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长伴青山眠——缅怀长征中牺牲在毕节的红六军团十七师师长吴正卿

图片
图片
为进一步弘扬英烈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今天特推出《英魂长伴青山眠——缅怀长征中牺牲在毕节的红六军团十七师师长吴正卿》一文,缅怀英烈、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1912年,吴正卿出身在河北省保定市一个勤劳清贫之家。他从小聪明睿智。在学校里勤奋好学,爱书如命,品学兼优。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保定中学。
图片
吴正卿烈士纪念碑
投笔从戎 报效祖国
1931年秋,当他18岁正集中精力读高三、迎接毕业考试时,突然传来九一八事变的消息,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出兵侵占我东三省,杀我同胞,抢我财物。他满腔怒火,义愤填膺,毅然决然地离开心爱的学校和父母,跑到山东济宁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以下简称26军)去当兵,想要举枪抗敌,痛杀倭寇,报效祖国。
入伍后的吴正卿被编入26军73旅学兵连。在训练中,他与志同道合的知识青年,专心致志地苦练军事本领,钻研军事知识,很快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人。他们一心抗日救亡、报效祖国,日夜盼望着北上抗日命令的到来。两个月的军事训练结束后,命令终于下达了。但吴正卿等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部队不是去北上抗日,而是直接开到江西宁都,参加蒋介石一手策划的对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红军的围剿!
在大敌当前、国难当头的严重时刻,身为国家领袖的蒋介石竟置国家民族危亡于不顾,倒行逆施,不抵抗日寇的侵略,反而把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这使26军的广大官兵大失所望,吴正卿气愤无比、十分痛苦、寝食难安。
就在26军广大官兵陷入彷徨、痛苦的时候,部队里的共产党员根据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革命根据地红军对群众的影响分析,积极酝酿起义。而学兵连内的共产党组织则加速开展兵运工作,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苏维埃政权的政策。这使吴正卿等一批素有抱负和理想的青年,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他主动靠拢共产党的组织,认真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他利用同乡、同学的关系,四处联络,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停止内战的主张,鼓动官兵杀回北方打日寇,为死难同胞报仇。
为熟悉起义后奔赴苏区的路线,吴正卿和学兵连的官兵,在共产党员连长李青云的带领下,以进行野外演练为名,天天出城侦察去苏区的道路和地形,详细绘制地图。回营后,又和大家一起积极备战,刀枪不离手,随时准备紧急集合。吴正卿的表现出色,被部队里的特别党支部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起义惊天 豪情满怀
1931年12月14日,枕戈待旦、彻夜不眠、日夜期盼宏图早展的吴正卿,在参谋长、共产党员赵博生和旅长董振堂的率领下,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号召,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的腾空而起,与早已整装待命的26军1.7万多名官兵一起,高举起义大旗,振臂高呼:团结起来,拥护共产党的主张,打倒日本侵略者,杀回东北去,为死难同胞报仇!口号响彻云霄,枪声、炮声、欢呼声连成一片,千军万马奔腾,整个宁都一片沸腾。
革命激情高涨的吴正卿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奋力扯下了国民党的领章、帽徽,率先举枪跃起……宁都起义后的26军接受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导,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董振堂任军团长,赵博生任政治委员。吴正卿戴着红星闪闪的军帽,万分兴奋地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冲锋在前 勇于担当
宁都起义成功后,党组织把吴正卿等一批知识青年送到中央苏区红军学校学习。在校期间,吴正卿苦练战术本领,提高自己的军事素质,较为系统地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念,为他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湘赣苏区红军独立师任文书参谋。上级很快发现吴正卿智勇兼备,有军事才能,便调他到师部任作战参谋。
1933年6月,吴正卿调到红六军团17师49团2营当营长,这时他20岁刚出头,身高一米七左右,体魄健壮,性格刚强,作战非常勇敢。但他平时却显得十分文静,和蔼可亲,见人总是笑眯眯的,一点架子也没有,能和战士、群众打成一片。他圆圆的脸又白又胖,大家因此给他取了个“面包”的绰号。这个绰号伴随他终生。尽管他后来升为团长、师长,大家开玩笑时,仍然亲切地喊他“面包团长”“面包师长”。
吴正卿担任营长后,抓紧对全营干部战士的军事训练,将他所学的战术技术和积累的作战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干部和战士。一有空,他就与下属促膝谈心,拉家常,很快成为大家的知心朋友,把全营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他还经常到驻地附近的群众家中走访,了解社会情况,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被群众称为“贴心朋友”。
