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稻虾田里联农带农,乡村振兴走出“广东路径”

三月底的韶关南雄古市镇,浈江为田地带来了清冽的水源,是当地发展种养殖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南雄作为广东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27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中,有着21万亩水田以单一水稻种植为主,农业亩均产值较低。
为探索授人以渔的可持续性乡村振兴,2019年,在各级党委政府指导下,古市镇携手碧桂园集团和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企业碧乡公司开始大力发展稻虾共作产业,通过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及产业振兴实训基地,让小龙虾养殖技术“边学、边看、边练”成为可能。
稻虾田与古市镇共同构成了一幅乡村振兴大美画卷。(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我们最开始的定位,是做好养殖示范去带动周边群众,把最合适南雄的养殖模式给农户们示范出来。”该项目负责人张金灿博士认为,碧桂园对于乡村振兴的思考早已经开始落到实处。
走出误区
立足产业振兴
碧桂园南雄市稻虾共作产业振兴项目是南雄市重点引进的扶贫项目和乡村振兴项目。2019年,碧桂园集团来到南雄市古市镇丰源村、修仁村,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决定以小龙虾产业作为突破口,凭借着在湖北天门自建虾稻养殖示范基地所获取的经验,希望为当地开启一条产业振兴的新路。
图片
南雄稻虾共作产业振兴实训基地。(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2020年7月,碧桂园南雄市古市镇稻虾共作产业振兴实训基地正式建成,张金灿随后也来到了这个崭新的基地。
据了解,虾稻田,是在稻田外围挖大概深1.5至2米,宽4至6米的环沟,作为小龙虾生存栖息的地方。小龙虾的日常活动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质,同时它的排泄物也能作为天然肥料,理论上是一种双赢的农业模式。
张金灿表示,要想达成一田双收、稻虾双赢的目标,首先要用农业思维来思考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工业思维可以借鉴,但要分清主次。
典型的工业思维,是在类似于厂房的可控的环境中人工创造出条件,然后进行生产;而典型的农业思维,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在借助和利用该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完成生产。
图片
远远望去的稻虾田。(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张金灿这样形容:“在工厂中,我们可以人为的控制光照、温度、氧气等的含量,但田间的农业则有很大不同。” 他认为,田间农业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需要依托生态系统而存在;可持续的优秀田间农业模式通常都充分尊重和利用该系统的规律。每到一个新的地区发展田间农业,都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因素。
图片
养殖户凌晨出来捕捞小龙虾。(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对此,碧桂园集团在当地并未急着扩大产业规模,而是先将示范养殖技术、培训养殖户作为最重要的任务。
据介绍,示范基地包含了约30亩的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约100亩的藕虾共作生产示范基地,以及约550亩的稻虾共作生产示范基地。一般亩产小龙虾200斤/年,亩产水稻500公斤/季,每亩利润可多出2000-3000元/年。
“养殖小龙虾在湖北之所以受到广泛认可与推广,关键是它能让更多的农户赚到钱。然而‘产量’与‘收入’之间并非是线性相关的,你还要把握二者的平衡。”张金灿表示,南雄稻虾养殖业应该优先让农户尝到养虾赚钱的甜头,而不能走进“高产低收”的“误区”。
“在保证反季节成功产虾的情况下,产量是越高越好。但如果产量都出在四五月份,虾的价格已经大幅度下跌了,加上高温天气增加病害风险,对当地农户来讲,这部分产量是辛苦多、收益少。”
在稻田养虾方面,碧桂园追求的是能引导农户获得最佳的养殖效益。张金灿曾经的所学再次派上了用场。“田间生产、农业微生物、病理学,其背后的理论是互通的;待我们把成功的技术总结、推广之后,可以争取让农户的小龙虾的亩产达到300-400斤,这样亩均产值能提升1.5倍。”
稻虾产业,既填满了“米袋子”又充实了“钱袋子”,这不仅是产业振兴的实质,也倒映着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侧影。
发挥优势
鼓励多元化发展
为什么会选择南雄?为什么选择小龙虾产业?
“从季节上来讲,广东地区养殖小龙虾,可以比主产区提前出虾,打反季节的价格优势,这个是最重要的。”张金灿总结,南雄的春天比湖北来的快,农户养殖可以在1、2月份投苗,3月份出第一批小龙虾,避开五、六月份的市场高峰期、价格低谷期。
古市镇的优势还不止于此,对于生鲜产品来说,能早一些进入消费市场就意味着更多的竞争优势。“这里离消费地更近,我们发货到广州、深圳比主产区快不少。”
张金灿巡查藕虾田养殖情况。(央广网发)
此外,无论是碧桂园还是碧乡公司助农品牌臻碧乡,从供应链到销售网络,都可以为养殖户提供助力。“碧桂园集团、国强基金会启动了惠农贷款项目,并与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强强联合,让更多的惠农资金注入进来,为碧桂园在南雄的小龙虾产业增加资本的活力和成熟的保障体系,一起帮助养殖户们更快更好的落地。”
“做一个懂虾的好朋友”,“把技术培训送到农民家门口”,这是碧桂园稻虾产业在南雄市给自己的定位。
产业扶贫是乡村能实现发展的重要方向。农村产业要能真正立起来,是它能实现“自我造血”。
为了壮大南雄稻虾共作特色产业,南雄市人民政府与碧桂园集团曾联合前往湖北考察小龙虾产业融合发展情况,通过对小龙虾养殖、交易中心、综合服务、深加工、生鲜餐饮等产业板块进行深入了解,旨在为南雄稻虾共作产业振兴拉资源、谋出路。
产业兴旺起来后,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元化的发展。
在基地内举行的粤菜师傅培训班顺利结业。(央广网发)
据了解,稻虾产业振兴实训基地建成投入运营后,已顺利举行5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达到400人,其中370人顺利结业。
同时,为推进“粤菜师傅”工程融入乡村振兴,碧桂园集团联合南雄市将粤菜师傅培育与南雄稻虾基地产业项目相结合,创新“粤菜师傅+产业扶贫”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
截至目前,该培训吸引了村民和贫困户共157人参加(贫困户38人),经过92天的学习后,已有135人实现就业,其中包括贫困户34人。
乡村振兴
内涵不止一种
在广东的“十四五”规划中,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列为重点,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成为了推进更高水平的乡村振兴的必要途径。
在南雄发展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这是碧桂园探索产业振兴的帮扶目标之一。
如今的古市镇,在稻虾共作项目引进来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村民翻新的楼房也越来越多;通过土地整治,曾经的小田不仅变成大田,还实现了大排大灌,一眼望去都是屋舍俨然的景象。
乡村振兴同样也是人才的振兴。在帮扶地区,碧桂园还大力培养输送返乡扎根创业青年,在“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的全方位服务下,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截至目前,碧桂园已帮助超10000名返乡扎根创业青年,间接带动近40000名贫困户增收。
乡村振兴,内核依旧是文化振兴。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是筑牢乡村文化根基,打造美丽乡村不可获取的部分。
在碧桂园帮扶的英德连樟村、韶关黄塘村等广东农村,碧桂园通过“量身定做”旅游线路、非遗文创产品等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激发村民自豪感,同时举办“乡村春晚”、文艺大赛等文化活动,来更好地传播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致富故事。
“每个地区都有他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盲目的学习、复制其他地区的文化,会增加空虚与乏味。当地人对其文化底蕴的觉知、认可、自信是非常关键的过程。当地人保留其健康的、积极的传统与文化,能够促使他们在纷杂的文化交融中避免迷失,更精确的找到‘自己’。这也是未来乡村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前提。”张金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