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的民主困境——从藻礁公投谈起

当前台湾政治领域最热门的话题是藻礁公投,这项由民间环保团体发起的“珍爱藻礁公投”运动,联署超过70万份,已送交“中央选举委员会”审议,如无意外,此案将在今年8月28日进行公民投票。这个案子一旦过关,民进党2025年“非核家园”的政治支票势必跳票,这对民进党未来的选举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位在桃园观音大潭的藻礁,是全球少数仅存的现生浅海藻礁,丰富的生态养育了近百种生物,包括保育类的柴山多杯孔珊瑚、绿蠵龟、台湾白海豚等,获国际保育组织Mission Blue列为东亚第一个生态希望热点。藻礁是无节珊瑚藻类死亡钙化后,沉积于砾石滩上形成的“植物礁”,平均10年才生成1公分,桃园藻礁目前的规模是经过数千年生长的结果,所以在生态上弥足珍贵。

民进党为了达成长期宣誓“非核家园”的目标,无核电以后所造成的电力缺口,必须大量仰赖天然气发电来弥补。为了配合能源政策的转型,中油拟在桃园观音大潭的观塘工业区兴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简称三接),2018年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后就争议不断。2020年3月,发生三接栈桥新建工程的工作船断缆、搁浅事件,藻礁生态疑遭破坏,引起社会瞩目,环保团体与桃园民众同年12月11日发动抢救藻礁公投联署。

抢救藻礁公投联署

民进党当然不希望这项公投成案,原本内部掌握的讯息显示,农历年前这项公投的联署书不到10万份,所以民进党预估在短时间内冲到29万份的公投门坎应该很难,再加上环保团体是民进党在野时对抗国民党的亲密战友,因此民进党最初的策略是维持低调。但是农历年过后,国民党、民众党等在野政党表态支持,一时风云变色,珍爱藻礁公投突然在网络上声量大增,民进党高层感到事态严重。

于是民进党采取他们选举时的惯用手法,利用网军攻击这项公投的支持者,没想到弄巧成拙,此举反而激怒更多年轻人,在各大学校园纷纷有学生族群挺身而出,主动加入号召联署的活动。短短不到两个月,联署人数从不到10万份,最后超过70万份。

归根究底,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是民进党咎由自取、作茧自缚。为什么?这一切要从“公民投票”说起。

国民党主席江启臣在脸书呼吁民众踊跃支持连署。

民进党在野时把“公投”等同于“民主”,认为国民党时期的《公民投票法》成案的门坎太高,所以是“鸟笼公投”“看得到吃不到”。这部法律是在2004年1月2日公布实施,原订条文规定提案门坎是“总统”大选选举人数的千分之五,联署门坎则是百分之五,投票率必须超过五成、而且同意票高于不同意票,提案才算通过。所以在原法案施行期间,没有任何一个公投案通过,这成为当时在野的民进党攻击国民党最强有力的论点之一。民进党抨击国民党违反民主的精神,公投是直接民权、是人民最重要的民主权利。

2016年,民进党在大选中全面获胜,以“立法院”的优势席次主导《公投法》修法案。2017年12月12日,立法院通过《公投法》修正案,降低公投门坎,将提案门坎降至万分之一,联署门坎降至1.5%,有效的同意票只要达投票权人数的四分之一,就算通过。修正案通过后,民进党欢欣鼓舞,并宣称“还权于民”。

2018年地方首长选举,由于公投门坎下降,公投的提案量暴增,国民党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学习民进党过去的“公投绑大选”,所以在选举前提出反空污、反核食、反深澳电厂三项公投案,最后投票结果同意票都超过700万张,间接导致民进党在该次选举中大败。大败的民进党不惜遭外界“昨是今非”之讥,决定再度修订《公投法》。2019年6月,通过的修正案是:订明公民投票的日期为八月的第四个星期六,而且从2021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这使得公投和大选脱钩。

从民进党对《公投法》的态度反复,到藻礁公投带来的压力,充分显示现在的民进党其实被“公投”困住了,一个原本奉若神明的理念,现在却成为自称“民主进步”的党施政最大的包袱,实在有点讽刺。一个政党为了选票而改变立场,当然是失格;但是要求民进党即使失去执政权也要坚持理想,这对一个以争取权力为目标的政治团体似乎过于高调。为什么“公投”变成执政党的坟墓?因为当代的民主政治并不等于“公投”。

民进党其实被“公投”困住了。

“公投”是直接民主,直接民主绝对不是一件好事,除非人民的素养很高(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又能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私利之上),否则由全体人民决定的结果,很难不是短视近利,所以法国思想家鲁索才说:“民主政治适合神的国度”。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被柏拉图批评为“暴民政治”,柏拉图的论证在当代都具有说服力,所以十九世纪以前,说一个人很“民主”并不是赞美之词,而是贬抑。可以想象的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直接民主绝对无法达成集思广益的目的,人民的决定不是凭感觉,就是基于自己的利益,想要靠这样的制度改善社会,几乎是缘木求鱼。

当然,当代的民主政治是结合自由主义(liberalism),民主多数的决策方式受到自由主义核心价值的适当限制,所以民主决策只适用于某些议题。然而即使在民主多数决适合的议题上,如果民主决策的精神是为了集思广益,代议民主由于国会人数有限,仍然比较可能进行实质的讨论,所以一定优于直接民主。虽然世界各国仍保有公投,但是公投只是为了弥补代议民主的失能,因此原则上最好少用,因为只有投票的“民主”并不是很好的决策模式。

纯粹只是全体公民投票进行决策的“民主”,可能变一只怪兽,如果人民没有充分的素养,这头怪兽会伤了自己。所以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才是目的,“民主”只是实现“自由”最佳的手段,“民主”多数必须受到宪政原则的限制,因此当代的民主政治也称为“宪政民主”,宪法的规定就是要减少“民主”之恶的一种方法。

纯粹只是全体公民投票进行决策的“民主”,可能变一只怪兽。

纯粹强调公投的民主,就是民粹的民主(populist democracy),而当代自由主义式的民主政治(liberal democracy)反对这样的民主模式,后者的基本精神是对“权力”的不信任,所以除了用宪法规定限制民主决策的范围之外,在制度上强调监督制衡、定期改选、以及司法复核(judicial review),这些设计都是因为担心多数公民的盲从,使政治人物可以藉由多数而为所欲为。

以司法复核为例,美国只有九名大法官,大法官会议的决策结果可以宣判国会订定的法律因违宪而失效,国会的决定代表的是“多数的民意”,为什么九个人可以否定多数民意?因为多数决有可能犯错,可能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引导而订定违反自由主义精神的法令,大法官的人数非常少,但代表的是专业人士深思熟虑的结果。可见当代的民主政治的决策并不是完全依赖“全民的多数决”,因此把“公投”等同于“民主”的民进党,呈现的反而是对当代民主政治的无知,而现在面对的困局正是无知的代价。

藻礁公投已成定局,虽然人民公投的最后结果未定,但是这件事凸显民进党主导降低公投门坎,不知是祸、以为是福而沾沾自喜的荒谬性。民进党政府现在不断放话,强调举办一次公投需要花费数亿元台币,而且威胁人民:藻礁公投一旦过关,台湾一定会发生缺电的危机。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民进党过去宣扬的民主理念,把公投当成人民的神圣权利,现在对藻礁公投却心不甘情不愿,证明民进党的“民主”已经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然而从乐观的角度来看,口才、论述能力远高于国民党的民进党,也许经过这次事件之后,对“民主”会有比较成熟的理解,这未必不是台湾之福!

(作者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东方财经杂志(ID:dfcj-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