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减负稳岗“护航”市场主体,为企业招用工提供政策和平台支撑

日前,韶关市举办了节后首场线下现场招聘会,现场成为众多企业的“现场展示会”,不少企业为吸引求职者各显身手,足见韶城节后用工竞争激烈。
根据韶关市人社局节后用工调研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全市469家参与节后用工调查的规上工业企业返岗率达到97.15%,节后用工需求超过万人。今年,韶关就业市场用工到底“荒不荒”?近日,笔者带着问题走访了韶关市人社部门,发现了当地就业市场的新变化。
变化:制造业成用工主力 新业态挑战传统就业岗位
今年,韶关市用工情况与往年相比出现了几个让人振奋的信号:企业普遍开工较早、员工返岗率较往年同期要高,争分夺秒赶订单、全力冲刺“开门红”成为韶关市企业新一年的共同目标。
其中,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雇佣意愿强烈、生产积极性高,释放出强劲的用工信号。据韶关市人社部门调研结果显示,2021年春节后,就业市场招聘需求明显升高,预计全市用工需求超2万个岗位,其中制造业需求最为旺盛,操作工、生产运营、电子、半导体以及安全防护等制造业的招聘职位数量也呈现正向环比增加。从岗位类型来看,普工和技工需求量最大,招聘占比分别为77.25%和18.09%。而餐饮住宿业在经受去年的疫情冲击后迅速回暖,也带来了不少的岗位需求。
与此同时,新业态也在挑战着传统就业岗位。随着网络打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直播带货等一系列基于新业态经济就业新风口的出现,大量年轻人涌入到新业态岗位中,成为新的就业引擎,增长势头向好。
受到部分传统企业普工岗位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生代劳动力从事传统制造业的意愿。“很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自由度较高的新兴职业,而不是天天在工厂坐班。目前,我们一线普工岗位的平均年龄已达45岁。”韶关旭日国际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贺玲对此深有感触。
“由于新经济新业态用工有着很强的跨界性和灵活性,从业人员和用工单位之间在工作时间、工作形式、报酬支付等方面与传统就业岗位均有明显不同,很难用现有标准来界定或衡量。其中部分岗位的劳动关系确认、职业伤害保障等也未完全形成统一标准,对公共就业服务和指导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韶关市人社局就业促进科科长周立文表示。
困境:结构性缺工成就业难题
数据显示,2021年2月,韶关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175人,同比上升5.17%,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但社会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吸引了部分农民工返乡回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加剧了企业招工难。
除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以及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技能人才一直缺口严重外,近年来,普工也开始出现缺人的苗头。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韶关市普工的结构来源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或农村劳动力。
“公司给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待遇已经与珠三角同类型企业的工资水平持平甚至更高,但招聘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韶关市雅鲁环保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究其原因,环境因素成为影响高层次人才甚至是普通员工落户韶关、扎根韶关中最关键的因素。
韶关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结构性就业矛盾还体现在招聘企业性质与劳动者就业偏好错配、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岗位缺口与职业选择错配等方面,人才培养与劳动者的就业预期未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
破题:提供政策和平台支撑 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去年以来,韶关市充分发挥了企业吸纳就业主阵地和蓄水池作用。韶关以减免社会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返还等政策为抓手,深入开展“送政策、送资金、送技工”的“三送”活动。2020年,全市累计减免、延缓2.2万家企业的社会保险费15.8亿元。
作为外向型传统制造企业,韶关旭日国际有限公司是用工大户,在岗员工超过10000人。根据国家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韶关旭日国际有限公司在2020年获得了稳岗返还补贴97.44万元、减免社保费1701.32万元。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企业已顺利渡过最困难的时期,目前已进入新一轮的用工高峰。
韶关旭日国际有限公司仅为韶关市落实惠企政策,护航市场主场的一个缩影。在推进援企稳岗工作中,除加大社会保险减免、延缓外,就业扶持政策等一系列“减负”措施的落地,也为企业轻装上阵形成了强大助力。据了解,今年韶关市将继续推动3.0版“促进就业十条”落地。
此外,韶关人社部门积极搭建人力资源对接平台。今年以来,韶关已举办线上线下各类专场招聘活动35场,组织招聘企业2491家次,提供就业岗位4.95万个。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新型城镇化、工业信息化、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开展各类技能培训。
增强倍增效应,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韶关市扎实推进“三项工程”,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为抓手,做大技能培训“蛋糕”。贴紧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发展需求,切实增强技能培训促就业的倍增效应。
【记者】范永敬
【通讯员】黄思敏
【作者】 范永敬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