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奔小康|平邑县时家村卅载同心绘出小康新图景

走进平邑县卞桥镇时家村村史馆,“战天斗地”板块格外引人注目,不足5平方米的墙上,图文并茂地记录着时家村人炸荒岭、兴水利、建设施、搞农业的场景……
上世纪80年代,时家村东岭一度成为“荒野岭”的代名词,“撂荒弃耕、外出打工”一度让这个偏远山村空了“心”。
1990年,随着炸岭开荒的一声炮响,拉开了该村东岭会战的序幕,也开启了时家村的第一次“创业路”。
同样一块地,种下不同的种子,就会有不一样的产出“效率”。种什么,一时成了困扰时家村人的难题。1994年初,该村“两委”成员与党员干部带头外出到寿光等地考察,学习土壤改良、大棚建设和育种技术,最终决定发展温室大棚种植。为打消村民对建棚种菜的疑虑,时家村党员干部先行先试。“当时,大家心里都没谱,但又不甘心放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机会,我们几个党员一合计,自己先干起来,用实打实的效益去说服村民。”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老支书时成学感慨万千。没想到第一棚的收益就超出预期,于是,群众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时家村掀起了“种棚热”,当年就有30余个蔬菜大棚建成使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更多惠农兴农政策落地实施,时家村的农业产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和广大种植户的新需求,时家村党支部决定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入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引进了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一系列的新思路、新举措开启了时家村的“二次创业”路。截至2019年底,时家村已建成各类温室大棚160余个,菜品涉及西葫芦、西红柿、草莓、西瓜等蔬菜水果共八大类20余个品种,其中“小凤西瓜”成为时家村品牌产品,远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解决了“种什么”的问题后,该村党支部开始把探索的目光聚焦到“怎么种”上。2020年,时家村开始探索推行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基础的“村社融合”发展模式,按照“村集体场地作价占股、村‘两委’成员现金入股、种植户技术持股”的原则,打造了占地1500余亩的“村社融合种植”示范基地。村集体按照统一培训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种植模式、统一喷药施肥、统一品牌标识、统一采摘销售、统一汇总结算的“七统一”要求,制定覆盖全产业链的规范行为标准和操作流程,保障村集体持续分红和种植户持续收益。
为进一步打通农产品上行市场通道,该村还同本地龙头电商企业合作,创新实施“村社+电商+市场”销售模式,真正实现了土地、农户、电商等全要素资源系统整合和集约经营,种植户有了对接市场的勇气,优质农产品也有了走向市场的平台。
从产业“荒”到产业“旺”,从集体负债90万元到年均增收50万元,随着时家村发展动能的日益强劲,美丽乡村建设的底气也愈发充盈。近年来,该村把提升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作为总抓手,累计投入500余万元,在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创建上持续发力,建成了“三横四纵”近3万平方米的“户户通”工程,还将柏油路铺到了村东岭,实现了从“门口”到“地头”的道路硬化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生态休闲绿地公园、法治文化宣传长廊、乡村大舞台、党史村史馆渐次落地,构筑起村民的精神文明阵地和文化学习乐园。“临沂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村”“省级文明村”……一项项耀眼的荣誉,是时家村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拔穷根、勠力同心奔小康的生动诠释。
时家村人在种植温室大棚的同时,还注重发展林果业,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共栽植杏、桃等各类果树3000余亩,曾经的“荒野岭”变成了“花果山”。每年3月中旬,时家村东岭的千亩杏花竞相开放,在承载着果农产业致富新期待的同时,也成为新时代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如今的时家村,果树满坡、大棚成行、产居一体、农旅融合,一幅小康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临报融媒记者 闫春秀
通讯员 上官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