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响彻至今的悲壮战歌

图片
祁连县的学生瞻仰先烈风范,传承红色基因。 通讯员 聂文虎 摄
图片
祁连县西路红军解放军二军纪念苑的标志性建筑——纪念碑。 通讯员 聂文虎 摄
图片
聆听党史,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播。 通讯员 铁海军 摄
“巍巍峨峨祁连山,风刀雪剑烈骨寒;红旗指处峰让路,战士刀头血未干。”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的这首《祁连战歌》,写尽了祁连山的雄伟,也写尽了红西路军余部鏖战祁连山的艰苦悲壮。
1949年,祁连县终于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北的历史进程,显现出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建设美好家园的由衷喜悦,以及由此开始祁连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纪元。
黄番寺之战
仲春时节,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西路红军解放军二军纪念苑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雄伟的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总高度为19.36米,象征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从1936年11月开始西征河西走廊。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八个大字:革命英烈永垂不朽。纪念碑基座四周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布有四个台阶,分别象征着红西路军的五军、九军、三十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纪念苑占地15亩(1公顷),由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广场、浮雕墙和廉政长廊组成,并于2010年7月14日正式开馆。”纪念苑讲解员李清介绍。
在纪念馆,李清充满感情的讲解和那一幅幅历史照片、一段段史实文字、一件件珍贵文物,仿佛使我们又回到那段悲壮的历史中……
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一部21800多名忠勇将士在陈昌浩、徐向前率领下,先是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继之,则因战局变化而肩负起了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接通苏联的任务。从此,红西路军进入了艰苦卓绝的西征历程。
通过一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敌我力量的悬殊:红三十军枪5000支平均每枪子弹25发、红九军枪3000支平均每枪子弹15发、红五军枪3000支平均每枪子弹5发,敌人枪弹充足且有飞机助战;红军只有4天的干粮,敌军充足;红军多为单衣、夹衣,敌军是棉衣、皮衣、皮棉靴等。
1937年3月14日,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群峰环绕的红石窝召开了最后一次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徐向前、陈昌浩回陕北向中央汇报;成立李先念等8人组成的西路军工作委员会,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李先念负责军事指挥;将仅存的3000余人分编为3个支队进入祁连山区分散游击。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树声带领右支队辗转祁连山中,毕占云带领另一支队,主要是伤病员,就地坚持打游击。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带领约1000人的左支队翻越祁连山。
此后,王树声支队数十人摆脱敌人追击返回陕北。毕占云支队被敌人打散,部分牺牲,部分被俘。李先念支队翻越祁连山继续西进,经九死一生,400余人进入新疆。
红石窝会议当天,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率领左支队以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进入了海拔4000米的祁连山中。3月,正是祁连山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可是在这绝情的冰雪世界里,却有一面不倒的红旗,有一支衣衫褴褛、遍体战伤、人饥马瘦,依然没有对未来丧失信心的红军队伍。
左支队进入祁连山后,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险阻,在40多天的行军中,天天走在冰雪之中,夜夜睡在冰窟里,没水没盐,只能吃皮带、喝雪水。李卓然后来在他的回忆录里说:“不置身那样的环境里,是很难想象其中的困难的。”
李先念、李卓然支队在祁连黄番寺的战斗,《祁连县志》中有明确记载:1937年3月,由李先念、李卓然率领的红西路军左支队突破马步芳军队重重围困进至黄番寺地区(今祁连黄藏寺),敌马元海部尾随追至,在黑河、八宝河交汇处,左支队与之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后西进。他们沿黑河、野牛沟峡谷南行越热水大坂,经托勒、疏勒河谷辗转西行,抵达星星峡(甘肃、新疆交界处)。
黄番寺之战是红西路军兵败河西后在李先念的直接领导下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士气,彻底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为部队补充了给养,为左支队走出冰雪祁连山继续西进奠定了基础。
红西路军余部在祁连的土地上,写下了敢于面对强敌、敢于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诗篇。
熊厚发就义
黄番寺之战后,左支队走出祁连山沿黑河西进,临行前将7名受伤的同志留在了当地,让他们就地游击,伺机东返延安,其中就有红三十军副军长兼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
熊厚发自临泽保卫战三道流沟突围时左臂受伤,因无药可治,进入祁连山后伤势恶化,伤口化了脓,胳膊肿得碗口粗,疼得直咬牙,他已无力随部队继续前进,再三请求工委首长把他留下来,不要管他。李先念哽咽着说:“我们就是背着你走,也要把你背出去。”但熊厚发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只要求李先念给他留下党员介绍信,说:“以后回到延安,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并表示伤好后,要把流落在祁连山南北的红军战士收集在一起打游击。李先念给他写了一份党员介绍信,留下几块银元和一小包洗伤口用的盐,嘱咐留在一起的战士们想办法搞些牛羊肉,白天不要做饭,等熊师长伤好后就在当地打游击,如站不住脚,就东进回延安……然后大家挥泪与熊厚发等同志告别,踏上了西进的征途。
