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牛“退休”铁牛“上岗”|连州星子春耕实现6成机械化

8日上午9时,在连州市星子镇联西村委会东头村星子河岸边的水田里,村民黄礼勤、陈菊香将一盘盘秧苗搬到插秧机的苗箱上,随后,黄礼勤驾驶插秧机在水田上来回穿梭,一株株绿油油的秧苗快速整齐有序地“铺”在田间。
“我只需要把秧苗盘放在插秧机上面,就可以轻松快速完成插秧,效率很高。”开着插秧机在田间作业的黄礼勤说。而陈菊香则在后面随时观察和补充秧苗下盘,在他俩配合操作下,一株株秧苗均匀整齐地插满水田,前后1个小时就完成3亩地的插秧工作。
清明已过,正是水稻插秧时节。近年来,星子镇加大农业技术和服务的支撑,加快对新型农机具的推广步伐,引导群众利用机械化进行耕作管理,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今年该镇春耕面积3万多亩,其中实现机械化耕作达60%。
图片
今年星子镇春耕面积3万多亩,其中实现机械化耕作达60%。
一台插秧机
能抵20个人的工作量
“一台插秧机一天可以插秧20-25亩地,相当于20-25个工人的工作量。”谈起机械化耕作的好处,星子镇东头村种植大户鸿德福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高标如数家珍。
他介绍,有了插秧机,省时又省力,“我们合作社今年计划播种早稻400亩、中造450亩、晚造560亩,有了一台插秧机,单单人工费就可以节省2万元。”
“同时,机插秧稳扎根深,抗倒伏和病虫害能力强,是人工抛秧和手工插秧难能做到的。”邓高标说,目前他们合作社有育秧大棚、耕耙机、犁田机、收割机、烘干机、插秧机,新近还买了一台植保无人机,到时施肥、用药、播种、授粉样样都行,可以说是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形成“育、耕、插、割”一条龙水稻生产服务模式。
图片
星子镇东头村种植大户鸿德福专业合作社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图为育秧大棚。
正在帮忙搬卸秧盘的村民邓国明开玩笑说:“这台插秧机真是一台‘神器’,我帮他们合作社插秧有5、6年了,以前每天早上8点多干到中午,下午2点半继续忙活到傍晚6点,每人每天能插秧一亩,现在有了这台‘神器’,能抵我们20多人的工作量。”
农机耕作,在星子镇已经很常见。在大陂洞村的山岭地里,村民黎永胜正操作旋耕机犁地。“用农机耕地,比人工成本低、效率高,还方便,一天轻轻松松耕三四亩地,省力还不费油,明天就可以帮邻居犁好田,可以种茄子和辣椒了。”
黎永胜3年前买了1台旋耕机和1台收割机,每年都可以轻松种植和管理近100亩水稻、20亩菜心、10亩茄子辣椒。有了旋耕机和收割机,他不仅耕自家田地和收割水稻,还有不少村民来找黎永胜帮忙犁地收割水稻,又能赚上一笔。
耕牛“退休”铁牛“上岗”
农业机械化提高效率带来增收
在内洞村委会坳头村,村民李得成开着微耕机忙着犁地,月底准备种生姜。李得成的儿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两口在家打理土地,以前为了耕地,李得成养了一头牛,天晴下雨要割草喂牛,到了农忙时节,用牛耕地又辛苦,效率又低,现在他儿子帮他买了台微耕机,耕牛“退休”不再养了。
去年,他还把自家和邻居撂荒的田地种上了花生、生姜、红薯等农作物,“去年种了3亩生姜,卖了4万多元,真的是农业机械化改变、改善了我的生活。”李得成感慨地说。
星子镇副镇长黄周来介绍,该镇顺应农时服务生产,保障好从种子、农药、肥料等基本农业生产资料的复产保供,强化农业技术和服务的支撑,确保2021年3万亩春耕生产开好局、起好步。特别是随着新型农机具推广步伐的加快,该镇今年有6成农田实现了机械化耕作。
如今,该镇越来越多种植大户和农户采用农机新设备进行播种、施药、撒肥、收割等,勤劳的双手加上现代化的农机设备,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省时省力,农产品实现高产高质,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持。
【记者】黄津
【通讯员】周小丽
【作者】 黄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