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湾的党史学习教育“打卡地”铭刻着怎样的“红色记忆”?

“二月以来,大概有近60批次约1000人过来我们红色村庄东尾村‘打卡’,学党史、悟思想、干实事、开新局。”红海湾遮浪街道东尾村党总支部党建指导员介绍,来自汕尾和省内其他地市的学习团纷至沓来,重温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近日,汕尾从全市红色革命遗址、党史(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中精选23个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基地,为全省和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青少年群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教育基地。其中,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有三处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分别是红楼、红海湾东尾村和抗日英烈陵园。

红楼▷▶

红楼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也是汕尾市20张红色文化名片之一。

1919年,田墘知名人士游克祯先生牵头筹划建成田墘学校,1927年11月,海丰县第七区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墙壁粉刷成红色,故称“红楼”。第七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海丰县委和第七区区委领导下,带领田墘人民开展没收分配土地、豁免追征旧粮、预征钱粮、取消契税抵纳券等活动,涌现出曾子怡、罗宏垣等多名田墘英烈。

1941年,士兵都佩戴“合作”肩章的抗日合作军,由中共地方组织派曾广仲等作向导抵达遮浪,在营长朱金铭的带领下开展剿匪斗争,迅速击毙海匪匪首陈铁,歼敌40余人,后返回红楼避雨。然海匪残部投靠日寇、为虎作伥,次日凌晨日军偷袭,合作军将士们突遭日军包围,迅速奋起抗击、殊死应战,终因敌众我寡,营长朱金铭等81名将士英勇牺牲,这便是悲壮惨烈的“红楼事件”。

日军离开后,当地群众对这些为国为民捐躯的英烈感到无比悲伤,在游克桢、黄树穀(黄旭华父亲)先生等的牵头带动下,掩护营救伤病员23名,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将阵亡的81位英烈遗体和一匹战马的遗骨收敛后,安葬于秤钩地埔。

解放战争时期,陈茂、彭涛、方中、蔡庆历、朱作光、黄楚忠、王婵凤等一批“红楼”师生,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或以文救国,或投笔从戎,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奉献了智慧和力量,甚至宝贵的生命。

红海湾东尾村▷▶

广东省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街道东尾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红色村庄。东尾村人民跟着共产党,在海陆丰的革命斗争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给后代留下一批红色史料、红色故事、红色遗存、革命遗址。更可喜的是,革命先辈们留下来的“信仰坚定,敢为人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 的革命精神,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东尾村2017年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红色村庄”。

村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省定红色革命遗址4处,革命烈士8名。海陆丰农会成立时,东尾村即原来的遮湖乡也成立了农会。农会会长由石冰担任,罗章彩主持成立大会,会员约60余人,其农会会址设在东尾村公馆。1927年11月海陆丰苏维埃成立,12月遮湖也相继成立了海丰田墘区遮湖乡苏维埃政府,公开地址也设在东尾村公馆。其中东尾村农会旧址、狮岭村农会旧址、东尾村赤卫队旧址等保存至今。从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东尾村均有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革命烈士和英烈事迹,以罗章彩同志为首的10多位革命先辈投身革命事业,并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广为传颂。东尾村又被称为“铁桶乡”、“赤色乡”、“红色堡垒”。

抗日英烈陵园▷▶

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抗日英烈陵园位于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田墘街道人民东路油车岭左侧,是原田墘抗日合作军英烈纪念碑所在地,现陵园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征地面积50000多平方米,内设有“英烈陵园”和“陵园文史馆”,葬有93名抗日将士和一匹战马,记载着抗日合作军的斗争史。

1941年秋,抗日期间,士兵都佩戴“合作”肩章的抗日合作军由营长朱金铭率领,南下抗击日寇,剿歼海匪。凯旋回师抵田墘,于当夜遇雨移营墟内,营部设在红楼。八月初一凌晨,因汉奸通敌,遭日军重兵包围,历经若干小时的顽强抗击。由于寡不敌众,合作军将士伤亡惨重,81名将士壮烈牺牲,1匹战马亦殉国难;11名受伤将士被捕,并被日军残忍杀害;另1名伤兵伤势过重,殁于过洋埔村。每年八月初一日,田墘人民自发举行公祭,纪念抗日英烈。

英烈陵园文史馆陈列和展出烈士图片、文献、实物和雕塑绘画艺术品近60多件,供后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寄托哀思,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践行英烈精神,永不忘记英烈事迹。该纪念陵园被市级定为区级爱国教育基地、区级国防教育基地。

【记者】林娟如

【通讯员】李再扬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