1933年11月初,蒋介石调集5个团的兵力,在湘赣交界的茶陵地区梅花山一带,对红军发起猛烈的进攻。在军团长萧克的指挥和茶陵独立团的配合下,吴正卿率领的2营反击数倍于己的敌人。他身先士卒,挥动驳壳枪,冲在前面,连声高喊:“打退敌人,保卫苏区!”2营奋勇杀向敌群,歼敌近千人,粉碎了敌人的猖狂进攻。这是红六军团成立后的第一个大胜仗。此后不久,在江西万安县的潞田战役中,2营又担任突击队,同其他部队一起,歼敌近一个团,俘敌团长以下6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500多支。为了表彰2营的功绩,军团授予2营“突击模范营”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军向2营学习,向吴正卿同志学习。
前卫团长 不负众望
1934年春,吴正卿因作战有功,被提拔为红17师49团团长。7月,红六军团奉中共中央命令,离开湘赣苏区向湘中挺进,为摆脱蒋介石亲自发动和直接指挥对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探路,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征。吴正卿率49团一直为红六军团担任前卫。
1934年8月5日,49团日以继夜、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如同天降神兵,一举攻占江西遂川县衙前的敌据点,为西征扫除了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此后,红六军团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向湘西北转移,到川黔湘边境,寻找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联合作战。
敌人为了阻止红六军团与红三军会合,调集黔、桂、湘三省军队共3万多人,分路尾追截击。
为了摆脱敌人,红六军团在贵州石阡、施秉、余庆三县之间的地区,同24个团的敌军周旋。广大指战员既要与敌人作殊死的拼搏,又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这一带山高路险,气候多变,人烟稀少,物资缺乏。部队常常在悬崖峭壁上攀行,体力消耗大,经常缺粮断炊,疾病不断侵袭。一些战士一旦倒下,就很难再站起来。在这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吴正卿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他把自己的马让给伤病员骑,把警卫员送来的饭让给伤病员吃,还帮助体力单薄的同志背背包、扛刀枪。他边行军,边给战士们讲故事,讲革命前途,坚定大家的胜利信心,提高部队的士气。他很注意加强纪律教育,要求全体官兵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多为群众做好事。49团所到之处,没有发生过违反纪律的行为,当地群众看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踊跃参加红军,积极主动配合,掩护红军的军事行动。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一举攻克贵州军阀王家烈等镇守的旧州城(今黄平县城),次日到达乌江南岸的猴场和龙溪一带。
红六军团深入贵州腹地后,蒋介石及黔、桂、湘军阀又急忙调集重兵于乌江南岸,企图利用乌江天险,包围红六军团于乌江南岸,将其聚而歼之。
红六军团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路线,在寻找红三军的途中,闯进了桂军重兵设防的甘溪地区。在遭遇战中,吴正卿等先头部队的三个团与军团主力失去联系,整个部队陷入敌军24个团的围攻之中,被敌人截成三段。
吴正卿领导的49团和贺庆积领导的51团在军团参谋长李达的率领下,冒着枪林弹雨,拼命厮杀,奋不顾身,冲出重围,于10月15日在黔东苏区的沿河县铅厂坝地区率先与红三军会合。
红三军的领导贺龙、夏曦听取了李达的汇报后,亲率红三军主力南下,接应红六军团。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的带领下,经过78天的远征苦战,终于在1934年10月24日与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木黄地区胜利会师。会师的第二天,贺龙、任弼时、夏曦开会研究决定,今后两军团集中活动,在黔东地区继续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和发展原有的苏区。26日,部队转移到重庆酉阳县南腰界,两军团的负责人举行会议,决定向湖南永顺、桑植进军。同日,中央来电对两军团的胜利会师表示祝贺,宣布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随即向湘西北地区发动攻势。担任两军团前卫任务的49团在吴正卿的率领下,一天行军70多公里,奔袭攻占湘西北重镇永顺县城。
红军进入永顺后,湖南军阀何键派兵10个团一万多人,分四路扑来,军团首长决定弃城北移,设置口袋,埋伏于龙家寨以北十万坪谷地。吴正卿率49团在碑里坪等地,严阵以待。
11月16日黄昏,敌人两个旅5000人全部进至碑里坪等地,正准备宿营做饭。吴正卿高声大喊:“同志们,狠狠地打!”顿时,枪炮声震耳欲聋,埋伏在四周山上的红军同时向敌人开火。敌人遭到红军的突然攻击,晕头转向,乱成一团。这时,吴正卿跃出阵地,高呼:“同志们,跟我来!”全团战士如猛虎下山,杀向敌群。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敌人大部被歼,残兵败将抱头鼠窜。军团首长萧克、王震命49团追歼逃敌。49团追至把总河时,同敌增援部队遭遇。吴正卿指挥全团发起猛烈冲击,敌节节败退,这时,红军后续部队赶到,当地群众也主动参战,敌人见势不妙,狼狈逃窜。
十万坪一战,红军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俘敌旅参谋长以下30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重新收复永顺县城,继而攻占桑植,解放大庸。随后,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主力师长 屡建奇功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威胁了国民党在这一地区的反动统治。1935年2月,蒋介石急忙从追击中央红军的部队和湘鄂两省的驻军中,抽调11个师和4个旅共11万多人的兵力,对红二、六军团进行围剿。
