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让“巴山药库”成为致富宝库

镇巴素有“巴山药库”之称,孕藏药用植物1000多个品种,载入《中国药典》的中药材236种,人工种植的30个品种, 2002年被陕西省科技厅授予“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县区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支柱产业全力推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有力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政府重视,凝聚发展合力
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措施,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累计安排中药材产业扶贫资金6500万元,申报中药材产业脱贫项目237个,撬动农业经营主体配套投资2.04亿元,累计带贫总户数8209户,户均增收1700元左右。
邀请省政府投资评审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镇巴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及扶贫规划(2017-2021年)》,选择了大黄等4个重点发展品种和半夏等20个鼓励发展品种,确定了发展目标。到2021年,全县大宗和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中药材总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
招商工作合力正在形成,目前有13家招商引资企业注册落户镇巴。这些企业的参与助力,使中药材作为县域主导产业的势头更加凸显,招商、安商的格局基本形成。
图片
▲图为大黄基地除草
深化加工,提升产业产值
目前,从事中药材加工的企业有20家,新建加工厂19座,建筑面积达20600平方米,总投资达2472万元,年加工中药材5000吨以上。
正在建设的镇巴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占地38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总投资9.3亿元。
已完成380亩土地征收,一期已经完成了6000平方米标准厂房、1200平米配套设施建设,已有三家企业正式入驻。
预计到2023年园区全部建成,一个集中药材加工、仓储物流、展示交易、企业孵化、科技研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将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和集聚作用。
图片
▲图为建设中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一期工程
诚信经营,拓宽销售渠道
与药材市场和制药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诚信的经营理念,口口相传,在巩固安徽、河北药材市场等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先后与广州康臣药业集团等药企达成合作意向,以订单收购的模式建立商业合作关系。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县中药材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县区经济提供了有效支撑。
一是品牌效益逐渐凸显。镇巴大黄、天麻2个品种成功申报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家公司获得陕西省“定制药园”认定。
镇巴大黄成功申报为陕西省“秦药”品牌。依托成都原链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全县上线运行。
全县共有17家企业申请注册了商标,研发了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品、功能性食品、中药提取物等5类,共30个产品,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大大提升了中药材的附加值。
二是科技创新取得进展。全县已经在大黄规范化栽培和加工方面取得了4项发明专利;由省科技厅支持的陕南唯一秦巴山区特色生物资源(中药材)保护与开发试验示范站已建成使用。
“镇巴县中药材产业智慧种养星创天地”被科技部认定授牌。研发的镇巴县中药材产业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已进入调试阶段。
三是校县合作取得成效。县政府先后与陕西理工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
陕西理工大学以试验试范站为平台开展中药材重点发展品种的选育工作;陕西中医药大学以中药材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团队负责中药加工、大健康产品研发工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镇巴县的对口帮扶单位,先后选派相关专业的硕博士4批共42人到镇巴县各镇办挂职科技镇长,每批6个月,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添砖加瓦,为镇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农机械设备“往复式锄草机”、“中药材净制机械”,进行了免费研究加工生产,省科技厅每年选派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高校老师20余名,到镇巴相关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大大提高了全县中药材的科技合力;让这个“巴山药库”逐步成为了全县群众脱贫致富的宝库。
图片
▲图为中药材大黄初加工
(L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