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历史空白!河源枫树坝库区首次发现西汉文物!

图片
图片
河源市田野文物考古工作又有新发现!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副站长单位——河源市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人员4月7日又意外在该市龙川县境内的枫树坝水库库区上游发现了10余枚圆形陶制品,经当地文物考古专家初定鉴定,出土的这些陶制品系西汉时期的陶饼,此次新发现的汉代陶饼,在河源田野文物考古工作中尚属首次,为河源田野文物考古调查填补了无汉代陶饼出土的历史空白。
图片
图片
文物考古队员脚下“踩”出汉代文物
近月以来,河源市境内干旱少雨,除了华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新丰江水库(万绿湖)的水位线大幅下降外,位于河源市东江上游的枫树坝水库(青龙湖)的水位线也在逐日下降,库区内众多客家围龙屋遗址也慢慢“浮”出了水面,为当地摄影爱好者拍摄采风和开展田野考古工作提供了契机。
河源市民俗摄影协会会员谢为近日在龙川县枫树坝库区拍摄古建筑遗址时向记者报料,称在枫树坝库区上游的岩镇境内发现众多古建筑遗址,个别露出水面的遗址就像一座城堡,很可能有古文物藏在里面。随后,记者将这一情况反馈给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该站前日专门派出文物考古队员黄志青前往现场,同时邀上龙川县委办副主任、龙川县档案局局长刘伟东当向导,乘坐铁壳船从岩镇东方村沿湖考察。
记者现场看到,随着枫树坝库区水位的下降,数十座客家围龙屋遗址在水中若隐若现,露出湖面的黄土高坡,成片泥地呈龟裂状态,偶尔可见泥地里躺着横七竖八被晒干的死鱼。
图片
在岩镇一处浮出水面、老地名叫“珍贝村珍贝坝”的山头上,眼尖的黄志青发现湖边山头有许多浮出水面的古墓,便上前实地探看,在一座占地30余平方米的古墓旁边,黄志青“踩”在松软的沙土时,在距离古墓旁约5米处意外发现了有10余枚散落在地的圆饼形陶制品。
图片
经现场清点,这些陶制品共有13枚,其中11枚相对完整,2枚残缺。在11枚完整的圆饼形陶制品中,其壁高均为2厘米,其中直径10厘米1枚、直径9厘米和8.5厘米各5枚,经称重,直径不同的陶制品重量依次为0.262千克、0.215千克和0.156千克。此外,文物考古队员还在现场发现了多个朝代的零碎陶片及瓷片。
对研究古龙川丧葬文化具有重要历史人文及其科考价值
4月7日,河源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东、河源市博物馆副馆长袁伟强对出土的这些陶制品分别经过鉴定后,初步认定为西汉时期的陶饼,是古墓葬的陪葬物。
图片
黄东、袁伟强告诉记者,这些汉代陶饼的出土,在河源尚属首次考古发现,属于珍贵古文物,对今后研究古龙川丧葬文化和钱币文化,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及其科考价值。黄东称,文物考古队员在现场捡拾的一些陶片属于汉代,可以佐证西汉时期,古龙川的陶制品已相当成熟和盛行。
据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介绍,位于东江和韩江上游的龙川县, 自古以来是客家先民南迁最早的聚集地之一,根据史料记载,龙川因“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则固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早在新石器时期,龙川大地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杜衍礼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首任县令系先秦南越王赵佗,龙川又是全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素有“珠江东水开端,岭南古县第一”之称谓。
图片
置县之初,
龙川辖地广阔,
包括现在的粤东、
粵北的所有市县
以及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南部的部分地方。
悠久的历史,给今天的龙川县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赋予了响亮的文化品牌:1991年,龙川佗城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的全省12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9年,龙川被联合国地名组织认定为“千年古县”;2011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批复认定龙川为“中央苏区县”。
杜衍礼告诉记者,陶饼在我国的河南和陕西等地的汉墓中常有出土,且常与陶质五株、鎏金铜饼等一同出土,出土时常常是一罐,数量一个到几十个,被泉界(收藏鉴赏钱币的组织)定为随葬用的冥币。
图片
杜衍礼称,根据史料记载,陶饼的出现与西汉时期的黄金使用是密不可分的,西汉随葬风俗盛行,早期贵族陪葬物以黄金(金饼)居多,后期则用陶饼取代金饼来陪葬。
图片
从出土情况来看,
陶饼从西汉开始,
延续到六朝时期逐步减少,
大约延续了700多年时间。
据了解,在龙川县岩镇库区发现陶饼古文物的枫树坝水库,于1970年8月正式破土动工,1973年9月下闸蓄水,是广东省第二大人工湖。建库蓄水当年,枫树坝水库共移民18735人,其中龙川县17659人、和平县462人、兴宁县614人。除龙川县有1658户9152人外迁到惠阳、惠东、博罗、东莞县安置外,其余的均在龙川县内安置。
图片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李玲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