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静宁籍抗战老兵——红色沃土走出的百战英雄

红色沃土走出的百战英雄——题记

日升月落,沧海桑田。纵横四海的英雄儿女,在谱写家国春秋的同时,不能不追慕远方的美丽故乡,那是植根于游子们灵魂深处的深挚眷念。皇天后土,坤德未央。一方伟大神秘的水土,在周载万物的同时,永远怀恋着那些生长于斯却鹰扬远方的英雄儿女,那是大地母亲一生难舍的荣光。

——题记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当白发苍苍、身着旧式服装的老兵方阵经过天安门时,习近平总书记率先起身挥手致敬!

当老兵们举起微微颤抖的手臂向着主席台庄严敬礼的那一刻,现场和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沸腾了!但很快全场气氛变得肃静庄严,人们自发起立,衷心地向这些曾为国家血战到底的老英雄们致敬!

在电视特写镜头中,有一位身着八路军服装,看上去威武挺拔、气派不减当年的老兵,他的齐眉手礼坚定有力,面部表情肃穆凝重,望向主席台的眼神深邃坚毅而又难以言喻……这位就是身经500多场战斗的平凉静宁籍抗战老兵——余新元。

对自己能参加此次阅兵式,余新元虽感自豪,但并不以英雄自居,认为自己只是一名幸存者而已。

“我们牺牲了多少战友啊!”“和我一起打仗的死了502个人!”“我们是代表他们走过天安门的!”

他泪光闪烁、语出哽咽。是的,在普通人看来,当彩车徐徐经过天安门接受万众敬仰时,这位九死一生的战斗英雄是幸运的!但是,在阅兵式上,老人家内心想到的是硝烟弥漫的浴血年代,是喋血沙场的战友们。他沉静的内心没有丝毫骄傲的波澜,而是在精神世界穿越时空,与那些献身历史洪流的战友们进行深情地对白交流,向那些未见到新中国的先烈们庄严致敬。

“余新元,92岁,甘肃省静宁县人。原晋察冀军区一团副排长。参加过平型关大捷、黄土岭围歼战、百团大战、狼牙山反‘扫荡’等战斗,获得‘抗日战斗模范’称号和‘独立自由奖章’。”

这是2015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对余新元的介绍。面对媒体的采访,余新元说:“我们老家是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静宁是我们的家乡……”

他的名字并非家喻户晓,却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白求恩、狼牙山五壮士、雷锋等英雄人物联在一起;他的一生看似平常,但他参加的山城堡、平型关、黄土岭、狼牙山等战斗被编入历史教科书。家乡人民都为这位“陇人骄子”骄傲和点赞。

01

溯源静宁 英雄辈出

静宁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是史籍记载中古成纪所在地。威震匈奴的汉“飞将军”李广,东汉政绩卓著的武都太守李翕,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创建者李暠,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琦,以清正使身份出使台湾的清代重臣慕天颜,参与“公车上书”的王曜南,持孙中山手谕赴甘肃宣传《北上宣言》的李世军等历史名人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九一八”事变后,静宁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赴国难,不少热血青年积极报名参战。静宁籍军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个抗日战场。据不完全统计,战死沙场、以身殉国的静宁籍官兵126名,绥远一役牺牲静宁籍官兵41人。静宁籍抗战老兵屈玉堂,从1933年2月参加长城喜峰口开始,卢沟桥事变时任连长苦守南苑,台儿庄战役时任骑兵营长临沂阻击,任师附随张自忠在湖北抵御日寇,参加抗战11年之久。志愿军老兵靳恒德,抗美援朝时慷慨赴死,为保障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线,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崇文尚武、尽忠报国是静宁人民的基本品格。

静宁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静宁界石铺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中心基点”。1936年10月,中央在部署红军会师时,深知界石铺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让红军抢占界石铺,牢牢扼住国民党部队在西兰大道上的咽喉。1936年9月至11月,中央与方面军往来的26份电报中,50次提到界石铺,并用“以界石铺为中心之有利基点”等词语,确定界石铺为三军大会师的“中心基点”。

静宁界石铺是红军长征的领袖驻地。1935年10月3日,红军陕甘支队由通渭到达静宁界石铺。党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住宿界石铺。千余名红军将领曾在静宁宿营或战斗过。

