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脱贫攻坚精彩“答卷”,洋县这个贫困村如今华丽转身

走进洋县槐树关镇张沟村,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打通了脱贫致富“脉络”;一座座富有山区特色的建筑,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下成为一幅美丽的乡村壁画,一个个产业合作社,拓宽了致富渠道,承载着群众致富的梦想;汩汩甘甜的自来水滋润着群众心田,一张张笑脸写满喜悦。
图片
提起这些可喜的变化,村民对原村主任张志忠和帮扶单位洋县养老经办中心赞不绝口。
张沟村地处半山丘陵区,全村240户849人,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319人。收入仅靠传统农业,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房屋破旧、道路泥泞不堪、饮水困难,人均收入低,是典型的贫困村。如今,在党的富民政策沐浴下,通过帮扶单位的倾心帮助,五年多时间,全村通了水泥路,吃上自来水,群众收入逐年增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村民心中的美丽乡村。
五年来,洋县养老经办中心立足该村实际,敢于担当、攻坚克难,从群众揪心事、烦心事抓起,通过基础设施改善、特色产业发展,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交出了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脱贫攻坚精彩“答卷”。
“以前,我们喝的是井水,水上飘着苔藓,还有虫蛇,村里井都在沟里,要走很远的地方肩挑手提,雨天只能吃房檐水,天旱就没有水,吃水比登天还难!我做梦也想不到,现在家家都能通上自来水!”谈起饮水村民雍明华感慨不已。
图片
驻村工作队进村后,也饱尝缺水之苦,时任第一书记的邹涛把找水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他与时任村主任张志忠用40余天时间,走破两双胶鞋,走遍全村崎岖山路,寻找安全、可靠的水源。经过严格反复比对,发现老林场附近水质符合用水要求。找到水源后,该村依靠政策红利,投资81.7万,钻井取水、修建水塔、铺设自来水管道,将全村原有的17个土井一一填埋,让全村人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彻底解决了群众用水“揪心事”。
交通不便是该村发展的突出短板,也是脱贫工作的头号难题,2015年前,该村无一条硬化道路,住户多分布散,粮食、物资运输多靠肩挑背驮,下雨天无法出门,出行极为不便。
“刚到村里的时候,山路崎岖,好多地方都不通路,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对以前的路况,邹涛记忆犹新。
为破解交通瓶颈,县养老经办中心多方奔走筹措资金470余万元,硬化通村到组道路7900米,全村道路实现硬化,还修建了村委会以及村级文化广场。随着条条道路的贯通,该村形成了联通县城、集镇及周边村的路网,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促进了资源的外输内送。
该村世代种植红薯,农业生产模式比较单一,村民生活水平较低。拔穷根就必须兴产业,老主任张志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花椒产量好、价格高,就鼓励群众种起花椒,却不知该村气候潮湿,花椒产量少,没有让村里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老村长一筹莫展。
2017年底,第一书记邹涛和工作队经过充分调研,根据村资源禀赋和群众发展意愿,帮助该村制定了香菇园产业发展规划,申请产业扶贫专项资金20万元,对接互助资金协会20万元,鼓动贫困群众入股8万元,总投资48万元,种植香菇700余架,并成立了香菇园产业合作社。
香菇园建起了,却没有合适人管理,从村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张志忠“临危受命”,承担起了管理重任。没有技术的张志忠,阅读专业书籍、跟着香菇种植专家学习实践,很快掌握了香菇种植全部技术,日夜独守山沟、以园为家,从管理、采摘到烘干,事事具细。在他的精心管护下,长势喜人的香菇如撑起的小伞一茬一茬长满菌棒。去年实现利润就4.3万余元,59户入社贫困户人均分红359元。同时,养老经办中心继续鼓励发展短期产业,直接拨付10000余元,每半年对产业发展好、增收高的贫困户进行奖励,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扩大产业规模等多种方式创收增收带动,全村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6000元增加到12000元以上,收入翻了一番。
2018年,该村5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村一举甩掉了贫困帽子,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通讯员 张恤民 王艺澄 王斌
(C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