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咖谈丨专访《经山历海》编剧雷娟:这部剧跟日照有天然缘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 杜鸿浩 刘涛
图片
“立足脚下这片大地,去热爱这片大地,心中充满感情,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2021年3月23日,对于日照籍“80后”编剧雷娟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由她改编的电视剧《经山历海》正式在央视晚间黄金时段播出,这代表着雷娟第一部聚焦新时代乡村振兴主题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本创作成功。
电视剧播出当晚,雷娟没有同家人一块儿看剧,而是约上了原著《经山海》小说作者赵德发老师,一起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剧中熟悉的画面,让她回想起作品从小说到影视剧的创作历程,同样的“经山历海”,诸多不易。雷娟热泪盈眶,在朋友圈里感恩写下,“今晚必须和赵老师一起看剧,导演太牛了!演员老师们太棒了!谢谢家人朋友们!”
3月26日上午10点,在雷娟的工作室,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见到了这位“80后”美女编剧,听她讲述剧本创作背后的故事。
图片
和原著作者一起观看,“看了前两集,几次热泪盈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经山历海》电视剧目前正在央视热播,您现在是种什么心情?
雷娟:《经山历海》这么快排播,我是又惊又喜,这是我写得播得最快的一部剧。我从2019年6月份开始前期采访,进行大纲、人物小传、分集大纲等创作,2020年1月到8月完成了初稿剧本,之后又在杨亚洲导演的带领下对剧本进行再度创作和提升。电视剧于2020年12月18号杀青,今年3月就面向观众播出,这个周期挺迅速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刚开播的第一个晚上您是怎么度过的?
雷娟:晚上我跟赵德发老师约好了要一起看剧。因为小说是改编自赵德发老师的原著小说《经山海》,我做这个剧的编剧也是赵老师推荐的。当时我就说,不跟家里人看,也要约赵老师一起来看一看。作品由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最终呈现在屏幕上。我看了以后,感觉导演的呈现、演员的表演都是给剧本加分的,我觉得我们的演员特别棒,导演的艺术感觉也特别好,当晚播了前两集,好几次热泪盈眶。
图片
剧组“经山历海”,走访山东青岛等6市最终落地在日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在开拍之前,剧组是不是去了很多山东的乡村去采访?
雷娟:《经山历海》这个剧的创作,真的跟电视剧的名字一样,创作团队也在“经山历海”。
我是2019年6月23号去的青岛,那是和总制片人芶鹏先生等团队成员第一次见面。之后我们就从青岛开始走访,先后走访了日照、临沂、泰安、菏泽、济南等几个市的30多个村镇,采访了60多位基层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我们前期积累了大量素材以后,才进入大纲和剧本的一个创作。
在开机以后,这种采访也从来没有间断过,陆陆续续采访了一百多位基层干部。我们一直在寻找创作的灵感素材和新的东西,就像我们制片人芶鹏先生最初确立的方向一样,要体现一个“新”字,写“乡村振兴”,写“新时代”,写“新时代的人物向我们迎面走来”。我们通过这个剧,希望呈现出基层干部的真实生活工作状态,展现出乡村振兴当中基层党员干部做出的努力和奉献。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既然采访过这么多的城市和村落,又是怎么一步步的确定在日照进行拍摄的?
雷娟:讲到这个剧如何落地在日照,我觉得特别的自豪。当时,电视剧的制片人芶鹏先生确定,这个剧肯定是要在山东立项,但是说实话当时并没有说就选定在日照拍。我们还去过青岛,当时觉得青岛更加适合作为取景地。
但是,这个项目跟日照有着天然的缘分。首先,这个剧的原著小说作者赵德发老师是日照人,他写的渔村山村也是以我们日照为原型。赵老师推荐我加入这个团队,我本身也是日照本地人。所以,种种的条件让人觉得在日照拍摄更合适。另一方面,日照市市委、市政府在政策和服务上也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便利。最终,拍摄地点定在日照,我觉得这对日照的文化旅游会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也会在日照的文化史上留下一段记忆。
图片
村民做群演,“平时为民,战时进组,又能种地,又能演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这部剧中,很多群演都是当地的村民和村干部,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印象特别深的事?