静宁是红军奔赴陕北的休整补充地。1935年8月13日,红25军在深沟等乡镇住宿休整4天。1935年10月3日,中央红军到达静宁,在界石铺、单家集等地住宿休整4天。1936年10月7日至23日,三大主力红军在静会地区会师后,经过半个多月的补充休整后奔赴陕北。

静宁是红军践行民族政策的典范地。红25军在驻扎静宁兴隆镇和单家集(1954年划归宁夏西吉县)回民区时,制定“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回族群众称赞红军是“仁义之师”。毛泽东夸奖红25军民族政策执行得好。

静宁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策应地。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西方野战军在1936年9月中旬占领了界石铺以北地区。在这里宣传抗日主张,开展军事行动,清剿国民党驻军和民团。为三军会师在群众基础、军事布局、物资保障上策应。

静宁是红军革命火种的传播地。在西方野战军主持下,1936年9月16日成立中共静宁县委、静宁县苏维埃政府,组建成立10个区、35个乡苏维埃政府。在各区、乡建立地方民兵武装,控制和稳定地方秩序。

在红军长征过静宁期间就有余新元、马青年等256名热血青年参加了红军。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养育了余新元等共和国骄子;余新元等静宁儿女用血染的风采,为这片土地打上红色烙印。

02

改名从军 保家卫国

1923年11月,余新元出生在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为讨个好彩头,出生后,父亲吕振堂给他起了个大名吕新院,希望这个孩子以后能够住上新房新院。

民国18年,静宁持续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余新元只好跟着母亲上山挖野菜、摘野果度日。有一个妹妹因为家里养活不起送人了,另外两个更惨,饿死在家里。

接近年关,父亲到姑妈家去躲债,土匪窜到家里,躲避不及的母亲不甘受辱,当即跳进了深井。母亲的悲惨死去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刚满七岁的余新元就随父亲给地主拉长工。

幼年留给余新元最深刻的记忆除了“饿”还是“饿”!他从没有吃饱过,即便是过年时也吃不上一顿白面饭。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经过静宁,宿营界石铺镇。因此,余新元有幸听到毛泽东的讲话。

余新元回忆说:“虽然毛主席的湖南口音浓,好多话当时没有听懂,但毛主席说红军是咱穷人的队伍,这句话,我听懂了,也铭记在心。”

经过多日的观察,余新元发现红军果然不扰民、不抓丁,说话和气,还给穷人分地主的财产。于是,他便萌生了跟红军走的想法。但就在父亲犹犹豫豫做不了决定时,红军队伍已经悄无声息地开拔了。之后,他就去给界石铺北岔武家川(今三合乡陈安村武川组)的地主李六家放羊。

1936年9月,界石铺一带又来了红军,一个叫刘长彪的指导员经常给他讲当红军打日本、为穷人打天下的道理。就这样,耳濡目染了一段时间,余新元吆着地主李六家的200多只羊到平峰镇加入了红军。

团政委罗元发见到孩子模样的余新元后就问:“你多大了?”“13岁。”罗政委摸着他的头亲切地说:“还是个孩子嘛。我们闹革命,就是要让你这样的孩子将来过上好日子。”听说了他来参军的情况,罗政委说:“你把地主家的羊送红军了,地主会找你家的麻烦。你以后不要叫吕新院这个名了,叫余新元吧!”

就这样,“放羊娃”吕新院成了“红军战士”余新元。

余新元参加红军后第一次上战场是在甘肃环县参加山城堡战役。这是红军三军会师后与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遭遇的一场硬碰硬的战斗。

长征后的红军虽然衣衫褴褛,体质孱弱,装备简陋,但在那场战斗中,面对胡宗南的精锐部队,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顿时精神抖擞地奋力杀敌,战场上杀声震天,收兵后共计歼灭和俘虏胡宗南精锐数万人,缴获枪弹无数。

战斗结束后,余新元缴获了4枚手榴弹、300多发子弹,但初上战场,亲眼看见战友伤亡的悲壮场面,他禁不住哭了起来!

