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乳源:尘封37年“红军箱”谜团解开,90年前故事让人动容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 通讯员 温嘉文 李巧
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世界过山瑶博物馆二层展厅里,展陈着一个杉木板拼制的木箱,长36.5厘米,宽22厘米,高13厘米,表面贴有红色蜡油纸,前面安装有铜质提环一对,少残。这件名为“1931年红七军战士用过的木箱”的文物,是博物馆所藏5件跟红七军有关的珍贵革命历史文物之一。
图片
在博物馆静静躺了37年的“红军箱”
1930年冬,李明瑞、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红七军转战桂湘粤边,最终到达赣南中央苏区。乳源县博物馆馆长赵天油表示,资料显示,这只皮木箱正是红七军战士余志立经过乳源时,送给当地村民余浅甫(前普)的,1984年他把木箱捐献给了国家。
从此,这个木箱就在博物馆的陈列柜里静静躺了37年。直到最近,一次寻访,解开“红军箱”的身世之谜,90年前一段动人的革命往事也由此浮出水面。
缘起:“调查组”来访,乳源成“最后希望”
3月29日,乳源瑶族自治县档案馆(史志办)迎来四位客人,他们分别是湖南省宜章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谢水军、原县史志办主任李浩伟、红色作家李彪、宜章籍革命烈士余经邦的孙子余新国。四人到乳源档案馆(史志办)交流并寻求协助。
据四人介绍,宜章县准备把革命烈士余经邦的家乡——杨梅山镇香花村茶园自然村作为重点红色文化基地进行打造,四人组成党史调查组,前往韶关市乐昌、乳源等地,收集、整理、考证余经邦在粤北6个年头的革命活动资料。
在交流中,宜章县党史调查组详细介绍了余经邦的生平事迹。“来乳源此行的目的,除搜集、挖掘爷爷的革命史料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寻找爷爷的遗物——一只行旅箱,这也是全家的共同心愿。”余经邦的孙子余新国表示,此前他曾辗转乐昌等地寻找,但是空手而归,乳源是最后的一线希望。
图片
乳源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红七军转战乳源的红色历史
追忆:支援红七军,独立营营长遭追杀
调查组介绍称,余经邦,号致力,1896年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赤石团茶园村,即现在的宜章县杨梅山镇香花村茶园自然村,历任茶园农民自卫队队长、宜章县农民自卫队总队大队长、赤石区工农自卫团总指挥、宜章县苏维埃政府裁判委员会主任、湘粤边游击区独立营营长。
1930年冬,李明瑞、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百色起义后成立的红七军从广西左右江地区出发,转战粤北湘南,向赣南中央苏区进发,于1931年初在乳源梅花(今乐昌梅花)与国民党重兵展开激战。余经邦率独立营配合红七军作战,战斗中,余经邦负伤。战斗结束后,他带伤到石岱村组织农民群众开仓分粮,救护红军伤病员。
由于支援红七军作战身份暴露,余经邦被反动派追杀。1931年3月,他转移到乳源大桥中洞村余席祖家隐蔽。后又转移到乳源必背一带,以教师职业作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秋(也有说是1933年初),因叛徒出卖,余经邦在梅花被捕后牺牲,具体地点不详。
1932年5月一天夜晚,抓不到余经邦的敌人恼羞成怒,一把火烧了余经邦家乡茶园村的房子,余经邦妻子刘翠翠被活活烧死,几个子女也因此无家可归。
作为茶园革命据点主要创始人、宜章东部地区农运领袖、宜章农民武装重要创始人和湘粤边革命斗争的著名烈士,余经邦对中国革命作出不朽贡献。
还原:背着药箱闹革命,转移前送给村民
听说要寻访旅行箱,乳源县档案馆馆长赵天林听当即表示,乳源县博物馆就有一个红七军战士用过的木箱,党史资料记载这是红七军战士余志立经过大桥镇中洞村的时候,送给中洞村村民余浅甫(前普)家的。
“余志立(余致力)就是我的爷爷,就是余经邦!”听到余志立的这个名字,余新国激动不已,寻觅已久的旅行箱终于有了下落!余新国说,通过查阅过资料和实地调查,知道有只箱子是爷爷的随身之物,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图片
余新国终于找到了“红军箱”
1928年8月,余经邦携全家从宜章转移到乳源梅花石岱余家,在当地开设了一间中药铺,这个箱子就是他的药箱。余经邦经常背着药箱走村串户,以看病为名进行革命活动,木箱里时常藏有两支驳壳枪和子弹,到了晚上,余经邦就拿木箱当枕头用。
1932年10月,余经邦离开大桥中洞村余席祖家,向乳源必背山区转移,临别时他把木箱送给余席祖作纪念。1984年,余席祖的儿子余前普把木箱捐献了,但不知具体是捐去哪里,更不知保存状况如何。此次寻访,旅行箱终于在乳源博物馆找到。
“‘红军箱’背后的故事太感人了,我们应该把它整理出来,让年轻的一代了解乳源人身边的红色故事!”赵天林认为。赵天油也表示,今后乳源博物馆要把“红军箱”的故事作为讲解重点,在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时,讲给同学们听,传承好红色基因。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冯小静
审签 | 郑宗敏
实习生 | 彭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