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枣林阻击战打响山东抗战第一枪,点燃齐鲁儿女抗战救国的星火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常学艺 见习记者 王悦
“枣树比君子,除泪也是人。”在这个孕育蓬勃生机的季节,千年枣林苍劲挺拔,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枣乡人民淳朴、勤劳、勇敢和坚毅的性格,讲述着这座城市酝酿千年的超越与从容。
1937年,一把冲锋号吹响了枣乡人民同仇敌忾的抗战信念,铸就了英雄的冀鲁边。
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位于德州乐陵市的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回望抗日战争那段烽火燃烧的岁月,记录枣乡人民用智慧与实干绘就的生机与希望。
图片
一座城和一段历史记忆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随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后的第八天——1937年7月15日,共产党人马振华、邸玉栋、傅炳翰等人在河北省盐山县旧县镇组建起“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开辟了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
图片
1937年7月,华北抗日救国总会派周砚波在山东省第一个建立了抗日政权——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并任县长,成为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文庙就曾是抗日民主政府办公场所。
“早期,在冀鲁边地区,党的组织活动是沿着津南和鲁北两条线同步发展的。1937年5月,山东省委派干部于文斌来到冀鲁边地区,准备恢复建立鲁北特委。于文斌和中共津南特委组织委员马振华取得了联系。他们经过商议,经过上级党组织的同意,没有组建鲁北特委,而是建立了中共冀鲁边区组织委员会,‘冀鲁边’的名称由此确立。”乐陵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乐陵市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宋秀利介绍。
图片
肖华(右)在挺进冀鲁边前与一一五师代师长合影
1938年,肖华率领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驻乐陵,整合冀鲁边区各抗日武装,扩大和巩固了根据地。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冀鲁边军民用生命与鲜血铸就了“敢为人先、大爱为国、不屈不挠、团结奉献”的冀鲁边精神,涌现出肖华、马振华、张隐涛、刘格平、杜步舟等共产党员,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
图片
冀鲁边区的民工支前运输队
1944年9月18日,乐陵全境解放。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后,冀鲁边区的武装力量全部移交共产党领导。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边区的主要任务由作战变为支前。这一时期冀鲁边区发动了大量群众参军,为前线提供棉花、粮食、衣物等各种物资,同时输送了数十万人的支前民工队、担架队,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冀鲁边抗日根据地是抗战初期山东省委领导的六大战略区之一,创造了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抗战的四个第一: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七天,在旧县镇成立了最早的抗日民众团体和武装——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救国军;成立了最早的抗日民主县政府——乐陵县政府;发动了最早的农民抗日武装起义——黄夹起义;打响了山东抗战第一枪——乐陵枣林阻击战。抗日烽火在冀鲁边燃起,迅速燃遍齐鲁大地。
一颗心和一次武装起义
图片
2月29日清晨,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初春的雨丝夹着雪花密集地拍打着久旱的大地。位于乐陵市西北部的黄夹镇上,人们正撑着雨伞赶大集。集市的正南面,“黄夹起义”战士雕像纪念碑在雨中矗立,战士紧握钢刀,手指前方,眼光坚毅。记者寻着英雄的足迹,重温革命烈士为国为民不惧牺牲的光辉事迹。
图片
乐陵县妇女在为冀鲁边区部队赶做被服。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进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电全国。“七七事变”后,日寇进攻平津的野心昭著,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负责筹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马振华,与更名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抗日游击支队”的“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六团团长杜步舟和副团长周凯东商定:趁日寇未到,发动民众,组织抗日武装。
8月13日,杜步舟打着“乡村自卫队”的旗号,鼓舞村民组织起来保卫家乡。凌晨,黄夹镇北街竖起“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六团”大旗,旗上书写着:“好男儿上前线誓死不当亡国奴”十三个大字。这时第六团拥有战士160余人,步枪60多支、土炮5支、大刀片50把。杜步舟、周凯东等人在冀鲁边区拉起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领导了抗日战争期间最早的农民抗日武装起义——黄夹起义。
