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南沙镇:打好组合拳党建引领共奔致富路

马动猴家枇杷丰收 农户笑开颜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南沙镇积极发挥党建引擎作用,筑牢基层“红色堡垒”,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引导贫困户发展经济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走在元阳县南沙镇呼山村委会幸福村干净整洁的水泥村道上,只见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崭新漂亮的大房子,房前屋后种着果树,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而发展成这番和谐景象,幸福村用了数十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来自元阳全县14个乡镇高寒山区、上半山区的各族群众搬迁到呼山并定居在这里。随着村民越来越多,呼山村委会逐渐得到发展,目前下辖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哈尼、彝、傣、汉、壮、苗、瑶七个民族。长期以来,包括幸福村在内,呼山村委会当地群众主要靠外出务工和进行传统种植养殖来维持生活,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正在打包
如何让这样一个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村走上小康路?这成了萦绕在幸福村30多名党员干部心坎上的一道难题。村党支部、村小组组织本村党员和群众代表10余人外出“取经”,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大力发展水果产业。
刚开始,由于枇杷果树生长周期长、管护困难,村民们并不愿意栽种。为了打消村民们的发展顾虑,作为党员和村小组组长的杨恒站了出来,他带头办起了元阳县恒兴枇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种植枇杷,试验成功后继续向村民们推广。杨恒说:“2018年时,看见我们栽的60多亩收益好,很多老百姓都愿意跟着我种了。”
3年后,幸福村种植的第一批枇杷树开始挂果,每斤枇杷最高卖到了20元。现在的幸福村,田间地头都种满了枇杷树,每年三月,金黄的枇杷压弯枝头,个个大汁多,十分好卖。
村民张才红是村里的枇杷种植大户,今天,他正忙着采收枇杷,正值农忙时节,他还聘请了许多人来帮忙采收。张才红满脸喜悦地说:“现在种了12亩,12亩有6亩还没有挂果,现在挂果的有6亩,平均每年有5、6万的收入。”
杨恒介绍:“在2016年的时候,我们登记统计有3000多亩的规模,到现在估计要有7000多将近8000亩。”
农户正在采收采摘枇杷
“在政府领导和村干部的积极带领下,引导我们栽种枇杷、芒果等水果,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李文亮说。
从曾经的基层党组织涣散、公信力不足、凑不齐10名党员开会,到如今党员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幸福村的“蝶变”只是元阳县南沙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元阳县南沙镇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深入推进“双整百千”四级联创行动,形成了“以先进促后进,以典型带动普通”的工作格局。目前,南沙镇60个党支部已完成规范化达标创建,创建省、州以上示范支部1个,县级“示范行政村党组织”2个,示范村民小组党支部”10个;打造出呼山村、大沙坝村和排沙村等一批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全国文明村示范点;元阳县南沙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被州委组织部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真正实现党建引领共奔致富路。
云南网通讯员 方婷 龙俊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