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宁波市农科院旱粮与优质稻米栽培科技特派团队

图为水稻丰收场景。(受访者供图)
“今年的土豆已经全部种下去了,期待有个好收成!”这两天,宁海县胡陈乡种植户车伟兵忙碌地穿梭于田地间,查看种植情况。他说:“市农科院选育的新品种一年可以种三茬,尤其冬季上市时供不应求,每公斤可以卖到20元至24元,三茬总收入能超1万元。”
胡陈乡以盛产土豆出名,当地的“小黄皮”土豆是宁波人特别喜欢的地产蔬菜。但近年来受品种退化影响,我市地产土豆种植面积缩至7万亩,仅能满足不到40%的市场需求。
为了让市民吃上“老味道”的土豆,我市在2014年启动科技项目“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市农科院旱粮与优质稻米栽培科技特派团队成员、高级农艺师王芳带领团队历时5年,从7000多份实生苗中筛选出口感、品质类似于“小黄皮”的马铃薯优株,命名为“宁波1号”,并通过茎尖脱毒技术培养出无病毒马铃薯植株,一举解决了品种退化难题。
2019年,“宁波1号”脱毒种薯在宁海胡陈、象山泗洲头等地的合作示范基地推广种植,亩产量高达1750公斤,比原先“小黄皮”品种增产三成以上。目前,全市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约3万亩,亩均增收近700元。
除了土豆以外,旱粮与优质稻米栽培科技特派团队的优质水稻新品种生产应用项目也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据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严成其介绍,旱粮与优质稻米栽培科技特派团队已研制出与日本优质米越光品种相仿的雪珍和润香系列优质米新品种,在市农科院的“十百千”基地宁波米氏实业有限公司,象山开拓创新农业有限公司,余姚田螺山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宁海原耕水稻专业合作社示范推广,并运用保优关键栽培技术,通过控制氮肥施用量,适施镁肥,适时收获及控制收获后稻谷的含水量,确保稻米的低蛋白质含量和食味适口性。该品种6月下旬播种,9月上旬齐穗,10月下旬成熟,在我省适合作为双季稻栽培。
奔走于田间地头的农技人员就像春雨一样,让甬城大地孕育出了新的生机。在旱粮与优质稻米栽培科技特派团队和浙江省农科院鲍根良研究员合作下,浙江省青田县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该县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命名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区域优势,与2018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建立主要合作伙伴关系,稻鱼米品牌“青田青”成为其合作品牌。长兴和平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银耕牌润香5号大米获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2019浙江好稻米”优质奖。
“这些品种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好,可降低农药使用成本,降低稻谷中农药残留量,减少对水土的污染,对提高我省晚粳稻综合性状的选育水平,特别对改良蒸煮品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疣粒和药用野生稻抗性基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还促进了作物远源杂交和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为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抗源和分子标记。优质稻米的订单开发,调动了周围生产者种粮的积极性,具有较好的社会示范辐射效应,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严成其说。
孙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