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上海扶贫人

在西部一座县城的墙上,人们看到了这样一行字:“上海的同志,感谢你们的真诚援助!”
图片
对于“扶贫”,我原本了解是很少的,对于上海的“扶贫人”(即对口支援干部),了解就更少了。直到前些日子,我有幸听到了一些“上海扶贫人”的感人故事,读了十几则“上海扶贫人”的生动事迹后,才对他们有了一些了解。
那天,我们跨进闵行区合作办的一间会议室,只见四面墙上依次挂着六张脱贫攻坚战态势图。我不由得脱口而出:“这里真像一间部队作战室。”大家听了,笑了。
的确,李东主任和他的战友们是将扶贫工作作为一场场战役来打的。二十多年来,他们在云南、新疆等几个贫困县投入大量资金,无论项目大小都是认真调研,仔细谋划,精心建造。就连为香格里拉市妇幼保健院援建一间消毒供应室这样一个小项目也是如此。因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小项目里有大境界”!
按理妇女生下孩子后,需要放入医院的消毒供应室,但由于当地医院消毒设备简陋,加上村民缺乏卫生知识,因而导致婴幼儿出生死亡率较高,十分可惜。医院一提出援建消毒供应室,闵行扶贫人立即同意,并决定特事特办!尽管这个项目小,却人命关天、母婴安全的大事!于是,从立项、审核、筹资、设计到施工,只用了几个月,便于2018年9月30日竣工,10月中旬投入使用后,大大提升了这家医院的消毒隔离水平,婴幼儿死亡率大幅降低。
上海扶贫人还是一群“有情”之人。他们见不得当地群众受穷,病人痛苦,孩子辍学。
1998年,宝山区的李明被派到西藏亚东县任副县长,分管教育,在与上一批援藏干部潘栋梁交接时,了解到有一个藏族女孩叫德庆卓嘎,是个孤儿,学习不错,过去的学费是由潘栋梁等人接济的,眼下,初中毕业了,担心没钱念高中。李明听后,毅然接过了帮扶“接力棒”。从此,李明自掏腰包,不仅为小卓嘎付学费,而且常常去探望卓嘎生病的奶奶。1999年,卓嘎考取高中,需付600多元学杂费,李明马上拿出2000多元交给孩子。后来,李明援藏期满回沪前,又将“接力棒”交给了第三批援藏干部李友钟……
2002年,小卓嘎考取湖北一所大学,高兴之余,她又犯难了,因为去上大学必须得有钱坐飞机和火车。消息传开后,上海第三批援藏干部领队尹弘,号召上海援藏干部为卓嘎募捐,共募得11000元,解决了卓嘎一年的学费、路费和生活费。
每年寒假,潘栋梁和李明还邀请卓嘠到上海家中过年。现在,卓嘎已在家乡成家立业,她十分感谢遇上了像潘栋梁、李明、李友钟这样的一群“有情、有义”的上海“汉族阿爸”。
上海扶贫人还是一批“有心”之人。他们勤快,走到哪里,眼睛里都会“有生活”(沪语:主动找事情做)。
虹口区援滇干部冯晓定在担任云南富宁县副县长期间,到木令小学调研时了解到,由于资金匮乏,这所拥有640名学生的寄宿制小学,没有浴室,即使大热天孩子们也得憋到周末回家去洗澡,时间一长,教室里就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这种学生洗澡的“小事”,冯晓定本来只要上报就行了。可是,他却觉得尽快解决学生“洗澡难”,是他应尽的责任。
建造学生浴室,没有资金,怎么办?这点事难不倒他。当晚,他就和虹口区慈善基金会胡理事长联系。经过一番努力,基金会决定捐赠20万元建造男女浴室各一间。
在“六一”儿童节那天,当孩子们看到从“希望浴室”那排“莲蓬头”里喷出热水而发出一阵阵欢叫声时,一旁的冯晓定也笑了。他知道,这份心意又送到师生们的心坎里了。
上海扶贫人的真心、真情,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口碑。前不久,在西部一座县城的墙上,人们看到了这样一行字:“上海的同志,感谢你们的真诚援助!”字虽写在墙上,却是发自当地老百姓的内心深处!(葛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