在持续艰苦的反围剿战斗中,吴正卿不仅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而且指挥作战机动灵活,多次在情况十分危急的关头,使部队化险为夷。6月,红军包围了驻守在湖北省忠堡的敌人。敌人在飞机的配合下,拼命突围。战斗非常激烈。从外围接应的敌一个团,绕道接近我军团指挥所。军团首长立即组织直属连队迎战。但由于敌众我寡,未能阻住敌人的进攻,眼看敌人立刻就要冲到指挥所。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吴正卿率领49团的预备队跑步进入阵地,立即投入战斗,以勇猛神速的出击,给了敌人以严重的杀伤。敌军抵挡不住49团的猛烈进攻,只得扔下几十具尸体狼狈溃逃。吴正卿带领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保证了军团首长的连续指挥,从而胜利地围歼了忠堡的守敌。
这年7月,吴正卿因战绩显著,升任红六军团17师师长。
是年8月,蒋介石为加强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又增调85师入鄂作战。
红二、六军团共同决定集中主力入鄂西,抓住敌85师初来乍到、情况不熟的有利时机,以伏击手段将其歼灭在行军过程中。
为了迷惑敌人,红17师等主力部队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从龙山以东的兴隆街向北,进至沙道沟附近,使敌人产生错觉。随后,由沙道沟附近向西南急进,赶到敌85师必经之路——板栗园东侧,埋伏于东西两侧的山谷密林之中。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板栗园会有红军的主力部队,大摇大摆地全部进入了红军的伏击圈。这时,红军突然向敌人发起攻击。枪炮声、喊杀声,似山崩地裂,震颤了山谷。敌人四面挨打,无路可逃。这时,吴正卿把衣袖一挽,挥枪大喊:“同志们,冲啊!”率先冲向敌人。红军将敌85师截成数段,猛冲猛打。敌85师师长谢彬见败局己定,厄运难逃,遂拔枪自杀。树倒猢狲散,敌人乱作一团。经过一天的激战,敌85师全部被歼。
板栗园战斗的胜利,迫使敌人收缩兵力,纷纷后撤。敌人的围剿再次失败,红军乘胜进攻。吴正卿率17师先后攻克了湖南石门、临澧两座县城。
蒋介石于9月调集130个团,共30多万人,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战的方针,又一次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保存实力,争取将来更大的胜利,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和水獭铺出发,开始突围。吴正卿自告奋勇率红17师为前卫,充当开路先锋。
在贺龙、任弼时的指挥下,红二、六军团占领了湘中广大地区,进入黔东,随后西进,袭击修文、扎佐,强渡乌江上游之鸭池河,直指黔西北。1936年2月3日进占黔西北门户黔西县城。一路上,吴正卿率红17师力排万难,连战皆捷,喜报频传,屡建奇功。
英雄牺牲 全军悲痛
1936年2月10日,红17师从黔西进至打鼓新场(今金沙县城)时,遭到敌人的截击,吴正卿率部采用正面、侧面、多路并进的战术,指挥部队向敌人发起猛烈冲击,敌人溃不成军,死伤大半。但还有少量敌军龟缩在碉堡里负隅顽抗,为了拔掉这颗钉子,扫清前进的障碍,吴正卿指挥机枪掩护,随即率突击队向敌堡扑去,敌人凭借碉堡,居高临下,疯狂扫射,冲在前面的吴正卿不幸中弹,倒在血泊中,战士们抱起吴正卿,连声哭喊着:“师长!师长!你醒醒啊!你醒醒啊!……”但是吴正卿再也听不到战友们悲痛的呼声,永远告别了红二、六军团的全体官兵。时年24岁,生前未婚,连一张照片也未留下。
噩耗传到红二、六军团,立即引起了全军上下的无比悲痛,人人默哀致敬,纷纷表示要化悲痛为力量,向英雄学习,继承英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吴正卿投笔从戎,征战五载,一路当尖兵,战斗打头阵,为部属作出了表率。他那种冲锋在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鼓舞着红17师将士奋勇杀敌,一往无前,在长征路上屡建战功。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萧克说,吴正卿是个智勇双全、德才兼备、能文能武、能打仗、会工作、受人欢迎、让人敬佩的好同志。他的不幸牺牲,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重大损失。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继承烈士的遗志,奋力拼博去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1978年我在采访原红17师师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刘转连中将时,刘老滔滔不绝地说:“吴正卿师长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良师益友。我与他共同战斗和生活的时间,尽管只有两年多,但我还是在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品德高尚、作风优良、英勇善战、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和蔼可亲、团结同志、关心爱护下属、体察民情、处处以身作则、无私无畏、全心全意为人民战斗的精神,在我心中称得上高大和完美!他离开我们几十年了,只要一想起和他一起战斗和生活的岁月,犹如昨日,历历在目,伴我终生,永远鼓舞着我追求进步,面向未来……”(作者系原毕节地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bjsyqzz
纪录试验区发展历程 传递中央省委市委声音
探索跨越式发展路径 展示神奇毕节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