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纪实潘集区篇

淮南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纪实潘集区篇
凝聚澎湃力量 描绘壮美画卷
从“2014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到“2020年决胜收官”,从“不落一户一人”到“携手齐奔小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民生保障”到产业发展……历经7载攻坚治贫,598平方公里的潘集大地上,一幅昂首阔步奔小康的壮美画卷,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积力之举则胜,众智所为则成。回首来时路,潘集区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要求,全线出击,尽锐出战,下足“绣花”功夫,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57户17670人全部脱贫,3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6户脱贫监测户、402户边缘易致贫户,均已消除致贫风险点。
图片
党建统领,彰显决战必胜的担当
——从党的历史铭记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把打赢脱贫攻坚战这项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贫困户的脱贫、贫困村的出列,就是区委区政府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使命光荣,但任务艰巨!
脱贫攻坚战打响之际,区委书记芮耀宏的态度斩钉截铁:全区各级各部门要知耻后勇、背水一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不破楼兰誓不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向贫困宣战,一场壮阔波澜的脱贫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区委、区政府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摆在全局工作重中之重,建立了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各方协同,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做到季度有攻势方案、月月有工作要点,每周工作量化到天、责任到人。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将主要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持续开展常态化暗访,实现问题大起底、整改大扫除。
潘集区坚持书记抓、抓书记,着力构建区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层层落实责任制的工作格局,坚持每周对乡镇党委进行调度,乡镇党委每周对村进行调度,切实把压力和责任传导到位,形成无缝对接,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凝聚起齐心协力抓落实的良好态势。
“抓党建、聚人心是促脱贫的主要法宝!”夹沟镇华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传发坦言。随着扶贫工作队的进驻,村支两委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心实意为民干事,以“传帮带”形式向贫困户传授“致富经”、以开展暖民心活动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以做好“领头羊”榜样带领贫困户致富,让党建引领为脱贫攻坚凝聚民心。
2014年,华李村集体经济为零,贫困人口发生率高达5.44%。村党支部组织驻村工作队、村委会召开联席会议集思广益迅速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淮矿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华李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60余户贫困户参与到基地的生产经营,每户每年增收2400至3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跃升到了4万元。
潘集区创新月积分评估工作体系,每月对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排名站位,大力实施“一抓双促”,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增强基层党组织抓好脱贫攻坚的政治自觉。
在党建引领下,潘集区共有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3家,通过吸纳贫困户产业资金入股、流转贫困户土地、雇佣贫困户务工、采取订单收购等方式带动了5564户脱贫户的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也由2014年470.22万元提升至2020年2264.57万元,增幅达382%。
图片
司家龙 摄
方略精准,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成色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在“十三五”的蓝图里,“全面脱贫”是潘集区最温暖人心的画面,是最鼓舞人心的号角!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淮南市行业扶贫工作政策解读》《淮南市“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大排查标准》……在潘集区独创的“扶贫夜校”里,潘集区负责同志与广大一线扶贫干部讨论交流学习内容;十大工程牵头单位负责人为一线扶贫干部讲解行业扶贫政策,乡镇(街道)机关干部、村两委主要领导、驻村工作队全体人员,获得的不仅是扶贫政策的理解,更有扶贫信心的提振。
“上上课、充充电,弄懂政策好扶贫!活活血、壮壮骨,凝聚力量齐致富!加加油、鼓鼓劲,树立信心奔小康!”一段脍炙人口的顺口溜,在潘集区广大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之中广为流传。从一知半解,到心里有谱,经过夜校的系统学习,广大镇村干部明晰了政策,懂得了技巧,掌握了方法,更好地服务贫困群众!
潘集区严格落实识别流程,做到精准识别,不断完善动态管理,逐户逐人逐项帮助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稳定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浑身下药到“靶向治疗”,脱贫攻坚的思路和机制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潘集区突出“精准”二字,精准针对每一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逐个击破,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几年来,潘集区获批农产品安全质量省级示范县,建成25万亩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场4个、国家级园区1个、省级园区2个,贫困村建设各类产业扶贫基地40个,建设“一村一品”6个,“潘集酥瓜”和潘集“店集贡米”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图片
常开胜 摄
2.5公斤,70元!2020年5月10日,潘集区“新农小哥”网店通过顺丰快递,将第一批150件“代楼”酥瓜空运发往北京、上海、广东……说到潘集区的特产,酥瓜是一个响当当的招牌,这个优质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也赢得了各方点赞。
芦集镇戴庙村是潘集酥瓜的名产地,依靠种植酥瓜,贫困户戴宜军用3年多时间,将为女儿看病花去的20多万元债务都还了,如今已经实现了稳定脱贫。他的6亩酥瓜,每亩产量5000多斤,一季酥瓜平均每斤可卖到4元钱。
“特色农产品的销路好,还能扶贫,一举两得!”潘集区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制定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多渠道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营销渠道实施方案》,鼓励各地创新机制,组织实施消费扶贫,参与消费扶贫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几年来,潘集区153个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扶贫,带动34个贫困村及贫困户4952户发展产业。实现了所有有务工就业意愿贫困劳动者全部就业,组织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脱贫培训958人,提高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目前,潘集区已完成建设智能扶贫专柜106个、扶贫专馆8个、扶贫专区18个,125个扶贫产品列入《全国扶贫产品目录》,全区组织引导驻区企业、扶贫工作队,帮助贫困户、带贫主体销售农产品,价值2.27亿元。
图片
产业扶贫,汇聚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脱贫攻坚战启动之时,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便摆上了区委区政府的头号工程,产业扶贫成为重中之重!