雷娟:我今天早上转发了一个朋友圈,我们房家沟的很多村民在做群演,我还开玩笑,“他们是平时为民,战时进组,又能种地,又能演戏,”表现得非常好,这样就融入了很多当地的特色,我觉得这也是杨亚洲导演他所追求的,“要真实的东西。”而且,除了小说以外,我们很多的素材都是来源于采访中,时代在发展,很多东西也在变化,我们更希望能够获取新鲜的素材,契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去打动人、感染人。
我们的主场景,选择了一个山村、一个渔村、一个镇政府。其中,山村就选了五莲县房家沟村;渔村选了我们的最美渔村岚山官草汪村,包括渔港码头,安澜村主要取景还是在官草汪,剧中慕平川的原型就是官草汪村党支部书记宋友金,宋书记还在剧中客串了一位老党员;剧中的镇政府就是两城镇的社会服务中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电视剧开头的“岚山号子”很有张力,观众印象深刻,将它加入到剧中,是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雷娟:“岚山号子”是非常特别的一个日照元素,是我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传递出一种战天斗地、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我的老家在岚山虎山镇大尧沟村,它是一个农业村,我很少会直接听到渔民在海上唱“岚山号子”。但是,父亲因为亲戚家的关系,在渔业村打渔,这让我有了农业农村生活和渔村的两种经历。我那时候经常去接出海回来的父亲,我父亲比较开明,当时本地的传统还是不允许女孩子上船的,但是父亲会带我去海上,这种经历让我难忘,大海的辽阔以及土地的深厚,给了我一个最初的文学素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电视剧和小说中都有场饭局,向我们交代了一些人物之间的矛盾,还讲了生吃八带鱼,这个剧拍摄时您在场吗?您又是怎么改编的?
雷娟:其实这场戏真的是一场“鸿门宴”,也是我们有时候基层生态的一个缩影,但是这种生态并不是恶的,而是每个人都有他的小心思。我觉得人的这种小活思想特别真实,甚至有那么点可爱。
来到安澜村以后,安澜村党支部书记慕平川直接把他的兄弟镇长抬出来了,然后他又跟吴小蒿的老公有着生意合作上的关系;吴小蒿的老公又因为自己的爱人来当副镇长,跟慕平川谈判有了新的砝码,所以这场戏中,每个人物都有各有各的心思。要把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交代出来,这场戏改了好几遍。拍摄时我没在现场,但是我看他们吃的还挺嗨的。
图片
生活经历提供创作动力,改本有时一晚上就睡两个小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看您之前的一些访谈中,你提到过自己是渔民的女儿、海的女儿,也是在日照长大的,还有过6年基层工作经历,这些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帮助吗?
雷娟:我觉得帮助是巨大的,是我天然的一个优势。这种经历放在剧本当中,可以说是信手拈来的一些东西,它不是说有哪一个大事件,你去百度上就可以搜出来的,它是一种深入骨子里和血液里的东西。我熟悉身边的人,剧中角色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他会怎么去做事,怎么去说话?这种东西真的是得益于我的这种成长经历。
在我塑造的角色里,很多都有生活中发生的事的影子。比如,剧里吴小蒿的父亲说,他当年做电工接错了线,导致全村所有的电器都烧坏了,其实那是我父亲的一个经历,当时我才五六岁,村里刚通上电,父亲接错了线导致村里很多电器都烧坏了,当时我们家在村里面很长一段时间都抬不起头来。
此外,除了我自己曾在基层政府当过6年的信息科长,我身边很多的朋友闺蜜也在乡镇政府工作。所以,对于剧中吴小蒿这种基层女干部角色,我还是很熟悉的,她的人物形象是综合很多人物形象杂糅起来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我们了解到,这部剧是您第一部全程跟组的电视剧,剧本是边改边拍,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情况吗?
