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女孩花70万约稿:困在“精神幻想乡”里的未成年人

图片
⌈这类圈子大多面向整个互联网开放,投入真情实感的爱好者和借机“捞一把”的投机者鱼龙混杂,那些真正热爱这些题材的人,反而最容易变成受害者⌋
近日,一位13岁女孩偷花家长70万元找画师约稿,被家长发现后要求画师退款,引发网友热议。
一开始,网友们以为这又是一次监管不力的“熊孩子”闯祸,伤及无辜画师与小众圈子的事件。然而随着事情的发酵,该事件竟牵扯到“设圈”违规拍卖、缺乏合同监管、甚至逃税漏税等严肃问题……讨论热度再次升级。
图片
△ 微博热搜
所谓“设圈”,即为平面人物绘画、写文的圈子。“设”指人设、设定、人物形象设计,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客户设定,创作幻想人物图像、文章等相关文化产物。
而事件中圈名为“芙芙”的13岁女孩,在与一位设圈画手交易时,竟开出了7万元人民币的天价,不少网友大呼匪夷所思。
其实,“7万买一幅画”只是设圈里的个案,但该事件背后折射出来的未成年人精神消费的过度化,以及可能存在的“情感捆绑”小圈子问题等,都值得让我们把讨论的角度再挖深一些。
图片
△ 设圈作品
精神消费不宜过度,“爱”与“巨款”何需划等号?
在这个事情里,最让人震惊的其实是如此高额的购买价格和只有阅览权的电子画之间的巨大反差。
事实上,在这个圈子里,花钱买电子画或者买相关文化产品的行为很常见,设圈虽然因为这次的事件上了热搜,但其本质只是一个个因兴趣爱好结成的小群体,圈内平时的交易规模远达不到数万元这么夸张。
这就解释了许多网友关于:“为了一张画或者所谓的设定,需要花这么多钱吗?”的问题,约稿约设计的本质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消费,精神消费的价值本身就很难用金钱衡量。
图片
△ “芙芙”家长的发言
的确,在“爱”的面前,个人喜好很多时候可以跨越价格的沟壑,这些圈外人眼中只是普通画作、玩具的作品,对于爱好者来说,其实是物有所值的虚拟精神创造物,其作为一种精神消费是不能被归类于传统意义中的“商品”中的。
于是,相关的文化产品被添加了大量附加价值,其作为商品本身的意义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对其所寄托的情感需求。
但和虚拟女友、“纸片人”男友不同,设圈其实是把内心幻想人物变成"实际存在"的一处“梦工厂”,这些作品的价值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绘画的"欣赏"职能,而被赋予了满足创造需求的职能。
图片
△ 部分设圈作品
这种创造其实是对个人精神需求的极致延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幻想,而设圈的功能,就是把幻想变为有形之物,而且设圈能提供的远不止一张画这么简单,幻想人物的生平、性格、喜好,都可以通过图画或文字的方法展现出来,其背后的“养成”快感其实与追星、玩游戏很相似,都是“美梦成真”的绝妙幻想。
但问题在于,这种“无中生有”式的创造方式过于强调精神需求,会削弱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对消费的正确认知。
尤其是当这些本就被寄托以各种情感的商品,与创造者的人设捆绑时,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脱轨愈发严重,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标准去限制或监管其交易流程。
图片
△ “芙芙”自称已成年
此类现象在一些小众收藏品的圈子里极易出现,但设圈的主力军大部分是90、00后的年轻人,如果“纯精神消费”变成了不以为意的消费理念,那么这种远超其财力承受能力的消费习惯就会反过来阻碍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就像在事件的后续曝光中,“芙芙”还在“娃圈”(交易高成本的精美布偶娃娃的圈子)里作为一名代理商人开设微店,目前已有三百余人向芙芙支付“娃娃”定金,而随着“芙芙”家长的介入,后续补款与交货事宜只能暂时搁置,买家的利益似乎也在被损害的边缘了……
“70万买画”以及类似事件看似是未成年人对绘画、玩偶的“拜物”行为,其实是他们对物品背后精神与情感寄托的过度崇拜,而过于强调自我精神表达的“拜精神”并不利于完成其人格的社会化,再加上这背后还存在被人故意利用的风险,很容易使未成年人陷入精神幻想的消费主义陷阱中……
图片
△ 关于“芙芙”集资卖“娃娃”的争议
这种复杂且有风险的“圈内消费方式”是如何产生的呢?消费者渴望“梦想成真”的愿望固然是主要原因,但圈子本身设立的自定义“圈规”与“社交型”交易的人设陷阱或许正是激发这种愿望的一大动机。
自定义的“圈规”玩法,“社交型”交易背后的人设陷阱
事件发生后,有圈内人士表示,设圈和娃圈里的未成年人很多,而他们不仅仅是来购买作品的,更是在购买自己的社交机会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个事件看作一个缺乏规范的交易活动,这其中的逻辑比“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要复杂得多。
为什么说未成年人是在购买社交呢?事实上,在舆论中总是被调侃“没有人权”的乙方,在圈内却被叫做"太太、妈咪、爹咪";在交易过程中,画师的个人性格、心情变化甚至都是甲方需要考虑的因素……
图片
△ 设圈“黑话”
最令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作为被委托方的画师具有随意"挂人"的权利,即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约稿人违约、要求过多等负面信息,使得该约稿人被圈子"封杀",甚至被画师的粉丝群起攻之,可以预见,这种完全主观的“报复行为”很容易演化为网络暴力。
图片
△ ”人设吧“里关于”挂人“的主题帖
由此可见,在这些小圈子化的商业结构中,契约的作用被对圈子/商品/画师的“爱”所替代,创作者被神化,依托社交感情的“圈规”遮盖了交易逻辑中的契约原则。“卑微”的甲方仿佛中了“PUA”的套路,花钱还得看脸色。
这样一来,一个以情感共识为纽带的脆弱商业生态就构成了,其被影响操纵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未成年人的社交愿望反而成为了赚钱的“财富密码”。
图片
△ 知名画师“乌合麒麟”对此事的评论
更糟糕的是,由于这类圈子大多面向整个互联网开放,真情实感的爱好者和借机“捞一把”的投机者在其中鱼龙混杂,那些真正热爱这些题材的人,反而最容易变成受害者
画师的风险同样不小,圈子内曾经出现过家长以孩子的名义约稿,最后又借口是未成年人犯错要求退款,最后白得一张稿的案例;同样,在该事件中,那些付出了心血和时间的画师也受到了不小的损失,甚至圈子本身,都被部分网友指责为“专坑小孩钱”的“骗钱圈”……
其实,许多设圈画师接单的价格也就是在十几元到数十元不等,稍微复杂一些的单子也就几百上千元,远不能达到上万之多,但“七十万约稿”事件影响太广,导致圈子也不可避免地被波及甚至被污名化
图片
△ 低价接稿的例子
客观来说,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这次事件的发生,就把所有类似的圈子打上“骗钱”的标签,大部分小圈子只是同好性质的小团体,他们所做的不过是爱好交换与信息共享。“70万约稿”一事的涉事主体各执一词,许多问题还不够明朗,不必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