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袁桂兰:“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很幸福!”

有些笑容,经历时间磨砺,依旧温暖人心。有些故事,讲述的主人已忘了原本的艰辛,只留下或深或浅的回忆,听者如品陈年老酒。
图片
“能自己做就自己做”
从沾益城驱车近80公里,我们来到百岁老人袁桂兰的家乡德泽。德泽乡,东邻宣威热水镇,西连会泽田坝乡,牛栏江横跨其中。
在德泽乡民政所和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步行来到袁桂兰老人的家里。老人裹着头巾,穿着干净、整洁。她的衣着在我们看来,已经算是隆重场合穿的衣服。
“麻烦你们了。”袁桂兰老人见我们的第一句话竟这么说。沾益区民政局的小姜将大包小包的慰问品拎进屋,当我们想着要把东西放在哪里时,才发觉老人屋子里的布局是那么简单。15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放着一张床、一个小铁皮柜,再远一点靠墙角的位置摆着一个电磁炉。
“前两年我跟着我们同事来看老人,她还自己做饭吃呢!”德泽乡民政所的李吉瑶一边帮老人收拾桌子,一边告诉记者。那一幕让李吉瑶印象深刻,她向袁桂兰老人确认:“当时还做了三菜一汤,对不对?”
袁桂兰听到这,一直笑,摇头告诉我们说:“现在不行了,这腿脚不方便了。”
说到前两年,袁桂兰老人告诉我们,那些年,她还能自己走很远的路去地里干农活。“能自己做就自己做。”袁桂兰说道。便是现在,老人依旧践行着自己说的这句话。
“没事时,我也会到街上走一走,以前一口气就能走到桥边,现在不行了,走一段路就要歇息一下。”袁桂兰说。
“这些是外孙女们买给我的”
见家里只有老人在,我们便问她家里人的情况。说起女儿,袁桂兰很自豪:“我姑娘吃得苦,又会做生意,我现在都靠姑娘了。”
袁桂兰和丈夫年轻时曾经有过两个孩子,但是因为饥荒,都夭折了。现在的女儿是袁桂兰从姐姐家过继过来的。尽管时隔很久,老人提起自己的孩子神情仍会落寞。她的老伴在19年前也离开了她。大家不愿触及老人难过的往事,便和她聊现在和子女的关系。
“女儿对我很好。”袁桂兰说。女儿的三个孩子,袁桂兰也帮着带过,现在最大的重孙已经有10多岁了。
袁桂兰指着小铁柜上大包小包的东西说:“这些是外孙女买给我的。”说起这些外孙女,袁桂兰老人脸上挂满了笑容,她说外孙女们都很关心她,还会给她买衣服。“除了吃的,她们还给我买过衣服呢!”袁桂兰说。我们看着袁桂兰老人指给我们看的东西,有一些被小心地收着,有一些还没打开过。袁桂兰老人身上有他们那一辈人特有的艰苦朴素,食物总舍不得吃,东西总舍不得用。
看到这,同行的小姜忍不住说道:“我们送给你的这些东西你一定要吃,不要放坏了,放坏了就真的浪费了。”
听到这,老人忙答应说:“好好好,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关心我。”
“你和我奶奶是一样的。”小姜扶着袁桂兰,我们尽可能地将食物放在老人触手能及的地方,并告诉她哪些食物能稍微放久一些,哪些要尽快吃完。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很幸福”
“我感受到了你们的关心,感受到了国家的关心。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感到很幸福!”袁桂兰老人说道。
回忆起新中国成立前,她见过村里很多老人晚年因为没有子女赡养,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日子过得很艰辛。“那会儿经常听说一些老人饿死。”袁桂兰说。
现在,袁桂兰家里盖起了两层楼的砖房,以前泥洼的小路,都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以前家门口这条路,一到晚上就不能走人,又滑又泥泞,还没有灯。现在就好了!”袁桂兰老人说道。
“每个月,国家还为这些老人发放供养金、高龄补贴,就是希望这些老人老有所依。”德泽乡民政所的李吉瑶告诉记者。每到节假日,德泽乡民政所都会安排工作人员来慰问老人。
据沾益区民政局相关人员介绍,在农村,这些高龄老人大多是以农村分散供养的形式养老,因为很多老人不愿意到养老院去,而这些老人的供养金也在逐年增加。
“谢谢你们来看我,你们辛苦了”
临走,袁桂兰老人坚持要送我们,不断说着谢谢你们,让你们跑一趟。看着老人还算硬朗的身体,我们嘱咐她照顾好自己。“谢谢你们来看我,你们辛苦了。”我们临别时,她说道。
在回程的路上,不由想起袁桂兰老人和我们聊她养鸡的事,喂鸡的玉米面是亲戚给她的。“我还养着几只鸡呢!”说这话时,袁桂兰语气里有些得意,“那几袋玉米面我说我要出钱买,他说我是老人家,不问我要钱。”
我问袁桂兰老人:“这些鸡养大了是准备过节吃吗?”老人摇摇头,开始和我细数这只鸡养大了要送给谁,那只鸡养大了要送谁。说这些的时候老人眼里闪着光彩,她期待着那些小鸡长大,期待在一个个节日,将它们当作礼物送给别人。
曲靖日报记者 李艾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