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祭先烈|以英雄的名字命名一座城市——黄骅

倒下的是躯体,

树起的是丰碑。

清明时节祭先烈,

河北综合广播特别策划

《声祭先烈》

之《以英雄的名字命名一座城市—黄骅》。

祭黄骅烈士:

一座英雄的城市,一座不朽的丰碑。1929年,年仅18岁的黄骅加入中国共产党,井冈山头、长征路上、陕北战场、晋南大地……残酷斗争的淬炼,使他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和出色的指挥员。1941年,任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1943年遭叛徒行刺遇难。三年后,浸染着烈士鲜血的土地有了新名字——黄骅,英雄的精神也在这里扎下根,黄骅这座城市也成为纪念烈士的不朽丰碑。

——重阳敬读

1929年,年仅18岁的黄金山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立下永远跟党走、为民谋幸福的决心。1937年,在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前,26岁的黄金山改名为黄骅。“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这个由儿童团长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年轻革命者,立志要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做一匹“革命的骏马”。

1937年,黄骅从“红大”调到山西任中共山西省委军事部部长兼晋西南游击支队长,115师晋西支队副支队长。期间,多次组织打击日寇,并坚持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组建晋绥新军,在全省发展建设游击队,功勋卓著。1940年初与陈士榘率晋西支队赴山东插入敌后,归建115师。在鲁西参加讨伐石三友的战斗。

1941年,黄骅从鲁西军区调往条件十分艰苦的冀鲁边区任边区军区副司令员兼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期间,他大力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投身到部队建设和边区的对敌斗争中。他灵活运用集中优势兵力打其一点的作战原则,先后在宁晋县等地组织发动了数十场战斗,歼灭日伪军上千人,取得了冀鲁边区抗日斗争的新胜利,开创了对敌斗争新局面。

《英雄黄骅》电影照片

无论是在鄂东南、江西苏区反“围剿”的战场上,在万里长征艰难跋涉的漫漫征途中,在山西抗日前线,还是在冀鲁边区长期艰苦的抗战中,他都意志坚定,奋勇作战,在战斗中,黄骅不怕牺牲,身先士卒,冲锋上阵,极大鼓舞了官兵士气。黄骅的女儿 黄鲁彬,说:我爸的战友也跟我讲过,只要跟你爸打仗,一定是打胜仗,特别勇敢,好像把自己的生命置身度外。

黄骅的女儿黄鲁彬

抓起一把生的小鱼虾,直接放进嘴里——在2011年上映的电影《英雄黄骅》中,刚刚到任115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的黄骅,一边亲身示范一边告诫警卫员:吃不惯这个就要饿肚子,饿肚子怎么打鬼子?要尽快适应这里的环境。虽然身居要职,但他不摆官架子,不搞特殊化,和广大战士同甘苦,共患难。他经常教育干部和战士:“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老百姓,要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

黄骅的女儿黄鲁彬

1943年6月30日,军区司令部在新海县大赵村召开工作会议,黄骅主持会议。军区手枪队长冯冠奎受邢仁甫指使,带着11名队员闯进会场,向与会人员开枪射击。黄骅当场殉难,牺牲时年仅32岁,遗体安葬在齐鲁大地,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定格在河北人民心中。

为弘扬黄骅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为纪念这位人民英雄,1945年,当时的新海县更名为黄骅县,1989年撤县改市为黄骅市,成为纪念烈士的不朽丰碑,坐落于黄骅闹市区的黄骅博物馆,是这座沿海城市的精神根脉所在。在由一片仿古建筑合围而成的院落中央,矗立着黄骅烈士的塑像,塑像魁伟,瞩目远方。英雄留下的不仅仅是名字,更有不灭的精神。

在这个英雄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黄骅作为一个符号,从此无处不在。英雄黄骅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传承了下来,让他的后人,乃至以他名字命名的这座城市,都充满了英雄的气息。

记者 | 宋肖肖、马艳婷

编辑 | 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