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潭村:革命老区见证乡村振兴

“秦邮东北董家潭,清水长流几曲湾;好比沂河沧浪水,载名州志古今谈。”坐落在高邮、宝应、兴化三县市交界处的“江苏省生态村”——临泽镇董潭村,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村级经济壮大,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60万元。一个无工业企业的古老村落,在坚守水韵生态的同时,如何能发展成为高邮市全面小康先进村?
图片
走进董潭村,干净的水泥路面连接家家户户,别致的农屋依偎着水乡河畔,一座座混凝土结构的小桥,静卧庄河之上,水声潺潺、鸟语花香,美如世外桃源。其实早在宋代,董潭村就建有村落,而且一直流传着许多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尤其是“凤凰名沟、扣马神桩、鱼翁斜阳、古庙神钟、溪潭映月、君王赐金、奉真乩笔、芦洲飞雪”等“董潭八景”流传甚广。
图片
一星火种耀苍范,几度烽烟董潭庄;万亩苇荡神兵起,百里战歌美名扬。董潭是革命老区,这里河渠交错,芦苇丛生,陈毅的新四军部队曾在这里播下革命的“芦荡火种”,指挥苏中“七战七捷”的粟裕也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董潭村有25位革命烈士洒下了鲜红的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连绵的芦荡,古老的村庄,还有那独特的木桥,潺潺的流水,吱呀地唱着歌的风车,生动地演译着《夺印》里的动人故事。一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在这里拍摄的电影《湖上的斗争》,至今令人难忘。董潭村也是拍摄电影的理想外景地。
图片
70年前这里战火纷飞、动荡不安。70年后的董潭村春夏是“桃红柳绿菜花黄”,秋冬是“鱼虾菱藕一池香”。据了解,董潭村现有420亩果园、380亩鳜鱼塘、1000亩荷塘、河藕套养小龙虾5600 亩、10200亩大闸蟹,村民们靠种植和养殖业让钱袋子鼓了起来,走上了小康路。
董潭村现有人口6910人,耕地面积5200亩,水资源面积达18100亩,2020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60万元。一个没有任何工业,只有“水”的村,如何能实现如此高的效益?
图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是董潭人的宝。近年来,董潭村不断丰富农业发展新业态,做大做活“水文章”,充分利用董潭村水域生态环境,引导发展螃蟹、虾、鱼为主的水产养殖。
在董潭村菜花荡的一处塘口,葛金还指着一片广阔的养殖塘向我们介绍,为了方便农户养殖,近年来村里通过把不规则的小塘有计划地拆埂并塘,使小塘变大塘,扩大水体,增加养殖面积。
图片
三月春水绿如蓝,正是投放蟹苗时。就在上个月,村民朱绍国将近三十万尾的蟹苗陆续投放到200亩的蟹塘里,他告诉我们每亩田投入资金在5000元左右,每亩毛产值一万左右,现在只待菊黄蟹肥迎丰收。
图片
2016年,朱绍国承包了200亩池塘养殖大闸蟹,他从捞水草、喂饲料做起,学习探索大闸蟹养殖技术。同时村里适时组织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水产技术人员,深入到蟹池塘口现场研判,进行面对面、手把手指导,解决他们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不仅如此,村里还成立了董潭村股份专业合作社,统一苗种、统一渔需、统一销售。合作社养殖的大闸蟹,由于品质好,供不应求,每户村民也获利多多。
朱绍国告诉我们,这几年,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之前还担心会受疫情影响,螃蟹生意不好做。没想到,去年随着家门口的农村道路顺利建成通车,大闸蟹打了“翻身仗”,平均每户收入30万元。养殖户们心定了,纷纷增加亩产,大干起来。
图片
水资源是董潭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宝贵财富,为盘活水资源,让水生“金”。村里将所有的水资源面积全部由村统一对社会实行公开招标,所得收益按“三七”分成,村提取三成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余全部分红给农户。在村部,葛金还拿出一本“水面养殖招标承包合同”,每一页都详细记载每一块水面的区域位置、水面面积、具体承包人、承包上交金额等相关信息。
仅2020年,董潭村农户分红资金就达200万元。村集体经济壮大了,为民办实事更加得心应手。近年来,董潭村投入近500万元先后对道路桥梁、圩堤闸站、电力设施、村庄环境、河道塘渠进行改造和整治。同时,新装村道路灯136盏,新增绿化道路10公里。现在的董潭再也不是以往的荡滩,正像著名作家汪曾祺《沙家浜》中所描述的那样:“芦花放,稻花香,岸柳成行。全凭劳动人民手一双,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
图片
70年前,这里战火纷飞,村民为新四军作掩护,农妇为新四军做军鞋,新四军奋力保卫村民安全;70年后,董潭村这个红色革命老区在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促进水产养殖,注重村人居环境生态保护,这个古老的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收入多元化并不断增加,村中环境优美整洁,全面打响乡村振兴的“新战役”,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