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代县:非遗产品拓宽脱贫路径

本文共1953字,7图,阅读12分钟

距雁门关20公里,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中的雁绣坊一派繁忙景象。

绣娘李粉团忙完家里的活儿,便早早地来到绣坊刺绣,这是她10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这些年,她用刺绣赚来的钱供孩子上学,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住进了县城宽敞明亮的楼房。

“娘子军”穿起非遗传承之线

雁门关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长期以来,这里形成了“男人守边关、女人做绣工”的传统和习俗。刺绣、剪纸、面塑等民间工艺是代县农村妇女的“日常手工”。

“在推动非遗产品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习以为常的手艺逐渐有了用武之地,我们当地妇女成了非遗传承与脱贫致富的‘娘子军’。”雁绣坊创始人、71岁的“雁门绣娘”高凤兰说。

2009年,高凤兰创办雁绣坊后,把自己拜师学到的苏绣精华与本地传统雁绣技法加以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2017年10月,“代县雁绣”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产品的不断创新,雁绣坊的绣品远销国内外。高凤兰在代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创办妇女就业创业基地,对下岗女工、农村妇女、社会女青年进行免费培训,涵盖本省和外省学员6000余人。同时,免费为学员代销刺绣产品,使她们年均增收近2万元。

▲ 雁绣坊里妇女们正在刺绣

▲ 手艺人们正在制作代州虎

“在刺绣产业的推动下,2016年我们就实现了整村脱贫。”峨口镇正下社村村长说,“雁绣坊不仅免费提供培训场地和培训课程,而且免费为我们代销作品,脱贫当年便让贫困妇女人均增加近8万元收入。”2017年,村里又建成了刺绣厂,更多的妇女加入刺绣的行列。

家有千万不如一技在身

“雁绣坊是代县非遗项目与脱贫精准对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县里针对贫困妇女中一些巧妇能人虽有一技之长但脱贫路径不宽的状况,鼓励非遗项目传承人创业,采用‘企业+贫困妇女’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代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侯俊卿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代县有超过3000名妇女稳定从事刺绣工作。

▲ 代县剪纸作品

代县剪纸非遗传承人、雁剪阁创始人张岩松表示,代县数以千计的手艺人中,农村贫困妇女占比巨大。雁剪阁创作开发的近40种产品2000多个花样,很受游客欢迎。其中,剪纸挂轴“十二生肖福”“年年有福”等产品仅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的年销量就达500多幅,同题材的中小号剪纸镜框日销量达400余件。

除了雁绣“娘子军”,代州古建、砖雕、木雕、剪纸等非遗培训也吸纳了5000余名贫困劳动力参加,近3年来,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群众1200余人,年人均增收1500余元。华亭环艺雕塑公司董事长郎计生近几年带领着90多名匠人,先后承揽了山西省内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大型古建修复工程,年产值3000多万元。

▲ 代县布艺作品

2020年初,代县文化企业还集中开展了“居家防疫,网上援艺”活动。代县布艺非遗传承人、绣梦阁创始人汪翀娥介绍,疫情期间,绣梦阁利用短视频平台,每天义务为网友讲授布艺刺绣技术,发展粉丝2万余人。

▲ 代县面塑非遗传承人正在展示自己的面塑蝴蝶

截至目前,代县已成功申报2项国家级非遗、6项省级非遗、24项市级非遗、74项县级非遗,各级非遗传承人259名。依托本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县实施精准扶贫、特色扶贫,宜绣则绣,宜剪则剪,宜编则编,不仅培育了各类非遗类技能人才,而且有效地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

非遗进景区讲述代县文旅故事

2018年以来,代县走上了“非遗+旅游”的文旅融合大道。“将代县非遗资源升级打造成文化旅游产品,不仅提高了非遗传承人的收入,也带动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保证了非遗传承的延续性。”代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东家说。

代州古城的非遗展览中心里云集了百余项非遗项目展示和产品。2018年,首届山西非遗博览会即在此举办,日均参展者超过5000人。受此启发,县里将古城的雁门游客服务中心改建为非遗展览中心,邀请非遗传承人免费入驻,并免费对外开放,方便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了解、体验代县非遗的魅力。同时,中心采取“中心+基地+个户”模式,开展培训、实习、就业、加工、展示和销售服务,辐射带动周边贫困群众800余人。

▲ 代县主题院落“代州杨府”在忻州古城正式揭牌开放

2020年9月28日,代县主题院落“代州杨府”在忻州古城揭牌开放。代县非遗产品在此处集中展出,扶贫产品专柜里摆放着各类代县特色扶贫产品。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特有的方式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里,影响着代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代县县委书记田永清表示,未来代县将因地制宜、多元发展,以“互联网+”的思路引导群众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吸引更多游人来代县做客,品文化大餐。

2021年3月17日《中国文化报》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山西代县:非遗产品拓宽脱贫路径》

山西文旅网

山西文旅网依托山西丰富的地上旅游文化资源,致力于将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水平,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山西文旅网

文章内容来源于中国文化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