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植护四十载 留住青山绿水长-记密山市铁西农木有限公司经理张洪田

图为:铁西农木有限公司经理张洪田向媒体介绍植树造林经过。记者 伊春光 摄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却是一个有超前眼光,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他不是党员,却有着共产党人的志愿与情怀;他不是村干部,却一心带领村民奔走在致富的路上;他不是专职林业技术员,却凭着实践经验和平生所学,硬是把一片荒山,变成省级自然保护区。

他叫张洪田,现任密山市铁西农木有限公司经理。是省八届人大代表、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省特等劳动模范、省绿化奖章获得者、国家环保部先进个人。

由他建设的铁西森林公园是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面积18万亩,保存着次生阔叶林,还有近40年来新栽种的2万亩人工林、人工培育的1万多亩次生林、1332亩刺五加基地、14830亩湿地和数百公顷的野生动物保护公园。

自然保护区内还建设了千亩荷塘、鱼池、蜂场、鹤舍、水上乐园等可供人们旅游度假的4A级景区。这里的一切,都是由张洪田带领村级企业的员工们,用了40年辛劳汗水浇灌而成的。

建自己的立场,办“绿色银行”

铁西村原是一个以种菜为主的贫困村,贫到了吃穿都愁的地步。当时身为生产队副队长的张洪田,不甘过苦日子,就试探着带了几十个人到国有林场搞副业,第一次就给生产队赚回了5000元钱。1978年和1979年两年到外地的国有林场“清林”,赚回了22万元。山林就是“绿色银行”,他产生了栽树造林办自己林场的想法。

从1979年初秋,张洪田等人经过多次实地踏查,向市政府提出了造林地的申请。适逢划“两荒”政策出台,1981年,密山市一次划给铁西农木有限公司荒山荒地16365亩。从此,他与大山结缘,干脆把家搬到了山上。万事开头难,第一年栽下的近千亩落叶松,一场倒春寒,全都冻死了。他看到自己的不足,缺乏林业知识。于是就跟着林业刊授学校学习林业知识。他边学边干,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了行家里手。

张洪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方法,创出了“条块结合"新模式。“戴山帽”留住山顶上的天然林木;“穿裙子”,在山脚的不同土质,栽种合适的树种。在山中腹地“留优去劣”成片、成带的栽种人工林,实现了次生林与人工林的完美结合。他栽树不止,终于使大火过后的荒山变成了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

以短养长、以副养主,推进林业持续发展

植树造林,是一项有巨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工程。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张洪田想出了,以短养长,以副业养主业的新路子。在他的带领下,铁西村从当初靠出劳务挣钱,到开饭店、搞运输、办化肥厂、开煤矿,再到修铁路,购买内燃机车等进行四处挣钱。鼎盛时,铁西企业公司有四个年赢利超百万的企业,四个年赢利超50万的企业。他们还在接收几个小农场的基础上,陆续整理出1万多亩耕地。他把挣到的钱,源源不断的投入到造林事业。亲戚朋友都劝他不要把钱都投到大山里,可张洪田不为所动。年复一年地植树、种草、开渠、筑坝修路……40年来,铁西企业对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投入近6000万元资金。

筹建保护区,给林场穿上“黄马褂”

在流域内边收购土地,并与周边林场联营造林,逐步使保护区形成了统一、完整的格局。

为了保护好这些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山林,他们在保护区内陆续修建了十几处永久性宣传警示牌。先后在保护区外围建起十个管护站,建防火瞭望塔,成立专业的扑火队伍,打防火隔离带。出于长远打算,他们在塔头湖河,上游建设了一座300万立方米的水库,两个与其相连的水塘,用这个水源种植了近5000亩水稻。为及时泄洪他们还开出一条新河。建设了50.4公里水泥路、近百公里沙石路。

他感到,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持久保护这片林木。他产生了建保护区的动议,只要给他穿上“黄马褂”,就能受到国家和法律的保护。于是他四处游说,经多方努力,于1995年成为县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尽管建立自然保护区后,公司利益受到了很大冲击,但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留住这片青山绿水,甘愿做一个傻子。张洪田深知,如果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好政策,如果没有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绿水青山。2020年他签订合同,将40年来的绿化成果捐献给密山市政府,让这片山林永远造福革命老区,造福密山人民。

(记者 郭洪超 曲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