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战争、癌症……92岁老人历经世间苦难,选择以爱相报

【本文为腾讯新闻、腾讯公益联合广州市慈善会、广州日报、广州日报·花城老友记打造的“2021寻找中国城市UP力量”大型公益人物报道系列之广州篇。在阴霾的2020年有那么多值得歌颂的“小人物”,在不同的城市面对不同的困境却依旧乐观积极,在找回自己美好生活的同时,激励了更多人去更好地面对2021。这些人身上有着他们所生活的城市的烙印和性格,他们理当成为照亮他人前行的光。】

当人生走过92年,李慧君把所有的苦难都经历了一遍。

曾经每个冬季忍受冻疮和饥饿;曾经陷入颠沛流离和枪林弹雨……如今,年逾九十岁的她就生活在广州市犀牛路的一栋老房子。一生的记忆在脑海中回闪时,便戴上眼镜,一字一句敲打下来。

一百字、一千字、一万字。在这漫长的过去中,李慧君曾经是农民、是学生、是教师、是工人、是离休干部。而现在,她还给自己安排了新的角色——捐资捐物、四处呼吁,带动更多人走近身边困难的人,帮助更多人走出困境。

李慧君(中)

千禧年后,她结对一个又一个贫困或单亲家庭孩子,鼓励孩子自立自强,多年资助和唠叨;又在“老东家”联合广州市慈善会发起公益项目捐款时,第一时间捐款。至今,累计捐赠二十多万元的她说,“这还不够。”

“我会把这件事做到生命的终点。”在李慧君看来,这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在广州,有朋自五湖四海远道而来,不会被当地人用方言欺负,也不会因经济地位而被另眼相看,身家千万与打工仔同处一街毫不突兀。

更重要的是,在这座城市里,每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当有人陷入困境,总有街坊仗义相助。慈善无处不在,甚至成为了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一同成长,一同前行。李慧君,则是其中一个缩影。

李慧君把过去350多份报道求助信息的报纸或保留或打印下来,曾希望在合适的时机发起捐款倡导,让身边朋友一同关注重症患儿。

一生可以经历多少场苦难

李慧君也有过穷苦的童年。那一份苦难,即便经过近一个世纪岁月的冲洗,依旧清晰。

二十世纪初,梅州梅县城东镇潮塘村。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大多数青壮年都往东南亚出走、打拼。1928年11月,祖籍梅州的李慧君一出生,就是在印度尼西亚茂物阜东爪哇,从此开始了苦难的童年。“我的亲生父亲是做面条的小贩,而母亲在1933年就因病去世。”

自打李慧君有记忆起,李慧君父亲常一早做好面条,担着出去卖,依然撑不起一个家。后来,她就被叔父送回了梅县潮塘村。李慧君回忆道,“12岁小学毕业,自己就在梅县干农活,吃不饱,穿不暖,冬天十个脚趾头生冻疮溃疡,难得有一条裤子,补丁补到原来的布都看不见了,裤子却变成好几斤重。”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可李慧君读完高小便失学了。在潮塘村,家家户户吃不饱、穿不暖。李慧君帮祖父母放牛割草、种地砍柴,此外还担柴到梅县县城卖,可一天三餐还是喝粥,甚至还要摘野菜充饥,直到春节才可能吃上饭,春节后,又吃不上饭,正应了当地的顺口溜——“年到初七、八,家家劣(指‘刮’)粥钵。”

当时的李慧君(左一)和马添荣。

1945年,潮塘小学举办升中班。李慧君总算圆了读书梦,还遇到后来的丈夫马添荣。一年后,两人一起从事共产党的地下工作,活跃在梅江两岸。那时候,她跟战友们背米袋、扛弹药,爬山越岭,“怀孕六个月时,通过黄沙坑的敌人碉堡,敌人放过队伍前哨,此后突然射击,密集的长枪子弹不断从头上飞过。”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吗?那时,李慧君并不知道。她记得,“后来要分娩,许多恩人帮助我们才顺利在战争年代产下男孩,一个月以后,便送给地下党员吴木华同志做儿子,小孩在9个月时,因没钱医治而夭折。”

1949年,国民党投降,梅州地区解放,“人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大家翻身做主人了”,战争时期的苦难结束了。也正是1949年,李慧君跟随丈夫,同时到兴宁县工作;1951年,李慧君丈夫被派到中央政法学院学习,两年后毕业的他来到广州工作,李慧君也在1953年7月从兴宁县调配到广州。

李慧君和马添荣结为夫妇。

此后的人生,李慧君遇到过胃溃疡,胃部切除了三分之二;1993年,又因患结肠癌,连喝水吃饭都痛得很厉害,天天要吃止痛药,体重由118斤下降到60多斤,却在手术后成功摆脱,至今没有复发。

“这是我人生第二次大手术。”李慧君说。“苦过了,现在幸福了,就会想着回馈。”

时间往前倒流——1976年,她在广州市钟表工业公司(现单位名称为:广州广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离休,作为离休干部得到来自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老有所乐、老有所居、老有所养。

离休后,她曾到上海、南京、重庆、成都、桂林等地旅游,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大开眼界。“比起几十年前的岁月,现在真的变化太大了。”李慧君说,“过去遭遇了太多的困难,太苦了,所以我一直认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我经常想起《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恩情比母深。’现在我们这么幸福,就该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苦难过后,她赋予了自己新的任务。