雷娟:对,这是我第一部全程跟组的电视剧,其他的剧都是跟到开机之前,或者开机之后跟走一个月就差不多了,但是这个剧我们一直创作到杀青前一天。
期间一直在改,一直在思考。有很多戏都是今天晚上改,明天拍,所以需要现场创作。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天我只睡了两个小时。晚上改到3点多,实在困得不行了,就去睡了两个小时,早上5点多再爬起来写。压力很大,如果写得不过关,剧组拍什么?这么一大组人都在等这个本子。所以,这对于我来说是一场实战,没有演习,没有什么退路可言,你就只能往前冲。虽然压力爆棚,但是确实也给了我一个很大的锻炼的机会。
从作家到编剧,还在《经山历海》中做了回“演员”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我们了解到,您一开始是作家,但为何后面又去做了编剧呢?
雷娟:其实我从事文学创作是自己的爱好,另外这条路走的算是比较顺利。我本身是在政府部门工作,因为业余爱好,从2011年底开始写短篇小说,发表了以后挺有信心再去写中篇小说;2012年写的是中篇,在杂志上做了一个连载;2013年,写了一个长篇,就被影视公司拿去做影视改编,当时他们问我想不想自己做编剧,我想尝试一下,结果一试就一发不可收拾。我很喜欢这种剧本创作,慢慢的就一直写到现在。
剧中,导演还让我过了把“戏瘾”,当了回“演员”,就是作为组织部长宣布吴小蒿任镇长的那场戏。后期可能剪掉了,只留了个影像,但当时是过瘾了。导演还玩笑说“这是哪来的好演员,台词说这么小溜,噢,原来是她自己写自己演的呀”,全组人都挺乐呵。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我们关注到,您之前的编剧作品多是都市类,比如《好运来临》,还有公益救援队题材的《追光者》,对于乡村题材还是首次接触,当时接到这个改编工作时,您怎么想的?编剧和作家有什么区别?
雷娟:其实就像你说的,我之前涉猎的主要是都市婚姻家庭类的创作。赵老师找到我让我改编乡村类题材《经山海》剧本,一开始我是犹豫的,因为我没有这种乡村剧、主旋律大剧的经验,但是赵老师给我了鼓励,我就尝试了一下。
编剧的创作要跟着人物走,你在写哪个人物的时候,你就是哪个人物。比如说,我写吴小蒿,我就是吴小蒿,我要想她会说什么话,她会怎么去做事情,这个是很自然的。
关于编剧和作家的区别,其实二者都是在做文学创作。但是,传统文学和影视文学还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呈现方式不一样,但我觉得万变不离其宗,好作品还是写人写情,这个东西还是有共性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作为一个“80后”的文学鲁军新锐,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雷娟:我喜欢写作。编剧是一个很苦的活,说实话,真的是需要你能够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写一部剧,从开始去搜集素材到立项,然后到写剧本,再到拍摄再到播出,一般都得需要三年的时间完成。一旦进入一个剧本创作,脑子里面那根弦是不能断的。
关于未来,杨亚洲导演曾对我说,“你在以后的创作当中,首先一定要立足你这片大地,只有你去热爱这片大地,心中充满感情,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可以说,杨亚洲导演除了通过这部剧对我创作上进行指导,他还对我未来的创作方向也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影响,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特别感谢他。
大咖简介:
雷娟:编剧。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日照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协高研班第十四届、十九届学员。
主要编剧作品——
三十集电视连续剧《经山历海》,入围中宣部、广电总局建党一百年优秀展播剧目,于2021年3月23日起在中央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好运来临》,安徽卫视黄金档首播,获同期卫视收视冠军;
四十集电视连续剧《追光者》,获上海市文化艺术基金扶持,入选全国重点片单。2019年4月8日,由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追光者》剧本论证会在北京召开。目前正在开机筹备中;
参与编剧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小情人》,在深圳卫视播出;
参与编剧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初晨,是我故意忘记你》,在江苏卫视已播出;
创作院线电影剧本《王献唐》,项目筹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