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现场】古城区这项工作成绩斐然,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丽江作为旅游城市,除了有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凝结着丽江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古城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在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先辈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自上世纪90年代起,古城区就全面开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建立工作。通过非遗工作者的长期努力,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今天仍然保持着生命力。

3月30日下午,古城区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系统总结并发布了古城区非遗保护总体情况。

非遗保护工作硕果累累

在发布会上,古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木丽介绍,近年来,非遗工作通过不断挖掘、整理和保护,成绩斐然,硕果累累。目前古城区是云南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最多,也是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布局最合理的区县。古城区不论是在体系机制建设方面,还是在项目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走在了全省前列。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非遗项目283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5项、市级23项、区级242项;先后认定和申报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共有169人,其中,国家级入2人、省级18人、市级36人、区级113人。其中,民间歌舞《纳西族热美蹉》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传统音乐《纳西族白沙细乐》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口传文学《黑白战争》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纳西族童谣》进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示名单。向国家图书馆捐赠出版物《黑白战争连环画》,古城区非遗中心西族白沙细乐传承队入选第二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活动,音乐作品《丽江花花神》荣获云南文艺精品工程奖,纳西族民歌《热美蹉》荣获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大赛“彩云奖”银奖、第16届中国西部民歌大赛金奖,《纳西婚俗歌》荣获云南省第十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大赛“彩云奖”银奖。

同时,历经十余年非遗保护工作的积累,古城区逐步建立起一支由26名各行业优秀人才组成的非遗专家咨询组,古城区非遗中心工作人员高级以上职称占比75%,是整个云南省、市、区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中比例最高的。

多措并举推进保护工作

除此之外,古城区还采取了多项措施,增强非遗保护传承的文化自觉。认真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熟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与开发并行,积极打造非遗文化阵地;挖掘非遗文化瑰宝,致力于从收集整理、记录保存、申报管理、传承培养、展示传播、研究探索等六个方面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创新非遗保护模式,为各级传承人搭建宣传平台,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乡镇、进社区等活动,根据不同项目的传习特点设立学校、社区传习点;全力做好濒危非遗项目抢救性保护,从2015年开始,古城区开展了“濒危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抢救性音视频数据采录”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纳西民歌颂唱本》100首短歌、三首叙事长诗书籍出版及7张音频光碟数据录制工作。同时还将项目保护与传统民俗、旅游展示宣传等相结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非遗传承。

古城区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卓有成效、成果丰硕,改变了部分重点项目传承的濒危状況,使这些项目具备了一定的传承体系和传承人群。下一步,古城区将继续守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坚守,在坚守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确保非遗项目能够代代相传、越传越好。

部分图片由古城区政府提供

记者/王凌敏

编辑/林彤

责编/和众学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出品

主编邀请你在右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