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粿:唇齿间的清香

蒋学华文/图
年年艾草绿,清明粿泛香。
"曹师傅,买20个清明粿。""曹师傅,我预定100个清明粿,带给乡下的妈妈吃。"3月22日下午,记者在上饶市广信区旭日大道一个清明粿专卖店,看到店门口,挤满了购买的市民。
曹春凤告诉记者,她的老家是广信区煌固镇丁宅村的,从婆婆那里继承了清明粿制作手艺,已经在县城制作销售清明粿20多年了,由于腌菜、做果灰等工序均是手工制作,加之主要原料艾叶均是来自于老家,村民采摘好,送来我们收购,原汁原味,有浓浓的家乡味和妈妈的味道,故很受市民的喜欢。"曹师傅做了多少年,我便买了多少年,全家人都爱吃,只认准她的手艺。吃过后很怀念它的味道!"正在前来预定的市民徐水芬说。"现在生活好了,清明粿随便到哪里都可以买到,但还是希望能继续做给喜欢我手艺的人们吃。"快人快语的曹春凤笑着说。
与曹春凤一起忙碌的丈夫王朝福介绍说,利用石灰煮过的,然后洗干净的艾草,混合糯米籼米后,磨成浆,并挤干水,再使劲搓捏,揉成光滑面团,随即将馅料像包饺子一样包在其中,就成了一个个青粿,最后用粽子叶垫上,之后上锅蒸十分钟就好了。"用磨浆的方式制成的清明粿更好吃。另外,我用的粽叶也是到老家采摘的,粽叶能起到防粘的作用,还能给清明粿渗透进棕叶独有的清香。清明粿外皮绿色,刚出锅时较软,久置后变硬。馅分咸、甜、辣、微辣等种类,形状有元宝形和饺子形等。"王朝福说,清明粿不仅是清明节一道传统的美食,也是一项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活动。
据了解,清明粿,又名艾果、青团,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食用,是清明寒食时节江南一带的时令小吃,寒食节源自春秋时代"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介子推因不肯领受晋文公封赏与母亲抱树而被烧死,百姓为了纪念他的高风亮节,每到清明不生火做饭,以寒食充饥。清朝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里记载了清明粿的制作方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如今,逐渐形成风俗流传至今的清明粿,除了用来祭祖,更多时候被人当作点心来食用,也是馈赠或款待亲友的佳品。
"自3月1日开始,我和丈夫及公公每天平均做200多个,4元钱一个,供不应求。"性格爽朗的曹春凤介绍说,"要做出好吃的清明粿,费时费力,特别是粳米做的,入口,有嚼劲,又香,吃完后欲罢不能。去年疫情期间,我们免费做了几百个清明粿送给疫情防控人员,还上了广信区的电视台。"曹春凤笑着说。
"外出打工,我们年纪也有点大了,不好找工作了,加上孩子要读书,在老家做点粿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况且现在家乡发展得很好,大家的生活都好,一天赚三五百元,我们知足了。"他们夫妻俩不约而同地说。
如今,小小的清明粿,它更多的是承载我们浓厚的亲情和乡情,还有在舌尖上家乡春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