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小山村逆袭的“端头密码”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追赶着傍晚的落日,驱车在通向金华永康端头村的公路上飞驰,一路上车很少,道路两旁的树木一一退去,山头笼罩着一层余晖映射下的朦胧雾气。
图片
“一朵花,一颗树,一座房子,一条路,一座山,一条河,一只小船,一个我……”汽车音响里放着安与骑兵的《红山果》,一句句歌词回荡在山间,很是应景。
端头村旧名“塘湖”,一条小溪从村口潺潺流过,一直流到城区的饮用水源杨溪水库。端头村很小,146户人家,398人,走遍全村不过十分钟,全村以俞姓和项姓人家为主,历来村民风淳朴,世代以耕作为生。
为了保护水源,舟山镇是永康市唯一不允许发展工业的乡镇,端头村也成了最不起眼的一个村镇。长期以来,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民们只有依靠种植水稻、席草、芋头等农作物获得微薄收入,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
穷则变,变则通。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声音传来,这个地处永康水源保护地的小村子,看到了绿色发展的新希望。
图片
一场垃圾改革,
阿姨变“网红”,小山村变“网红村”
站在端头村村口,最先印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巨大的毛主席雕像,雕像边是一条笔直整洁的入村道路。深入到村庄里,在一条由白砖拼接而成的小路上踱步,红砖头恰到好处地点缀其中,蜿蜿蜒蜒地通向每户人家、每个角落,端头村给人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干净。
早晨4点,天还没亮,村口一间小屋子里亮起了灯,那里是项爱银家。这天,项爱银挑了一件红色的衣服,没有口红,她就抹了点唇膏。原来,她得知自己要上电视了。
56岁的项爱银用爬满皱纹的手整理了一下衣服和头发,“我叫项爱银,是一名垃圾分拣员……”在之后的五秒钟里,时间仿佛静止了,对面的摄像机按下了暂停键,项爱银涨红了脸,搓了搓手。
“别紧张,我们再来一遍。”
面对镜头,项爱银显得似乎有些不适应,用不很流畅的蹩脚的普通话讲述着垃圾分类的经验。
“哪里想到这辈子自己还能上电视。”
2016年12月,端头村开始推行从源头上垃圾减量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通过“收集—分类—评级—处理”,把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置做到了极致,成效显著。2017年,“端头模式”成为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典型,受到关注和点赞,并被央视、《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获得时任浙江省省长袁家军的大力表扬,端头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村”。
图片
电力赋能“三化处理”,
垃圾减量达到极致,日人均外运垃圾38克
村子火了,村里不少像项爱银这样的务农妇女都有了工作。每天9时许,垃圾清运员将垃圾全部送到村头的资源回收点,由垃圾分拣员进行二次分拣。
图片
“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收入稳定还方便,还能为村子美丽环境加把力。”这得感谢一个人——端头村的党支部书记俞海。
那个留着中分长发,颇有几分艺术家气质的就是端头村的党支部书记俞海,他还有个身份,金华市美容美发行业协会会长。
“美容行业出身,最讲究干净、漂亮,所以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村子理理容。”俞海说道。
为了方便村民投放,俞海在村里设置了5座小木屋,每座小木屋分3个投放口,村民只需按颜色投放即可,分拣员再对垃圾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拣。
“源头分类只是第一步,垃圾最终要实现减量,关键在于分拣到位。”这是俞海从各地学习到的经验。
怎样才能让垃圾的量变得更少?这个问题困扰俞海许久。
一次偶然间,俞海来到国网永康市供电公司办事,看到有人正从一个小房子里搬出一箱箱写着“化肥”字样的盒子,然后装上车,“电力公司还生产化肥?”这让俞海感到疑惑又是新奇。
图片
走近小房子里,异味些微可闻,但可忍受,进去一看,一台大机器“轰隆隆”地运作着,一头倒入大量的垃圾,一头产出小小的一堆黑色的泥土状的东西,俞海猜想一定是化肥了。
这个神奇的“大机器”不正是俞海想要的吗?俞海拉着国网永康市供电公司平台开发负责人李贵明打听。
原来这个后台是国网永康市供电公司自主开发的“厨余垃圾电气化处理智慧管控平台”,让厨余垃圾处理全程数字化,实现从丢弃到成肥的全程管控。
图片
“这个平台能不能在我们村也‘复制’一套?”
听到俞海的需求,李贵明团队索性动起了“玩一玩”物联网概念的心思:接入辅助电能监控装置,实现厨余垃圾电气化处置全过程监控,有功、无功、功率、电流等数据一清二楚,会不会带来意外惊喜?
“这样的机器,耗电功率肯定很大。”在国网永康市供电公司的帮助下,端头村重新规划好供电线路和配置电表箱,为迎接这台机器的到来做足了准备。
不久,2.0版本的“厨余垃圾电气化处理智慧管控平台”出炉,出现在端头村的“三化”(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中心,那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挤在中心门口,一起期待着与这个神奇的“大机器”见面。
源源不断的电力使餐厨垃圾实现了绿色循环,在充足的电力保障下,三化处理中心24小时能消纳转化2吨餐厨垃圾,端头村每天需要外运焚烧或填埋处理的垃圾仅有15公斤,每人每天只生产38克需要外运的垃圾。
如此一来,不仅垃圾处理运输成本降低至原来的20%,而且垃圾三化处理后可以成为农业生产的有机肥料,助力农村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链。
现在,项爱银每天又多了一项工作,让厨余垃圾桶站上秤,按下显示屏上的“开始称重”,给厨余垃圾称个体重,让数据直接传导到后台。
图片
电力先行,
驱动产业迭代,“电”亮乡村振兴
如今,村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端头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分类“网红村”。从推行垃圾分类开始,端头村已经接待了1000多批从全国各地前来“取经”的考察团,而环境好了,发展采摘经济,游客量也与日俱增。
“妈,我回来了。”
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项爱银冲出门去,原来是儿子项建强回来了。项建强已经3年没有回家了,在电视上看到妈妈后,格外想念家乡,看到画面里的端头村,完全变了一番模样。项建强打开手机上网一查,才得知原来曾经从那里走出来的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网红村”,背起行李,毅然决然回到了那个记忆深处的地方。
“这次回来我就不走了,现在村里这么火,我想开一家民宿。”这一想法与俞海一拍即合。
绿色是标尺,实干是导向。村里回乡的人越来越多,游客也来得越发多,这一来一回间,原先的变电容量已远远跟不上新的用电需求,国网永康市供电公司的电力工人为端头村提前完成了电网升级:电容量从160千伏安提升到630千伏安,原有的杆式配变也改建成了配电房,新增配电柜4个,迁改线路4.4千米。“这相当于城里中等规模小区的容量,不过游客是真的多了。”电力工人们在安装时不禁说道。
项建强的民宿建成了,一个为游客提供餐饮、会议、客房、垃圾分类研学基地等多样化服务的多功能接待中心塘湖山庄建成了,通过电力驱动的荷塘造雾景观建成了,首家土特产电商小铺开张了……端头村的乡村旅游产业正逐步兴起。
图片
微风徐徐,炊烟袅袅。风摇荷叶间,正是一派美丽乡村的景色。
如今,有了坚强电网的助力,端头村的景色美、生活好。以垃圾分类为支点,端头村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目前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宜居示范村”“浙江省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浙江省1A级旅游景区村庄”等荣誉,村集体经济从原来的“薄弱村”,一跃发展成为年收入超50万元的“示范村”。
作者:马向‍
编辑:王安琪
校对: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