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图片
景谷:蔗农有了好帮手
日前,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蔗区,一台甘蔗收割机正在蔗园中来回穿梭,一根根被剥了“外衣”的甘蔗被“吐”在旁边的一台接收机里,不一会儿,接收机就接满了。
永平镇芒腊村芒腊村民小组村民潘明种了50亩甘蔗,往年他都是请人工收割甘蔗,今年得知镇上引来两台甘蔗收割机,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选择用收割机来收割甘蔗,结果让他非常满意。“用机器砍100块钱1吨,我们用人工砍要140块钱1吨,每吨省下40块钱,再加上国家甘蔗良种良法每吨补助30块钱,我们只需出70块钱,50亩就可以节省35000块钱。”
据永平镇甘蔗站工作人员介绍,1台机器1天可以砍甘蔗50吨,而50吨甘蔗需要人工50人,也就是说一台机器可以抵50人。
据了解,今年永平镇一些甘蔗种植大户纷纷选择机器收割甘蔗,但大部分蔗农还是持观望态度。
除了甘蔗收割机,景谷县早在2017年就引进了夹车来装甘蔗,截至目前,景谷蔗区共有43台夹车。6个人要2个小时才能装完1车甘蔗,而一台机器只要40分钟,并且每车少了10元的费用,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通讯员 曹明星 杨梅 谢宇 尹玲 文/图)
图片
西盟:甘蔗甜了农民心
砍甘蔗,除叶、削头、去根,一捆捆甘蔗源源不断被送往糖业公司厂房,通过压榨取汁、加热澄清、冷却结晶,制作成洁白的蔗糖后出厂远销外地,好收成让西盟佤族自治县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过去我们种植谷子、玉米,收益不高。后来县里实行‘坡改地’,我家就多了22亩的闲田,看到村里群众种的甘蔗收益不错,我就跟着种起了甘蔗。”王莫村一组的村民岩路是个“新”蔗农。对他来说,过去的王莫村山高、路远,村里没有好的产业,曾经一度想要外出务工。随着县里产业扶持政策落地,去年岩路家种了22亩甘蔗,给他家带来了5万多元的收入。
眼下,在王莫村的甘蔗地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蔗农们正忙着砍收甘蔗。他们分工协作,砍蔗、整蔗、码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蔗糖产业带动蔗农致富的同时,也给许多西盟群众带来就近务工的机会。据西盟昌裕糖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有70%以上的职工是本地人,每年有5个月的榨季,还经常临时聘请当地群众做季节工,每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
近年来,西盟县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区域布局、规模种植、综合利用、群众受益的总体思路,以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甘蔗总产量,提高效率为目标,强化龙头带动,实施技术改造,加强作业协作,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目前,全县甘蔗种植面积6.48万亩,蔗农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以上。(通讯员 李毅 文/图)
图片
富邦乡:马铃薯铺就致富路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邦乡赛罕村,一幅幅“人勤春来早,农民春耕忙”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在田间地头,村民们分工协作,一个个金黄圆润的冬马铃薯从土地里被翻掘出来,有的负责捡拾马铃薯,有的负责将马铃薯装袋……
“我今年参加了朱有勇院士举办的培训班,学到很多关于马铃薯的管理、病虫害防治知识。我家种了6亩马铃薯,估计收入可达15000块钱左右。”赛罕村老缅村民小组的村民李扎阿说起今年的收成,脸上露出了喜悦。
据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岩温选介绍:“经过前期科学指导,我们共发放马铃薯种植补助资金30.6万元,每亩补助0.15万元(含种子、地膜、农药、肥料等)。”
产业扶贫既可帮助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拔去“穷根子”,又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富邦乡把马铃薯种植作为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关键措施来抓,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站,去年全乡共组织实施冬季马铃薯种植204亩,涉及赛罕村6个村民小组103户农户,预计总产量200多吨,平均亩产约1.2吨,产值可达40.3万元左右。(通讯员 李斯 文/图)
(编辑:张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