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父亲种树儿孙护林 成就黄柏山的浓绿

黄柏山林场鸟瞰

黄柏山林场生态资源丰富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李鑫通讯员杨绪伟罗玉兰文图

群山环抱,翠竹掩映,山泉潺潺,河南省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界巴冲资源管护站静居其间。从商城县城驱车翻山越岭一个多小时,记者寻访的黄柏山“林二代”陈其民就在这里工作。从父亲手中接过锄头镰刀,陈其民于1985年来到林场工作,已经在山林中坚守了36年。

在黄柏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65年来,三代林业人扎根大山深处,坚守绿色梦想,用青春和生命染绿荒山,铸就了“敢干、苦干、实干、巧干”的黄柏山精神并代代传承,让这里成为河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集中连片人工林面积最大、林相最好、活立木蓄积量最多的国有林场。

跟随父亲足迹他坚守林场36年

“我们这一代负责护林育林,我父亲他们是最早的‘林一代’,要垦荒,要造林,更为辛苦。”春季正是山林间伐抚育的季节,记者跟随陈其民前往间伐现场,路上他讲起了父辈“造林”的艰辛。

1956年,陈其民的父亲陈尚元等7人来到“山高坡陡石头多,荒草葛藤满山窝”的黄柏山,风餐露宿,砍草整地,育苗栽树,不朽的造林传奇由此开始。为了找到合适的树种,他们肩挑、背扛,徒步跑到十多公里外的达权店乡买树苗,奔波一天才能回来,次日又一大早起来种下新买的树苗。几经摸索,才最终确定将易成活土著树种——黄山松作为主要的造林树种。

经过老林场人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一棵棵黄山松茁壮成长,最终遍布黄柏山,与后来另一类适宜树种赤杉、水杉等杉树连成浩瀚林海。

创“业”艰难,守“业”也不易。谈话间,已到达间伐区,林场工人正在把小的、弯的树木伐掉,准备套种五角枫等树。陈其民介绍说,林子过密,会造成很多树木难成活、难成材,为此二代林场人最早探索出“三砍三留”的抚育间伐经验,即砍小留大、砍弯留直、砍稠留稀,使林场立木蓄积量由最初的20万立方米增加到32万立方米,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优质木材,形成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良性生态发展模式。

穿过间伐区,随陈其民沿陡峭的山路步行往上20多分钟,爬到了防护站火情瞭望哨。哨点位置较高,仅一间房屋,布置十分简陋,通电,但没有水,每位管护站的工人却要轮流守在这里5天5夜。

“除了育林,护林防火是头等大事。”陈其民介绍,林场地形复杂,周边群众又多,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火灾,工人们必须严防死守,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早年,还要与盗伐者斗智斗勇,多方“讨好”村民。“农忙时节我们就下山帮附近村民耕田、收割,还时常送些山货给村民,为的是跟他们搞好关系,让他们能不参与盗伐。”

站在哨点回想往昔,再远眺茫茫林海,陈其民感慨,当初只想找口饭吃,后来对林区有了深厚的感情,干了一辈子也算不负自己,不负山林。

“林三代”开启新篇章黄柏山生态和产业齐发展

第二代林场人还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林三代”早就活跃在林场的各个岗位,他们懂技术,带来更科学的管理方法,为林场后续发展开辟了新篇章。

“进入21世纪,我场进行了更为科学的分类管理,采取工程规模造林、集中连片抚育和见缝插绿补植补造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森林分类经营。”作为“林三代”的河南省国有商城黄柏山林场副场长洪菊介绍说。通过科学培育和管理,2010年以来,林场年均开展中幼林抚育超10000余亩,新造、改培2000亩以上,大大提高了森林生态质量与品质。

既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山林又要发展建设,进入新时代,林场人转变思维,实施了由单一营林生产向旅游产业双向发展的战略转移,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先后开展了50多项重点工程,基本形成了集吃、住、游于一体的旅游服务链条。旅游业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人开农家乐,培育香菇、山木耳等特色产业,进行油茶、野蜂蜜等农产品加工……黄柏山生态和产业齐发展的势头正旺。

“‘敢干、苦干、实干、巧干’的黄柏山精神,是黄柏山林场发展的真实写照和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三代林场人所拥有和认同的共同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黄柏山管理处主任纪道宝表示,今年将结合建场65周年庆祝活动,召开全国黄柏山精神研讨会,“炒热”黄柏山精神,将黄柏山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据了解,2020年8月,经信阳市委编委批复,黄柏山生态文明教育中心成立,该中心立足黄柏山优质的生态资源,以弘扬“黄柏山精神”为抓手,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将为宣传弘扬黄柏山精神、擦亮生态商城名片注入强大动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