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易县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宜居宜业之城实力魅力强县侧记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时值四月,春和景明。走进易县,丰富的山水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每个到这里的游客都流连忘返。清明小长假期间,易县主要景区、景点接待游客突破15万人次。“十三五”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300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效益170多亿元,彰显了千年古县的实力魅力。
今年以来,为擦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易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全域旅游景点和特色乡村打造,以全域旅游打造乡村振兴“绿色引擎”,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全域融合、四季宜游、处处是“诗与远方”的良好局面。
立足资源禀赋,谋求全域之变,走一条“生态型”发展之路
易县是革命老区、生态大县、文化大县和旅游大县,2534平方公里土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风貌,30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41处文保单位熠熠生辉,是联合国命名的首批“千年古县”。
2015年,易县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思路;201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9年,成功登榜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全省乡村旅游与民宿发展暨太行山区旅游扶贫推进会在易县召开,易县跻身“2020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
易县着力实施生态立县、文旅兴县、工业强县三大战略,按照“全地域、全领域、全方位、全业态”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全域景区化、景区精品化、文旅一体化和业态多样化,制定出台《易县巩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工作方案》《易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民宿发展政策汇编》等系列文件,深入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建设活力、实力、品质、美丽、幸福、和谐新易县,着力打造新时代宜居宜业之城、实力魅力强县。
丰富旅游业态,深化文旅融合,让绿水青山更有“含金量”
这个春天,当人们再次走进恋乡·太行水镇,发现这里又有了新变化。千姿多彩的风筝、造型各异的花灯、极光秀、音乐会等给游客带来全新的观感体验。
在危机中谋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面对疫情冲击,易县旅游从未止步。2020年,以太行山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为主题的玉米冒险村生态农场精彩亮相。今年,狼牙山景区以“红色研学游”为重点,提升景观质量,做好讲解服务。太行水镇夜间游项目全面升级,乡村游魅力绽放,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加强对自然景色、田园风光等资源保护利用,推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已成为全县上下共同的追求。全域游、生态游的快速发展,让易县的“十八跑”农场、牛岗乡柳树片等乡村景观成为受追捧的“网红打卡点”;安格庄村、凤凰台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里的“绿水青山”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发展中,易县还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狼牙山山花节、清西陵徒步大会、太行水镇“24节气”、燕都古城端午诗会等颇具影响力的文旅品牌;进一步完善设施功能,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水平,把文博场馆打造成为有温度、有故事、有品位、有体验的文化客厅;推动景区、乡村旅游示范村、精品民宿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等场所建设,打造传播文明、体验文化、展示特色的重要窗口。
结合全县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布局,易县规划了徐家厂、娄亭、洪崖山和紫荆关4个康养片区,推进实施休闲旅游、健身养生项目,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为城市消费群体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度假体验。
一业带兴百业,跑出全新时速,“旅游+”变“+旅游”为乡村振兴赋能
为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易县变“旅游+”为“+旅游”,为经济社会发展转换动能、优化升级提供新“引擎”。
通过“交通+旅游”,打造“颜值担当”龙西旅游路,连接起清西陵、太行水镇、易水湖、狼牙山4个主要景区景点,带动上万户农民在家门口实现致富增收。除了交通,农业也搭上全域旅游发展“快车”。百泉生态园、小龟山生态园、松山采摘园等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创业。
“+旅游”思路还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32岁的董新瑞研究挖掘家乡传统文化元素,把清西陵地区满族服饰、燕下都古风古韵等元素融入手工绳结产品的创作中,注册了“诚瑞轩”“魏银匠”“小瑞绳饰手作”等品牌,在丰富易县文创产品的同时,还在全山庄、太平峪、小龙华等20个行政村建立起手工绳结编织基地,带动300余名农村妇女成为编织能手。
据测算,通过景区带村,能人带户,资产收益为补充,旅游收入占到全县原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收入的50.07%,“多产业+旅游”发展模式的生机与活力正在凸显。
春风十里,百舸争流。立足新起点,易县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走在前列、走到实处、走成常态,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水平,助推“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冯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