离休后,李慧君的照片充满了笑容。后来,丈夫的去世令她悲恸。但悲伤过后,她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有些困难的人等着被看见。

还有许多人处于困境之中

2004年起,李慧君每天读报、做笔记。

一大早,她把内容誊写到笔记本上,内容大部分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党的方针政策。她想走近更广阔,也更真实的世界。在真实的世界里,有不少人也在经历着困难,等待他人伸一把手。

2006年,李慧君参加“老东家”的“手拉手,革命精神代代传”帮扶结对子活动,收到一个结对邀请——陪伴困难单亲家庭子女雨文(化名)成长。“当时我走进这个孩子的家里,除了贫困,印象更深的是孩子的状态。”李慧君回忆道,“她手头抛着橙子,不理别人,这是不礼貌的表现。”

李慧君所看到的,是一个更真实的世界。

李慧君每天摘录报纸文章,与时俱进,“了解最新时事”。

更多的困境群体,正因深陷贫困、情绪、身体障碍等困难而阻碍了成长的步伐。那一刻,李慧君便暗下决心:“我要引导孩子改变,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在此后7年,除了资助雨文读书逾5000元,她或写信,或约见面,通过分享生命故事和感触,希望让雨文感受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她可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她没想到的是,这才是最难的地方。“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别人的善意的。”李慧君回忆道,很多志愿者都在尝试结对的过程中,热脸碰上冷屁股,久而久之只好放弃。“她(雨文)也是这样的,不搭理我,所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李慧君说,自己开始约对方“饮早茶”,在一盅两件之余,动员雨文加入共产党,考入理想大学并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李慧君说,报纸上提到的98岁老人也是她的榜样,“不让孩子在教育上吃苦……”

在李慧君看来,开放包容不仅仅是接纳困难群体的存在,真正的包容,应当是行有余力地伸出手,想方设法拉上困难的人,一同成长。“后来,女孩考上大学,而且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现在也有一个工作。”李慧君颇为自豪,“当初二十多人结对,我们是一路跟进了下去。”

第一次的成功,让李慧君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每个人,都应该有种责任感,我们可以去包容和接纳更多人的可能性,一起成长。”2012年,在和雨文的结对还没结束时,李慧君又走进了黄花岗的社区,响应所在社区黄花岗妇联的号召,跟社区工作人员说,“我想结对帮扶困难子女”,因此遇上了结对孩子文迪(化名),资助其读书。

李慧君告诉记者,“结对帮扶最重要的内容不是资助,而是帮助他们找到理想和信念。”当下一代走出来,困扰着上一代整整一辈子的苦难便能解脱,与此同时,怀有社会责任感的下一代,将帮助更多人。

李慧君整理报纸。

善城之名,融入到每个人的生命中

2020年9月8日,99公益日前夕。

广汽集团捐出25万元爱心加倍金,发起了“广汽助力微心愿圆梦”等筹款活动。广州市犀牛路的一栋老房子里,90多岁的李慧君盯着手机上的99公益日海报,思索着如何给“老东家”联合广州市慈善会发起公益项目捐款。一则《广汽帮你的爱心放大五倍,一起来!》的推文刷满了她的朋友圈。

文中介绍了广汽集团参与的几个公益项目,并表示广汽将为这些慈善项目提供5倍配捐。李慧君看见的第一眼,就深深被打动了:“广州也有困难的孩子,要是能帮到那些患重症的孩子,一定要帮。我以为要去现场捐,就问他们是在哪里发动,我能不能打的过去?”

李慧君带着客家话的口音,一直对“老东家”的年轻人“打烂沙煲问到底”。大家马上为李慧君专门制作了一个网络操作指导视频并耐心讲解。40多分钟后,李慧君跟着视频操作,捐出了2千元善款。她像孩子一样笑开了花,说:“就是麻烦到公司里的年轻人,真不好意思。”

与此同时,李慧君觉得,这是一座有爱的城市,困境群体各有各的小心愿,可能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却是一部分群体的心头大石。“如果我们都能通过自己贡献一点力量,就能积沙成塔,让更多人感到幸福的生活。”李慧君说,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要一直做到底。

99公益日活动图。

实际上,广州市目前仍有低保家庭2万多户,残障人士数10万人,独居长者超10万人。而在过去14个月里,广州通过慈善项目聚人聚力聚爱心,共为10089户困难家庭实现了各自的微心愿。在李慧君等人献出爱心的同时,该项目还联动企业代表、明星代表成为“微心愿•善暖万家”项目爱心劝募人,以“劝募大使”的自带流量,让慈善突破圈层,提升了项目影响力。和奶奶一起支持微心愿善暖万家公益项目,点亮困境群体的小小心愿

在纪录广东慈善发展的《全粤社会实录》(1910)一书中,作者如是概括——“而粤人之性质,则更多行侠仗义之风,以故慈善事业之创设最多,为他省所不及。”百年之后,在2018年,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正式公布,在这份被业界称为“城市爱心GDP”的榜单中,广州从221个样本城市中脱颖而出,以综合指数89.12分获得第二名。而在2020年,微心愿项目发动了超过13076人次的捐赠。

在李慧君看来,这是一座慈善之城。“人人慈善为人人”,则是每个人在这座城市里,一生的价值所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