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农民工是这样炼成的

马建业2011年退伍返乡创业,从“农场小白”成长为致富带头人

凌晨4时,马建业开着运货车,将新鲜的牛肉猪肉运输至广宁县城各级市场,为早市做准备。从2011年退伍返乡创业以来,他早已习惯这种生活作息。

日前,马建业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广宁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在广宁奋斗同样幸福,吸引他们回来建设家乡。”马建业坦言多年来自己的理想从未变过。

返乡创业开辟“新战场”

▲除合作社外,马建业还在县城的个大市场开有实体店。受访者供图

惠爱村位于广宁县赤坑镇的北部,北与清远市阳山县接壤,西与怀集县接壤,辖区面积32.3平方公里。由于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惠爱村经济发展缓慢,不少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

“90后”的马建业从小在村子里长大,看着村子里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青壮年越来越少,心里很不是滋味,便默默立下了志愿:我要成为头雁,带领更多年轻人回归故乡。

2008年至2010年,他第一次离开故乡,到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物资油料处服兵役。参军过程中,他磨砺了意志,更学会了坚持。由于表现突出,他成为部队里第一批入党的新兵。

2011年初,惦记着家乡的马建业复员后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惠爱村,在家人支持下,倾尽了积攒许久的2万元创办生态农场。农场以放养肉猪、山羊和承包鱼塘、垦山种植果树等为主,马建业开始了农场经营之路。

万事开头难,毫无务农经验的“农场小白”马建业的创业之路更是困难重重。他回忆,当时乡亲们没有人看好他:“村里的年轻人都急着往外跑,你好不容易才跳出大山,现在又走了回头路,傻不傻呀?”

面对大家的质疑,马建业总是微微一笑,用行动去证明自己。他告诉记者,是军人就要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是党员就要能苦干能坚持,无怨无悔;是农民就要吃得苦受得累,躬耕劳作。

清晨3时,马建业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喂猪、割鱼草、淋树;开着摩托车,绑上大喇叭,载着一车猪跑遍各个村子叫卖……一直到天黑,工作时间长达十四五个小时。在接手改造农场之初,农场规模小,只有10多头猪,资金相当缺乏。马建业不得不兼职赚钱,屠牛宰猪、刷油漆、搬火砖,用自己的辛劳汗水为农场艰难地积累资金。

在高强度劳作下,他皮肤变得黝黑,手上长出了茧子,用他的话说,愈发有了农民接地气的样子。虽然农场起步时收益甚微,他仍然满怀信心,保持着高昂的热情,部队生活铸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赋予了他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自学成土专家带动村民致富

农业是需要技术的行业,刚退伍的马建业不懂种养技术,曾吃过不少亏。

2011年6月,他的农场遭遇了一场大灾难。当时农场里的猪崽陆续患病,不吃不喝,半个月内猪棚里不少猪相继染病而死,损失了10多万元,农场的本钱都快赔光了。

意志坚强的马建业并没有被这次挫折击败,痛定思痛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干一行必须懂一行,要想经营好农场,就必须掌握农场的种养技术。

自此之后,无论白天在农场有多忙,晚上他都挤出时间钻研农业相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学习,结合向当地老农户请教得来的实践经验,在自己的农场里大胆试验。

很快,“农场小白”马建业变成当地养种猪、种果树、放山羊的土专家,尤其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不断收集猪羊粪尿资源,经过堆肥用作鱼草和果树的肥料。他的目标是把农场建设成为综合开发、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型、生态型农场。

区别于市场上圈养肉猪的方式,他更偏向于遍山放养,每天让肉猪得到充分运动,而且用番薯藤叶、玉米粉等自然饲料代替化学饲料,使得猪肉出品更绿色健康。2012年,一名从三水来的餐饮老板来到马建业的农场,被这里新鲜的土猪肉打动了味蕾,与农场签了合约长期订购猪肉。

马建业的生态农场自此一炮而红,订单也愈发增多,猪肉供不应求,扩大经营提上日程。当时,村民看到生态农场取得了成功,纷纷将丢荒的养殖场重新利用起来,也跟着养起了猪,村子里焕发出新的生气。

一人创业,多人就业。眼看时机成熟,马建业跟村民说出了谋划已久的大计——成立广宁县惠爱生猪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优先吸纳当地贫困户,为其提供工作岗位,并为社员提供猪苗和技术帮助,待社员将肉猪养大后,以比市场价略高的价格回收,再通过放养调整,使之达到标准后统一销售。2013年8月,合作社正式成立,9户贫困户率先加入。

2015年,马建业获得广宁县共青团及县人社局的相关贴息贷款,并用这笔资金扩大农场规模。如今,生态农场面积从开始时的几十亩扩充为1000余亩,不仅放养着肉猪、肉牛、山羊,还种植着白花油茶、砂糖桔等果蔬。据他介绍,目前已经有79户村民加入到合作社,并成功脱贫致富。

当前,马建业思考农场未来的发展方向,谋求更经济更环保的经营模式。他定期参与县人社局组织的新农人相关培训,还到国内先进的农业示范区参观学习。

除合作社外,马建业还在县城的个大市场开有实体店,2018年投资建设了餐馆,让更多人尝到家乡的味道。在县人社局的指引牵线下,他正着手让农场“触网”,参与到农村电商的浪潮中。

“广宁这片希望田野的人气越来越旺,我的理想正一步一步地变成实现。”马建业说。

■观察眼

山区县的烟火气回来了

从容自信、态度坚定,是笔者对全国优秀农民工马建业的印象。

广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县境四面环山,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长期以来,“走出大山,外出打工”是当地大部分年轻人的选择。

而马建业则凭着军人的闯劲回来了,用10年的坚持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带动了村民共同致富。

“家乡不再暮气沉沉,熟悉的烟火气都回来了。”马建业感慨道。

确实,近年“逆行”回乡的广宁人越来越多。同为退伍军人的陈善彪,2013年返乡创业,如今他的腐竹厂日产量达600斤,销售主要靠电商发货,月营业额超过50万元。近年来,广宁通过技能培训、创业帮扶,新增1000多个网店,带动了2000多人实现就业。

今年,年轻的广宁粤菜大师谭志军、何灶威看好家乡全域旅游的发展前景,在竹海大观景区办起了餐馆。数据显示,2020年广宁县新增返乡创业的农家乐、餐饮店共304家;三星级名厨20余名,带动创业就业超500人。

回乡发展除了需要强大的精神力,实打实的优惠政策亦坚定了创业者的信心。在采访过程中,笔者碰到了广宁县人社局的工作人员到马建业的餐馆宣传创业相关补贴政策,发现他还可以申领一笔创业补助,他赶紧备齐资料当场上交。

为了让返乡青年“软着陆”,广宁县早已有所准备。当前广宁县港澳青年创业创新基地、广宁县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广宁县精准扶贫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南粤家政·广宁管家”培训基地、广宁县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公共培训实训基地和广宁县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均已挂牌成立,针对其不同需求提供帮助。

“只要你有才能,在广宁就能创造幸福生活。”广宁县主要负责人表示,让劳动者早日实现创业梦想、提升就业质量,如今广宁正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付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