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以“袭船战”剑指伊核协议

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报道称,4月11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将紧急到访,开启拜登政府高官首次中东之旅。观察家认为,奥斯汀此行与近期以色列和伊朗“袭船战”趋于密集和明朗化,以及维也纳伊核协议修复谈判密切相关,而以伊双方似乎都在借助冲突公开和升级迫使美国做出关键决断。

综合多家国际媒体报道,7日上午7:30,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船只“萨维兹”号在红海吉布提水域附近遭遇神秘袭击,船只轻微受损但无人员伤亡。《纽约时报》报道称,以色列已通知华盛顿,其海军认领“萨维兹”号遇袭责任,以报复此前伊朗袭击以色列船只。

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证实,伊朗武装力量使用“萨维兹”号,以确保红海航行安全,并指出袭击物为水雷。伊斯兰革命卫队海军司令坦吉西里少将表示,伊朗将毫不犹豫地加强军事力量以捍卫领土和国家安全。他还强调,确保伊朗和国际水域永久安全与稳定是伊朗海军的优先事项之一。相关信息显示,“萨维兹”号是伊斯兰革命卫队海军的情报搜集船,自2016年起就游弋在红海一带。

《耶路撒冷邮报》报道称,近期以色列与伊朗在红海和波斯湾附近水域的军事摊牌已达3年来的爆炸性高点,袭击“萨维兹”号是以色列摧毁伊朗向黎巴嫩真主党及其他地区代理武装输送军火的军事行动之一,也是以色列在叙利亚清除伊朗军事力量存在“系列战事中的战事”。以色列《国土报》则称袭击“萨维兹”号似乎是以色列有意升级与伊朗的军事较量,是伊朗海军一个月内遭遇的第二次袭击。

过去3年间,波斯湾内外出现多起油轮、货船和港口设施神秘遇袭事件,各方相互指责莫衷一是,伊朗与以色列总是难免瓜田李下。近两个月来,以色列和伊朗货船轮番在国际水域遇袭,反而日益清晰地勾勒出双方“袭船战”的脉络与轮廓,表明双方有意扩大战场和加剧较量。

2月28日,7万吨级以色列滚装船“太阳神雷”在阿曼湾遭袭,船体受损但无人员伤亡。由于爆炸部位在货船吃水线以上,美国安全官员排除水雷袭击的可能,以色列推断是伊朗海军导弹袭击所致。3月12日,伊朗集装箱货轮“沙赫尔库尔德”号在地中海以色列水域80公里外,船头集装箱发生爆炸。3月25日,以色列集装箱船“洛里”号由坦桑尼亚前往引渡途中在阿拉伯海被一枚导弹击中,船体右后侧吃水线以上部位被炸出直径数米的大洞。

无论伊朗与以色列对彼此船只遇袭采取何种公开立场,都无法掩饰双方不宣而战、暗战为主和代理人战争为主的长久事实。1979年伊朗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后,一改王国时期与以色列交好的国策,拒绝承认以色列作为国家存在的合法性,并以履行宗教义务为口号,公开支持中东反以抗以力量。双方长期陷入舆论对攻和代理人战争,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陆续变成间接战场。

就战略意图而言,伊朗打着反对以色列非法存在和非法占领的旗号,试图向中东伊斯兰国家输出霍梅尼主义和伊斯兰共和政体,建立地区超级大国地位。以色列则想利用复杂的民族、教派和地缘矛盾,建立遏制伊朗及其代理人的共同利益阵线,维持对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土地的实际并吞。

就博弈策略而言,伊朗公开辅助、支持和资助真主党和哈马斯等反以武装,公开否认以色列的合法性,甚至否认犹太大屠杀的存在。以色列则惯常对伊朗破坏稳定,暗杀关键人物,炸毁敏感设施,摧毁中东军火网络。双方彼此妖魔化已是世人皆知,双方明暗战场也涵盖整个中东并延续数十年。

近期伊以“袭船战”则明显不同以往,呈现出高频和肉搏新特点,堪称共同营造紧张气氛和联手推波助澜,但又控制节奏和力度而避免局势失控。显然,这对精通耗子戏猫和战争边缘政策的老冤家,都聚焦于拜登政府急于重返伊核协议而加速发力,区别只在于伊朗要逼迫美国重返伊核协议而换取地区安全,以色列则想证明伊朗是个地区威胁而试图说服美国切勿与之为伍。

华盛顿时间7日,美国国务院称愿意取消对伊朗的制裁,包括与伊核协议相抵触的制裁,为双方重返协议创造条件。当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过推文紧急向拜登政府喊话:“即使对最亲密的朋友,我也要说不要搞错,与伊朗达成的协议将为其获得核武器铺平道路,我们没有义务以任何方式履行这一协议。我们只有一个义务——阻止任何企图毁灭我们的人实施其阴谋。”

奥斯汀首访以色列显然是安抚和灭火之旅,既要重申美国对以色列的绝对安全责任,也要说服以色列接受美国重返伊核协议。美以虽然是亲密盟友,但美国当然优先考虑本国利益,而维持伊核协议,确保中东力量均衡,使美国减少投入,正是美国目前在中东的核心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