法·孔戴亲自为医疗队队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及所有队员颁发了总统府奖状。在中国共产党出色带领下,我们医疗队队员们始终牢记使命,为党争光、为国争光。在他们身上,世界人民看到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在熠熠闪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然而中华民族绝不是逞一时英雄的民族,我们坚信“扶贫”更要“扶智”,帮助兄弟国短暂的挡住一场病痛还不够,我们要真正帮助他们拿起抗击疾病的武器,为受援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提高当地的医疗条件、医生水平和医疗意识才是真正的成功。医疗队任期结束我们不带走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把知识技术都留给了当地的医务人员。为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八大行动”之中非“健康卫生行动”,2018年1月,国务院批准中几友好医院为中非友好医院建设试点项目。

在中几友好医院成立之前,援几内亚医疗队一直工作在当地的公立医院医院,生活在中国专家集中居住的“中国大院”。作为中国援建非洲30所医院中最早竣工的一家,中几友好医院成为了援几内亚医疗队工作的新阵地。医疗队开始参与中几友好医院的建设和管理。

几内亚总理参观中几友好医院

开业的那天,中几友好医院被装扮得十分漂亮,一座两层和一座三层楼房组成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坐落在面朝大西洋的半山坡上。大红色的对联,悬挂在门诊大厅的两边,上面用中、法两种文字写着“弘扬中几传统友谊、促进经济技术合作”。——中国第22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徐燕玲回忆道。入驻中几友好医院和新驻地,意味着中国援几新篇章的开启。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医疗队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更意味着当地医疗机构水平的升级。要知道,中几友好医院的设备设施、运行规范远远超过了当地原有的公办医院,是设备、技术最先进的医院之一。“中几友好医院不只成功开业了,而且这所医院拥有着几内亚公立医院的第一台CT机,从此几内亚才拥有了CT诊断技术,这是最让我们骄傲的事!”时任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北京天坛医院工会主席徐燕玲高兴地说。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并没有止步于为当地带来更好的医院和物资,更专门立项精准帮扶“后埃博拉时期”几内亚短板学科建设,开展对口医院合作项目,先后帮助中几友好医院建立了重症医学中心和创伤救治中心。

2018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在几内亚举办北京市援外医疗5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了首届中国—西非医学论坛,我国专家与来自西非6个国家近200名医学同仁进行学术交流。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中来自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的国际知名专家现场开展理论授课、脑室镜技术培训和手术演示。此外,还举办了神经医学药械捐赠仪式、中几友好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和汉语培训中心揭牌仪式和援外医疗50周年图片展等。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做好顶层设计,精准对接几方需求,统筹全市临床、医学培养、科技研究和疾病防治资源,设计了6大项目,着重提升几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中几友好医院初步打造成为几内亚和西非地区以神经医学为特色的医疗服务旗舰机构,探索有长久影响力、可推广借鉴经验的援助医院新模式。

并邀请39名几内亚管理和专业骨干来华进行中短期培训,实现了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医院管理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示范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以前从没想过能来中国。”来自几内亚中几友好医院的心血管医生卡马拉激动地说,“通过两年的培训我发现,如果想提高技术水平,一定要来中国。”

来华的近两年时间里,卡马拉从一句中文都不会讲,到现在能够流畅地说起绕口令。他说:“是耐心和热情的中国老师培养了我”。

远程医疗平台的投入和运行,进一步提升了援助与培训的效率。通过远程协同会诊、远程手术指导、远程医学培训、远程疫情应对指导等,助力中几友好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未来信息化水平提升。新冠疫情期间,一场跨越万里的远程医学视频会议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中几医疗专家互相讨论和交流,为几内亚新冠疑难病例救治提供对策和方案。

“中国经验让几内亚专家深受启发。”中国第27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赵兴山说,“自3月12日几内亚确诊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以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积水潭医院就与几内亚当地医院专家进行多场经验交流会议。深入了解几内亚新冠肺炎疫情的现状、诊断流程和治疗方法,共同研讨几内亚新冠肺炎病例中的救治难点,提供救治对策和方案。”中国第27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赵兴山队长主持会议,几方东卡医院、中几友好医院专家参加会议。中国的援助物资和先进经验对非洲疫情缓解起到了关键作用。前我国有50多支中国援外医疗队的近千名队员长期工作在非洲,并向多个非洲国家派出医疗专家协助抗疫。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2020年7月2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已为非洲国家提供了约4100万件个人防护设备。

在地球另一端遥远的加勒比海地区,也有北京市援外医疗队的足迹。

2013年6月2日,在习近平主席在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期间,宣布未来三年将向加勒比地区派遣100名医疗队员。北京市共派出4批援特多医疗队,捐建了“中特显微外科培训中心”,开展了“中国-特多-加勒比海地区国际内镜神经外科学术会议”等活动,显著提升了受援国医学水平。许多当地医生也慕名来到北京进修学习。2014年8月6日,中国第一批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医疗队从首都机场出发,执行为期6个月的援外医疗任务。

初到这个GDP是我国人均值两倍、沿袭英美医疗体系的国家,我们的中国医生并不完全被认可。但是偏见总会被事实打败,我们中国医生生命至上的大义和出色的诊疗技术彻底征服了他们。

中国首批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医疗队队长张鸿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脊柱外伤”的病人,当地医生都不敢接诊。我们猜测是动脉瘤破裂出血,但是没办法做CTA检查便无法确定,也没有血管造影机,条件根本不允许开刀医治。

但是我们想着我们是医生,要救人为本。所以也就顾不上一些外界的舆论压力,通过大使馆的联络、甚至私人关系的帮忙,从私立医院买了需要的设备,在异国进行了跨医院手术,联系了车队接送危重病人,最终使病人转危为安。

当病人手术成功被推出来的时候,周围人都不自主的竖起了大拇指,到处跟别人宣传中国来的医生太厉害!

一桩桩实例和成绩向世界展示了北京医疗改革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2020年9月,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第27批和第28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应对疫情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医疗队顺利完成轮换,第27批医疗队辗转3地,最终历经36天,顺利返回北京。第28批医疗队在做好自我防护前提下,积极开展日常诊疗、培训示教、健康教育等各项工作。

日前,由北京市卫健委、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名队员组成的中国第28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正在几内亚执行援助任务。

北京的援外医疗队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加深了中国人民同受援国人民的友谊。

这是中国援外事业的伟大缩影。各国媒体高度评价中国援外事业的不停发展。马里《独立者报》发表了题为《中国政府和中资企业积极向马里提供援助》的文章,列举了疫情暴发以来中方向马方提供的各类援助,称赞中方在困难时刻雪中送炭。

中国对世界的倾力帮助深深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中国共产党向60多个国家的110多个政党领导人致信,全面阐述中国防控疫情的经验做法;向近400个政党提供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向有需要的外国政党、政党国际组织提供必要医疗物资和技术援助。“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出的郑重呼吁,穿越时空,发人深思。人类命运共同体厚植于鲜明的中华文化基因,发源于深邃的历史延展,升华自崇高的理论品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以行践言、说到做到。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作者:曹梦阳、赵刚)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