没有产业脱贫,就无法打赢脱贫攻坚战;有了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拔掉“穷根”。潘集区把产业脱贫作为重中之重,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有效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产业扶贫格局。
在潘集区贺疃镇朱集村千亩稻虾基地,幸民水产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周东林带着几户贫困户正在铺设虾网,为即将投放小龙虾苗做准备。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幸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结成发展联合体,“稻虾共养”项目吸纳100户贫困户入股,连本带利连续三年每年给贫困户不少于每户1800元分红,并吸纳25名贫困劳动力务工,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一大亮点。
什么产业能脱贫?这是潘集区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最为关心的事。在脱贫攻坚中,潘集区明确优质米、瓜果菜、豆制品、养殖业四大扶贫产业,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方向,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为了让广大贫困群众真正能够吃上“定心丸”,潘集区制定了《潘集区脱贫攻坚期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潘集区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部署和扶持政策,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大力倾斜。
走进潘集镇东湖村,你会被一派“曲项向天歌”的景象深深吸引,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数万羽白鹅“白毛浮着绿水、红掌拨着清波”,正在心甘情愿地、默默地助推着东湖人一天一天走向富裕。
在淮南东辰集团的倾心帮扶和全力支持下,东湖村大力开发养殖产业,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大幅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如今,特色产业——白鹅养殖发展迅猛,从2017年的1200羽发展到2019年的21000羽,2020年突破30000羽。通过延伸产业链和发展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540万元,村级集体收入由2017年的不足5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22万元,惠及贫困户和边缘户55户145人。
图片
架河立富扶贫产业园拥有高标准猪舍13栋7800平方米,蔬菜大棚220亩,标准化果园1000亩,农产品加工包装车间720平方米,冷库200立方米,园区内道路循环、水系相通、绿树成荫,各种基础设施完善。
小郢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杨光明告诉记者,架河立富扶贫产业园按照“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园区引领”经营模式,积极打造产业扶贫平台,主动参与产业攻坚脱贫。通过技术培训、劳务用工、土地流转和带资入股等方式,扶持发展养殖、种植、沼气(液)、光伏、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农业生态产业,带动了部分群众增收和60户脱贫户过上了好日子。
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给了贫困群众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潘集区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园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探索“市场+企业+合作社+园区(贫困村)+农户(贫困户)”产业扶贫开发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脱贫攻坚战以来,全区已建成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121个,共计投入财政资金4451.19万元,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11087个,实现贫困村村均增收30000元以上,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图片
重点突破,奠定乡村振兴基础
——脱贫路上有方向、自强自立拔穷根。背水一战的勇气澎湃在淮水两岸,攻坚拔寨的决心激荡在潘集平原!
“我今年承包了7亩精养鱼塘,养了鱼和泥鳅,鱼能起7000多斤,卖7块钱一斤,泥鳅能产1000-2000斤,10元一斤,去掉成本总共能赚2万多元。我已经脱贫了!”2018年9月,贺疃镇李庄村村民杨井奎顺利脱贫,对未来的生活更是充满了希望。
在脱贫攻坚中,潘集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从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积极培养贫困群众的自信心和奋斗能力,帮助他们克服依赖帮扶心理,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依靠养殖水蛭,贺疃镇古路岗村关廷春顺利实现脱贫,他不仅偿还了10万余元的外债,家庭积蓄也一年比一年多。脱贫致富的同时,关廷春没有忘记身边的贫困乡亲。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现在有十余户村民参与了水蛭养殖,关廷春免费给大家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成品收获后,又帮助大家解决销售。
潘集区不断创新帮扶模式,细化帮扶举措,通过鼓励贫困户从内心深处树立脱贫信心,缺种养技术送技术、缺资金通过自主发展资金带动,缺门路政府培训转移就业等形式,进一步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本领,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利用好各项扶贫政策,不断增强贫困户获得感,让他们实现脱贫。
“有了这笔贷款,俺又可以多些羊羔了,年底的效益肯定会更好!”2020年3月15日,潘集区平圩镇新淮村80岁脱贫户宋道珍,从银行领到了5万元现金。对于他们一家来说,这笔贷款将使他的羊群更加壮大。
脱贫不脱政策、不脱责任、不脱帮扶、不脱监管……为了让广大脱贫户实现收入稳定,脱贫不返贫,这始终是潘集区努力的方向,为脱贫户、边缘人口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900笔累计13995万元,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更加富有底气。
政策扶持牌,出台4项政策,促进多渠道就业;主动服务牌,摸实就业需求,主动对接服务,实现贫困劳动力5695人务工;技能提升牌,搭起市场就业需求之桥,组织培训7期216人;兜底安置牌,公益岗位吸收581人就业;保障复工牌,为扶贫车间克服疫情按时复工兑现补助资金……潘集区着力打好就业扶贫“五张牌”,4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49人,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脱贫。
图片
脱贫攻坚战以来,潘集区贫困人口医疗总费用累计24709.84万元,4.77万人次贫困人口享受了“180”待遇;累计救助农村低保对象50.68万人次17241.41万元,保障特困供养人员15.58万人次7012.12万元;解决和改善21.8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766元,增长到2020年的11726元;1.7万多贫困人口在“真金白银”投入下,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决胜脱贫,筑梦小康,振兴乡村。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我们相信,潘集的明天,必将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
淮南日报全媒体特约记者 柏 松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