1937年3月22日,熊厚发已带领其他6名战士沿托勒南山东行至草达坂(今祁连县阿柔乡),被敌马忠义部一个营在搜山时发现。红军战士凭借有利地形,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熊厚发左腿又受重伤。他们一直坚持到了傍晚,子弹打完了,他们就砸毁枪支。马忠义逼迫身负重伤的熊厚发投降,遭到了熊厚发的严厉斥责,这种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使敌人颤栗。丧心病狂的马忠义把罪恶的枪口对准了熊厚发,面对马忠义等敌人,熊厚发面带微笑,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号角声声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在司令员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相继解放兰州、西宁、门源。
9月13日,一兵团二军前卫十四团翻越海拔3767米的景阳岭,向峨堡(俄博)进发。
通过当年解放军随军记者拍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翻越景阳岭的珍贵历史照片,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在这里,由于天气突变,风雪交加,赵洪生、傅保大、李穆等158名指战员冻亡,长眠在祁连山中。
一兵团二军克服高寒缺氧、气候多变的恶劣自然条件,胜利翻越人迹罕至的景阳岭,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继续北进。
14日深夜,一兵团二军先遣队到达峨堡(俄博),歼灭了马家军设在峨堡(俄博)的兵站,缴械后全部遣散回家。
9月15日,王震率二军指战员途经峨堡(俄博)时,在王家大院接见了藏族千户南木卡才巷,他带领各部落的头人和牧民50人,携带牛羊肉,欢迎和慰劳人民解放军战士,解放军为他们留下步枪50支及弹药,帮他组建起了由南木卡才巷任队长的阿力克自卫队。
这支由祁连人民组织起来的自卫队,后来配合了三军骑兵团剿灭二寺滩、扎麻寺、野牛沟一带的顽抗之敌。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祁连全境还没有完全解放的时候,南木卡才巷还专程到西宁,向人民解放军表达了祁连人民欢迎和盼望获得彻底解放的意愿,在西宁受到了贺炳炎、廖汉生等部队首长接见。另据《祁连县志》记载,在这期间,南木卡才巷还动员本部落牧民卖给三军部队牛300头、羊千余只,帮助解放军度过了在祁连山中行军缺少食物的困境。
解放祁连
1949年11月22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三军骑兵团在政委苏醒的率领下,向盘踞在二寺滩(今祁连县八宝镇)的残敌发起攻击,活捉敌骑五军旅长冶长寿以下10余人,宣告祁连解放。
1950年4月,解放军三军骑兵团主持召开各民族部落头人及群众代表会议,成立祁连各族联合临时政府,选举成立了以阿力克千户南木卡才巷为主任的9人委员会。
1951年3月,经上级党委批准,成立中共祁连工作委员会。工委成立后,领导群众进行控诉和揭露反革命分子运动,揭露地主勾结残匪、残害人民、反对解放军的大量罪行,镇压了罪大恶极的聂成彪等一批反革命分子,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同年9月,祁连区人民行政委员会成立,南木卡才巷为主任。1952年10月,成立祁连自治区人民政府(县级)。
正因为有过这样的历史,有着先辈们的不懈奋斗。昔日那个荒败而落后的祁连,早已永远地成为了过去。
祁连建政后,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族干部群众勠力同心、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经过几十年建设和发展,如今祁连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协调推进,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祁连认真贯彻“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美丽祁连、幸福祁连”的目标阔步前行。
用一首诗来说就是:巍巍峨峨祁连,山山水水新颜;仿佛仙界四季,最是天境高远。巍巍峨峨祁连,山山水水新颜;何能如此壮美?先辈奋斗使然。
用鲜血写成的历史,值得永远铭记
祁连是一块光荣而英雄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先烈的足迹,洒下过先烈的热血,掩埋着先烈的忠骨,屹立着先烈的丰碑。他们的忠魂永远留在这块血与火铸成的红色土地上,激励着后辈们不懈努力。
自1936年10月至1937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为打通“国际线路”征战河西,终因寡不敌众兵败祁连山。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历时197天,行程数千里,歼敌2万余人,用鲜血和生命奏响了一部激越昂扬的英雄交响曲。
1949年9月至195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三军为了挺进新疆,解放大西北,在翻越祁连景阳岭时,因气候突变,158名将士冻亡,长眠在祁连山中。
……
拂去历史的尘埃,追思那永不泯灭的记忆,回顾西路军悲壮、艰难与屈辱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那场诉说不尽的残酷战争的意义是重大的:他们用激烈的枪声和震天动地的冲杀,吸引了黄河东岸10多万国民党精锐之师,有力地支援了红军在其他战场上的军事斗争,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也给闭塞的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区播撒了革命的火种。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横扫河西 ,把胜利的红旗插在了祁连山巅!
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动员和激励人民群众奋斗的一面光辉旗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
红西路军、人民解放军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政治信念,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严守纪律,保持操守的高尚品质;患难与共,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尹耀增)
作者:尹耀增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