“冀鲁边区处于天津和济南两大重镇的中间地带,作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抗日根据地,极大地牵制了日伪军,为抗日主战场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宋秀利说。
一片枣林和一场阻击战役
图片
乐陵市冀鲁边革命纪念园东北方向的朱集镇万亩枣林内,一棵棵饱经岁月风霜的老枣树,向世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这里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第一次阻击日军的战斗——枣林阻击战遗址。
得益于张隐涛、刘格平等进步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员的宣传,冀鲁边区的进步民众在抗战早期就具备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基础;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抗战时期,浩瀚如海的万亩枣林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天然屏障。
位于乐陵市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的史料记载:1937年10月上旬,日军由盐山分两路继续南侵乐陵。西路日军由盐山经旧县攻入乐陵,东路日军占领庆云县城(今河北省庆云镇)后,由三间堂大桥进入乐陵境内。我地下党员、二区(芦店区)区长韩国珍(又名韩玉玺)和东辛店乡农学校校长苏明(原名杨绪名,中共地下党员)、教育主任钱杰东(时任中共乐陵中心县委组织委员)组织的抗日武装顽强抵抗。由此,打响了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山东抗战第一枪,对冀鲁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日军侵入冀鲁边区后,围剿抗日军民,到处安据点、设防楼。为防止八路军游击队近距离攻打炮楼,日军派大量伪军毁林,很多百年以上的老树被战火毁坏。现在枣林里一些树干粗、树冠小的枣树,就是那段抗战历史的见证者。”乐陵市党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孟宪周说。
关于此战,《中共乐陵地方史》也有记载:“西路日寇当晚占了齐家油坊,乘虚攻入乐陵……在东路,日寇遭到我地下党员、二区区长韩国珍率领的抗日武装的顽强抵抗。中午时分,敌人的装甲车进入伏击圈,双方展开激战,日军的一辆装甲车被打着火,日军死伤数十人。”
苏明在《他引导我走向革命——忆钱杰东同志》中回忆:“日军自庆云县向乐陵县进攻,共有七辆装甲汽车。我们守的是公路两旁的枣树林,公路上放了一些农民的犁耙。中午时分,敌人的车队到达。我们自公路两旁向敌人开火,战斗十几个小时。敌人又从庆云县调来迫击炮,向我们轰击,最后双方都撤退了。当时,县城早已失守。”
“日军侵占乐陵后,继续南犯惠民。阳信县乡农学校党组织决定在日军南侵的必经之路——流坡坞一带阻击日军南侵。”乐陵市党史研究室介绍,冀鲁边区军民主动迎击,利用独特的地形做掩护,在日军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
一群人和一个崭新面貌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千年枣林发新芽,乱世烟尘归于纯净。
冀鲁边革命纪念馆所在的“千年枣乡”乐陵市物产丰盛,尤以盛产金丝小枣而名满天下。迎接“十四五”新征程,乐陵市的产业发展规划没有照搬其他地域的样本,而是因地制宜,利用冀鲁边革命老区珍贵的文化宝藏,全力打造生态魅力之城。
图片
冀鲁边区党性教育基地通过建设冀鲁边革命纪念馆、烈士名录墙纪念广场、大孙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黄夹起义纪念景区等红色文化旅游景区,让人民群众近距离触摸冀鲁边区艰苦抗战的历史。
通过建立中国金丝小枣文化博物馆、泰山体育产业集团、黄夹镇梁锥希森新村等现代产业园和展馆,历史与时代连接,将现代化的冀鲁边区形象立体地展示出来,让冀鲁边区广大军民浴血奋战、顽强抗敌的英雄事迹,鼓舞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团结干事创业。
如今,在这片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土地上,一座现代产业新城正拔地而起。以金麒麟股份有限公司为引领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跻身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商;以亚萨合莱国强五金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的五金装备制造产业,是中国建筑五金制造基地龙头企业;以星光糖业集团、新飞达食品有限公司为支柱的食品(调味品)产业,是商务部国家储备糖定点加工企业;以泰山体育产业集团为核心的体育健身产业,是北京、伦敦、里约奥运会的主要器材供应商……产业发展,正在为冀鲁边革命老区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看到如今生机勃勃的发展,乐陵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于东钧说:“城市越宜居,就越能留住人才。越来越完善的配套建设,让冀鲁边革命老区行稳致远,对青年人才更具吸引力。”
图片
如今,冀鲁边革命老区焕发生机,从一个农业县域脱胎换骨,变成文化旅游风情城市,一个仁人志士争相拜访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一个青年人才不期而会的创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