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县多措并举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
天等县多措并举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天等讯 近日,笔者从天等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广电局获悉,2020年天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绩斐然,天等壮族五彩糍粑制作技艺和天等壮族酸白切制作技艺2个项目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至此,该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自治区级8项、市级9项。
2020年以来,天等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抓实非遗申报。该县抢抓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的机遇,全面挖掘整理非遗文化资料,多次组织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专题会议,荟萃本县文化界精英力量,反复打磨修改申报材料,集中精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梳理编制申报工作。
强化宣传展示。该县借助《天等文艺》、《今日天等》、天等电视台、天等广播电台、天等县政府网、今日天等微信公众号、天等融媒体抖音号等平台,综合运用“两刊两台一网两号”宣传矩阵,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栏,配合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摄制推出壮族霜降节等专题片,全方位、立体式、密集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宣传,做到报纸有文字、广播有声音、电视有画面、网站和公众号有信息,努力实现宣传全覆盖。2020年举办天等县第三届千人打榔舞活动期间,该县开展线上直播,吸引观众线上观看达163万人次。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该县将壮族打榔舞、二十四节气、指天椒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中,彰显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景区景点文化内涵。如天等县牛头岭风车山地公园内,在擎天而立、高耸入云的巨型风车车身上喷绘指天椒、打榔舞等主题图案,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色彩得以凸显,成为该景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该县以天等壮族霜降节、天等喊泉纳福活动、龙垌节等文化习俗为重点,打造独具天等特色的文化节庆旅游品牌,实现非遗文化元素与全域旅游有机融合。如2020年10月下旬,该县举办壮族霜降节系列活动,通过祭祀祈福大典、千人打榔、拜囊海表演,山歌对唱、武术表演、民族体育竞技、特色美食一条街等项目,吸引远近慕名而来的数万名游客观看和参与,充分展现天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加强交流与人才培养。天等县文化馆是“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去年以来,该县陆续派员到国家农业博物馆等地参加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交流学习活动,有效提升传承工作者的业务素养。同时通过在本县组织举办保护传承培训班,发展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队伍,培养非遗后继人才。目前,该县已经培养了陆东华、许国莲、刘兆强、玉开辟、言经录等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功创建了指天椒加工技艺生产性示范基地等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生产性示范基地和壮族拜囊海代表性项目、进远石雕加工技艺代表性项目等4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示范户。此外,该县积极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对接、沟通,争取上级部门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和业务上的指导。2020年,该县争取到非遗文化项目保护专项资金91万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黄城松 覃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