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上市 嵊州飘出龙井香

图片
图说:吕京娜分享自家新鲜茶叶。受访者供图
眼下,正是春茶采摘时节,在嵊州市贵门乡贵门村,28岁的吕京娜正在自家茶园忙个不停。从小穿梭在茶园,跟着爷爷种茶,长大后学采茶、帮着父亲推销茶,她的生活始终离不开茶。
参军
离乡更觉茶香
听着茶园大喇叭里放的军歌长大,吕京娜儿时就有“长大去参军”的志向。2012年,就读浙江海洋大学不久,她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同年12月,她在青岛的北海舰队北航司令部入伍,成了一名大学生女兵。当时报名的30余人中只有6人通过严苛的征兵考核,吕京娜就是其中之一。可没想到,身体素质过硬的她刚入军营不久,就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反应。北方干燥、昼夜温差大,种种气候变化导致她全身出疹子,训练项目成绩也受到了影响。
“实现梦想的路上,一定会有接踵而至的困难和挑战。”吕京娜告诉记者,那段时间,父亲给她寄去了家乡的茶叶,叮嘱她多喝几口,家乡的茶缓解了她身体的不适感和心里的思乡情,也增强了她面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2013年3月,经过技师、排长、连长的层层考核,吕京娜成功通过1分钟维修考核,被安排在要求高、招人少的技术岗上,负责保障北航司令部各单位的有线通讯。
后来,她接触到不少当地人,发现虽然当地茶叶生长环境不如南方,但依旧广受欢迎。“在浙江,茶叶真的很普遍,离开家乡我才发现它的好。”吕京娜说。
创业
不易却不言弃
2014年12月服役期满后,吕京娜回到浙江继续求学,找到了人生下一步的方向——创业,她想把越州龙井发扬光大。
2018年大学毕业后,本有很多机会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吕京娜,不顾身边同学、朋友的劝阻,坚定地回到了她最熟悉、最想念的家乡。她结合贵门乡贵门村的人文特色,注册了自有品牌“隔尘香”。
“这个名字源自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讲学过的‘鹿门书院’,那儿离我家只有几百米的距离。以其远离俗世的高远意趣,书院石洞门上方题有‘隔尘’二字。茶园基地位于这样一个没有污染、与世隔绝的地方,就是希望让消费者喝到真正放心的无公害茶叶。”
凭借着军人的韧性和干劲,吕京娜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优先录用退役军人和大学生。吕京娜教年轻人电商技能,带领大家深入茶山,深挖茶文化。
吕京娜表示,在创业路上,父亲给了很多的技术指导和帮助。从种茶到采茶再到炒茶最后到筛茶、供茶,每个过程都很讲究,不仅要练就“眼疾手快”的本领,更要有“积少成多”的耐心。
“刚读大学时,我其实是个急性子的人,但参军的经历,让我有了沉下心做好事的毅力。创业路不好走,但我不轻言放弃。”吕京娜说。
优化
创新实现创收
贵门乡是越州龙井的产地之一,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没有成熟销路,茶农们辛苦劳作后,等来的却不是丰收的喜悦,陆续放弃了种茶。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只有极少一部分茶农选择了继续坚守。
吕京娜回乡后时常在想,若能通过新一代茶人的努力,使家乡生活越来越好;若能通过新一代茶人的创新,使嵊州龙井走进千家万户,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抱着这样的想法,吕京娜以网店为主要销售渠道,创业第一年,销售额就达500万元。公司自运营以来,团队从3人增加到13人,已累计带动500余户茶农增收。吕京娜坦言,嵊州茶农多卖散茶,粗加工的农产品利润低,一直是当地茶业发展的瓶颈。她与父亲在采摘标准、制作工序等方面做了优化,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同时建立电商平台逐渐打开销路,并向村里的茶农收购新鲜茶叶。“如今村里多了些年轻茶农的身影,这让我十分欣喜。后续合作社还会向茶农传授茶叶加工技术。”
与不少90后年轻人相比,当过兵的吕京娜更显独立和坚强。吕京娜说:“从创业的那一天起,我就把做茶视为一生的事业。我们只做无公害茶,保证质量和安全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与茶相伴的这些年,辛苦是一定的,也遇到过不少困难,但吕京娜斗志满满。在谈及家乡茶产业发展前景时,她动情地说:“希望更多年轻人有回嵊州经营茶叶的信心,让越州龙井香飘万里。”
新民晚报记者 唐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