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红线系着两个红色家庭 你在若尔盖我在仪陇县

图片
俄夺(右)和其堂弟
张明 封面新闻记者 汪仁洪
俄夺,65岁,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阿西镇甲供尼巴村村民。谢绪祥,64岁,俄夺的堂弟,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思德镇广洞沟村村民。2021年4月2日-5日,俄夺携儿子俄坚足、孙子丹巴学,第一次到仪陇县寻根祭祖,并到堂弟谢绪祥家作客。
系着俄夺一家和谢绪祥一家的有一根“红线”,这根“红线”就是在原川陕苏区长胜县瓦子区第四乡(今思德镇)参加红军、长征途中流落到若尔盖的谢正希。俄夺是谢正希的儿子,谢绪祥是谢正希在老家的侄儿。俄夺在其父亲过世后的第18个年头,终于回到仪陇老家祭奠祖先,了结父亲认祖归宗的遗愿。
滞留若尔盖
1920年,谢正希出生于仪陇县六合场(今思德镇)。谢正希的父亲叫谢瑞支。
1932年12月,红军在川陕边界创建川陕苏区。1933年,红军开进六合场,建立长胜县瓦子区第四乡苏维埃政府。谢正希在那时参加红军,后来跟随部队参加长征。1935年,部队经过若尔盖阿西镇甲供尼巴村时,谢正希生病实在走不动了,就滞留在当地。
举目无亲,语言不通,对一个只有15岁、还在生病中的羸弱孩子来说,活下来就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就发生在谢正希身上。一个当地人看见走投无路的谢正希,顿起悲悯之心,照顾他40多天。谢正希的病居然奇迹般好了。
怎么活下去?谢正希帮别人放羊、打短工过日子,并逐渐学会藏语,还有了一个藏族名字——旦真学。
若尔盖的草原和雪山最终接纳、养育、抚慰了旦真学。经人介绍,旦真学同比他大3岁的藏族姑娘满拉措结婚。新中国成立后,旦真学当过生产队的保管员,把队上的东西保管得很好,没有少过任何一样东西。在邻居的记忆里,旦真学为人谦和,勤劳朴实。
旦真学与满拉措共生了三个孩子,因为条件艰苦,生活艰辛,他们只带大了俄夺。
图片
旦真学遗像
乡关在何方
旦真学一直惦记着仪陇老家亲人,无数次在梦中见到父母和哥哥。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旦真学只有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压在内心深处。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20世纪70年中后期,年过半百的旦真学愈发思乡。旦真学根据记忆中的家乡地址试着给父亲谢瑞支写信,但次次如石沉大海。事后分析,旦真学记忆中的家乡地址是20世纪30年代的地址,到20世纪70年中后期时,家乡的名字都换了好几次了。
旦真学继续给父亲写信,信中都写明“我是六合公社干劲大队的人,叫谢正希,家里的茅草房前有一颗大核桃树,树旁有一个大磨子,现住在若尔盖”。旦真学不断更换收件人地址投递碰运气。当时,20岁刚出头的俄夺见爸爸如此执着,非常理解爸爸的思乡之情,但爱莫能助,只好默默祈祷父亲早日找到爷爷。
皇天不负有心人。1977年夏天,一封来自“仪陇县悦来区思德公社干劲1小队”的信函被送到旦真学手中,但是收信人写的是“谢正熊”。旦真学凭直觉意识到这是自己苦苦等候的家书,可能是把“熙”“熊”混为一谈了。
旦真学撕开一看,不禁老泪纵横:信上的第一句话是“亲爱的正熊儿你好”。
旦真学从信中内容看出,这正是父亲写来的回信,父亲收到他写的其中一封信后立即回了信,但没有等旦真学到回信,这是焦急的父亲给他写的第二封回信。
旦真学又马上给父亲写信,但再也没有收到家乡来的信了。
1978年,在俄夺支持下,旦真学备好盘缠准备回仪陇老家一趟。旦真学走路、乘车,翻山越岭,走走停停10多天才到成都,到了成都才发现成都到仪陇的路因下雨塌方不能通行,他只好回到若尔盖。