刘长彪一看余新元哭鼻子,火气上来了:“你要害怕就回家去,当红军不能哭,要哭就不能当红军!”打那以后,余新元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再也没有因为害怕而哭过。

抗日战争爆发后,余新元成了八路军115师独立团的一名战士,先后参加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等大小战斗500多次,先后七次负伤,与死神擦肩而过。

据余新元回忆,从1939年9月开始,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展开大扫荡。11月八路军在黄土岭设下埋伏,将1500名日军团团包围。战斗中团长发现了日军指挥所,令团里仅有的四门迫击炮全部开火。“第一个(轮)四发炮弹打过去后,有一发炮弹打过去了两米多,先打到日本人的指挥部了。”

后来他们才知道,这轮奇射竟然炸死了号称“名将之花”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这是抗战中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将领。

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余新元的左腿被打穿孔了。医生要给他截肢,随军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看了他的伤势以后说:“17岁截了,不是可惜了吗?”白求恩大夫把消毒纱布从伤口穿进去,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来回拉,然后在外敷上蒜泥,一个月后开始消肿,保下了一条腿。

余新元一生获得无数奖章。但在他心里,最沉重的是1941年参加狼牙山反“扫荡”战斗中被授予的“战斗模范”称号。

时隔70多年,他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我们全连只有41个手榴弹,给了我们5个人。狼牙山(葛振林等五壮士)也是5个人。他们是七连,我们是一连,我们是一个团的。”

当时,为了给主力部队和一万群众争取转移时间,余新元五人和葛振林五人分别在两个山头打阻击。“张连弟同志打到第四次的时候,敌人一个炮弹把他的脑袋消去了半拉,没有了。当敌人冲锋到第八次的时候,袁根成的腿(被)炸掉了。最后,张祥离我不到5米,敌人的一个炮弹把他的两条腿炸掉了。”

弹药打光了,余新元就和剩下的一个战友搬起一块块大石头砸向日军。“只要人活着,誓死不投降!”“怕字在我们共产党人的身上站不住脚。不怕,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意志。”

在扔出最后一块石头后,一颗子弹从余新元左胸贯穿而过,他失去了知觉……后来,在王义珍老妈妈的悉心照顾下,昏迷了7个半月的余新元终于醒了过来,并逐渐康复。而醒过来的他得知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四位战友没有活下来一个人。

1948年9月,在辽沈战役锦州会战中,余新元的右脚被机枪打得血肉模糊,他依然冲锋不止。最后失去了半个脚掌,至今靠假肢行走。

03

慧眼如炬 功续雷锋

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但信念如磐。

解放后,余新元任辽阳、鞍山兵役局政委。

1959年11月,一位名叫雷锋的弓长岭焦化厂工人报名要当兵,但因身高不够被刷了下来。雷锋不服气,找到余新元,坚决要求当兵去。

余新元回忆说:“他(雷锋)拎着一个小皮箱,他打开以后,上面放着《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我看他把一至三卷看得特别熟,而且重点文章看得特别细,在重要文章里做了很多眉批。”

在与雷锋接触的58天里,余新元觉得雷锋是个好苗子,虽然个头小了点,但思想觉悟高,政治条件过硬。为此,余新元集中做了接兵部队团长吴海山的工作。就这样,雷锋成为辽阳最后一个穿上军装的新战士。雷锋参军后一直与余新元保持联系,直到1962年3月牺牲。

1981年离休后,余新元的生活从此打上了“雷锋”的烙印。

退休后的他,退休不退职,以一名老红军、老党员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弘扬雷锋精神,热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多年来,他拖着只有半只脚掌的右腿,带着满身的伤病,铿锵地走过了辽宁、湖北、天津、上海4个省市,为各级党政机关、工厂农村、大中小院校以及驻军部队作报告近4300多场,听众达400万人次,先后19次被国家、省、市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两次受到胡锦涛同志接见。

战争年代的余新元保家卫国,九死一生,留下了轰轰烈烈的事迹;和平时期,他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四处奔波,宣传雷锋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为国家和人民春蚕吐丝,鞠躬尽瘁。

如今,已至晚年的余新元,非常挂念家乡发展,“我永远也忘不掉界石铺人民对我的养育!”

2016年10月7日,当余新元见到专程赴鞍山看望他的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时,显得异常激动,反复嘱托静宁县的领导:“要用长征精神来完成小康建设。(让)我们家乡人民提前进入小康。(让)我们家乡人民提前过上幸福美满和谐团结的好生活。在我有生之年能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是我最大的愿望。”

静宁人民没有忘记长征烈士的遗愿,没有忘记余新元等革命前辈的嘱托。红军长征撒播的红色基因,已在静宁代代传承。在长征精神的指引下,世世代代的静宁人民不畏艰难险阻,艰苦创业,在古老贫瘠的黄土地上创造出辉煌的发展业绩。2020年2月,静宁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伴随静宁大地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至此画上了历史性的句号。(李忠良 李娟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