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享城市】燕赵风骨,水乡柔情

“南有西湖,北有白洋”,这片300多平方公里的华北最大淡水湖,虽不似江南水乡婉转幽深,却有华北大地的雄浑和开阔,每逢大风卷起层层波浪时,宛如一群白羊相拥着向前奔跑,据说“白洋淀”即是因此得名。

白洋淀这个地方,以《小兵张嘎》的魅力,几乎是我人生最初的“外面的世界”。那虽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迷宫一样的芦苇荡,鱼儿畅游,水鸟啁啾,嘎子和奶奶,老钟叔老罗叔,还有胖翻译……这些故事构成的一个孩子的世界,想必将华北燕赵大地上这片如画的风景,刻在了几代人的脑海里。

之后,是中学语文课本里读到的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月色之下,水生和媳妇的对话,还有院子里一大片芦苇席子,他们身边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雁翎队的抗日故事,在孙犁的笔下娓娓铺陈,生死存亡中有着诗意的柔情,枪林弹雨里蕴含生活的隽永,如今再读这篇“荷花淀”流派的代表作,依然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脱俗魅力。

所以上大学后的第一个自助游,我就跟几个同学选定了白洋淀。那一年是白洋淀干涸多年之后重新蓄水,我们坐着老乡的木船在芦苇荡里穿行。风一吹过,芦苇就往一边倒,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激起水面一阵阵波纹,我们的青春记忆也定格在那片水域和那个清晨。

“南有西湖,北有白洋”,这片300多平方公里的华北最大淡水湖,虽不似江南水乡婉转幽深,却有华北大地的雄浑和开阔,每逢大风卷起层层波浪时,宛如一群白羊相拥着向前奔跑,据说“白洋淀”即是因此得名。浩浩荡荡的芦苇有如水上的高粱地,不仅构成绝美风景,还是当地人创收的来源,“寸苇寸金”的芦苇之乡,芦苇席、芦苇画盛名天下。

除了芦苇之外,这里的荷花也是相当多的,而我对于白洋淀荷花的深刻印象却不在当地。前几年的一个夏天,朋友从白洋淀回京赶赴我的生日聚会,手里捧着几支硕大的荷花骨朵,说是送给我当生日礼物。第一次接到这样扑扑棱棱的鲜活礼物,感觉有点意外,当天晚上就插在书房的花瓶里,加了些水,也没太在意。没想到,第二天清晨睁开眼睛,觉得房间里一股清香味弥漫,走进书房一看,花骨朵华丽地灿然绽放,几枝硕大的荷花在晨曦中散发着温润的光泽,粉嫩欲滴,真是美极了。那画面,就像是把一个远方的世界搬到眼前,魔幻得令人难以置信。

荷花和芦苇,不仅仅是白洋淀的物质特产,它们更是属于这一片水域的独特符号。“为着咱们的白洋淀,也为着咱们的大雁及其鱼虾……”这是雁翎队员们在抗战年代的战斗誓言,他们承继千年的燕赵豪情,用诞生于荷花淀和芦苇荡的智慧守护家园。纵贯古今,这种源于人民大众的创新和坚守,在华夏大地上无处不在,也无往不通。

春天来了,冰层消融,杨柳吐绿,放鸭子的大蓬船也将驶上水面。“轻舟十里五里,垂柳千丝万丝。忽听农歌起处,满村红杏开时。”这是康熙皇帝凭淀临风,面对渺渺水波的即景抒怀,让人向往。

跟一位老家在保定的北京朋友聊起来,她说,可能是离得太近,这样的景色对她来说实属平常,而“熏鱼熏鸭熏泥鳅,才是去那儿的理由”。哦,这个我倒不曾知道,但吃过朋友带来的白洋淀河蟹,壳薄肉嫩,鲜香味儿中带一丝丝的清甜,很有特色。总之,我们相约白洋淀的春游可以安排上了,去看烟波浩渺,看芦苇婆娑,看绿色与生机浸染的一个苏醒的世界。

来源:《小康》杂志2021年3月下旬刊

作者:曲雪松

(本文为《小康》杂志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