此后,旦真学又同仪陇老家失联了。旦真学一直把父亲的那封回信珍藏在家,成为对家乡的一种念想。
图片
图片
旦真学收到的家书
血脉再相连
2003年,旦真学病逝。弥留之际,希望儿子俄夺有一天能带着儿孙回到家乡,到他父母的坟前祭奠,看一看那棵核桃树、那个大磨子。俄夺接下父亲寻亲的接力棒。
俄夺长得墩实,脑壳灵活,又懂汉语。1990年当上甲供尼巴村村主任,1996年入党,后来还当了几年村支书。
2020年8月,若尔盖县有关部门和公益组织告诉俄夺:“有你老家的消息了。”
若尔盖同仪陇县虽然依然相隔千山万水,但随着时代变迁,交通、信息已拉进了两地的距离。当年,在仪陇县开展了“仪陇人千里寻亲”活动中,谢绪祥请求寻找叔父谢正希。经过若尔盖、仪陇各方信息比对,确定谢绪祥是谢正希(旦真学)的侄儿、俄夺的堂弟。
原来,自从儿子随红军走后,谢瑞支四处寻找无果。在收到儿子的一封回信后,赶紧回了几封信,但再没有收到儿子的信函。在那个年代,偏远山乡的信函被错投漏投乃至遗失,并不少见。两三年后,谢瑞支带着遗憾撒手尘寰。后来,谢绪祥的父亲也去世了。谢绪祥接下爷爷、父亲寻亲的接力棒。
2020年8月12日,谢绪祥带着儿子、儿媳一行5人踏上认亲之旅。经过两天赶路,谢绪祥一家到达若尔盖县与俄夺一家人相见。
几十年的牵盼终于实现。俄夺向堂弟一家献上哈达,以最高礼节欢迎堂弟。谢氏亲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热泪盈眶。
“我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俄夺说道:“但我有一点遗憾,就是我的父亲去世了,如父亲还在,看见家乡的亲人肯定会高兴的。”
俄夺还陪谢绪祥一家瞻仰若尔盖的红色遗址、缅怀革命先烈。“这是我们长辈走过的路。”俄夺、谢绪祥都自豪不已。
回乡祭祖宗
2021年4月2日一大早,俄夺带着儿子俄坚足、孙子丹巴学第一次回到仪陇县寻根祭祖。
经过12个多小时的舟车劳顿,当晚俄夺一家抵达仪陇县城。此时华灯初放,谢绪祥恭候多时。看见家乡很漂亮,亲人都健康,俄夺内心充满欣喜与激动。
4月3日天刚亮,俄夺换上红军服,在谢绪祥的陪同下从县城乘车回到思德镇广洞沟村寻根祭祖。“爷爷,你儿子走后没能回来,我们来看望您了!”在爷爷谢瑞支墓前,俄夺喃喃自语。
祭祖之后,谢绪祥带着俄夺一家来到一片杂草丛生的地方。“这一片是当年的老房子,核桃树早砍掉了,大磨子也不知去向。”谢绪祥遗憾地说。
刨开层层杂草,依稀可见当年的院坝堡坎石。“这里就是我的根,这里就是父亲的儿时记忆,今天我们见到了,终于完成了父亲的愿望。”俄夺看着那残存的堡坎石,欣喜中夹杂着丝丝感伤。
寻根祭祖后,俄夺和亲人们在思德镇政府干部的带领下,前往张思德妈妈刘光友的墓前敬献鲜花。在张思德故居前,俄夺一行人聆听了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故事,了解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4月4日、5日,俄夺一行人还前往朱德故居纪念馆和其他红色景点,通过图片、文物、文献资料和再现历史的场景,了解革命故事,追寻红色记忆,学习革命精神。
“仪陇是开国元勋朱德和为人民服务光辉典范张思德的故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前哨阵地,也是我父亲战斗过的地方,我的根在这里,我倍感荣幸。”俄夺说,这次回到仪陇,也是自己一次宝贵的党史学习经历,
今年65岁的俄夺,已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下来,但继续从事村会计工作。“作为红军后人,我将铭记革命先烈的光辉历程,继承和发扬好红色革命精神。”俄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