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做好“五篇文章”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临夏市把乡村振兴作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着力统筹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发展文旅首位产业、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篇文章”,不断夯实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做好“深入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文章。按照《临夏市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实施方案》,围绕“米改花”、“高原夏菜”、西瓜种植、“花经济”、食用菌种植、“五小”产业,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立足城郊型农业特点,大力发展现代城市农业和畜牧产业化建设,累计发展设施蔬菜、鲜食果品和食用菌种植等高效农业6700亩,特别是通过“农户+合作社+基地”的方式,实施2054亩高原西瓜种植项目,带动59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17万元以上,8个村集体经济增收30.8万元。完成1.18万亩的“米改花、米改菜”项目,成熟后复种高原夏菜,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按照“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的原则,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112个,发展规模养殖户422户。积极培育发展八坊清河源、俊林、佳源等18家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户4186户,群众收益得到明显提升。着力发展牡丹种业,发展“牡丹+”融合经济,打造河州牡丹文化产业园,目前已完成2200亩的土地流转。
二是做好“聚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文章。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项目,2020年启动总投资36亿元的环城北路建设项目,目前完成总工程量的50%;顺利实施城东四路、光华东路、庆胜东路等8条断头路拓通改造项目,逐步形成县市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城市交通“大动脉”;投资1643.02万元,实施王坪村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开通枹罕镇王坪村至市区的公交专线,彻底解决全市唯一一个山区贫困村出行难问题;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投入11.3亿元实施了18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学位1.7万个,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全市所有农村实现小学、幼儿园全覆盖;先后与华谊启明东方和红星美凯龙签订项目协议,华谊兄弟星剧场美好生活综合体项目已建立项目指挥部,并于2月1日举行项目建设奠基仪式,与中旅风景(北京)旅游管理有限公司、临夏枫临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签约共同运营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景区。
三是做好“突出发展文旅首位产业”文章。大力发展以星级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游,打造以特色村寨为主的民俗游,以采摘农业、农耕体验、鱼池垂钓等为主的农业生态体验游和商企观光游等旅游新业态,培育了妥家金色草滩、魅力折桥湾、慈王农庄、王坪牡丹等文化旅游项目和品牌,发展特色农家乐371家,带动周边近4000名群众增收致富,临夏市折桥镇折桥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荣获“甘肃特色气候小镇”榜首。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发挥八坊十三巷“人文景观”这一突出优势,与全市正在打造的华谊兄弟星剧场美好生活综合体、枹罕牡丹文化产业园、“魅力折桥湾”4A级景区、南龙镇乡村旅游、南山绿化4A级旅游景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市旅游“小闭环”,河州牡丹文化公园、东郊水生态湿地公园、人民红园、彩陶博物馆、地质公园为多点的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努力实现文旅首位产业质量和层次显著提升。大力发展冬季旅游,将景区建设与冬雪主题相融合,打造了马家庄冰雪欢乐谷,妥家村冰雪世界等冬季旅游品牌,拓宽了乡村旅游全季节游玩的发展前景,有效填补了冬季旅游“空白”。
四是做好“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文章。根据州委、州政府统一部署安排,制定出台了《临夏市劳动力培训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建立了党委、政府牵头抓总,人社、教育、商务、扶贫、农业农村等部门共同参与、主动发力、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着力构建“组织动员+优质培训+示范带动+推介岗位+就业援助+创业帮扶”的完整链条,利用三年时间把全市城乡富余劳动力培训一遍,努力让每一名劳动力向技能型劳力、产业型工人转型。开创“积极对接企业需求+针对性免费培训+用工奖励补助”模式为引领,着力改良传统培训方式,有效融合用工需求进行课程开发,紧盯全市乡村振兴文旅产业,积极开展特色农家乐、中式烹调、酒店礼仪、餐厅服务、电子商务、电动缝纫等特色工种培训10279人,开展各类就业推介会10场(次),先后吸引235家用人单位参加,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050个,3450人进场求职,达成就业意向1820人。
五是做好“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文章。建立农村垃圾“户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长效管理模式,为四镇配备5辆垃圾清运车,为每村配备8—11名保洁员,为全市3万多户群众发放环保垃圾桶,彻底解决了农村垃圾收集难、清运难、整治难的问题。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按照“污水管网铺到哪里,厕所就改到哪里”的思路,投资5.4亿元敷设291.5公里的四镇污水管网工程,同步开展“厕所革命”,完成6829户农厕改造。对1620户困难群众庭院进行了提升改造,完成土炕改造4.7万个,全市累计建成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9个,万村整洁村16个,有效解决了“视觉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