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中部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先导区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玮蔚 唐朝昭

“真正把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守护好一江碧水”。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南考察时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当前,长株潭一体化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南“三高四新”的新坐标、新定位、新使命,对长株潭一体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月10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第三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在湘潭韶山召开。会上,三市市长共同签署了《关于长株潭三市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提升生态涵养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创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长株潭三市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中部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先导区。

围绕空间优化、绿色产业、碳达峰、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制度、绿色生活等关键词,长株潭共建生态文明的五年蓝图已经绘就。

同饮一江碧水,同享一片蓝天,共护一颗绿心——三市联合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既是历史的选择,更是发展的必然,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主要目标

到2025年,长株潭三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在全省率先形成生态质量优良、生态风险可控、生态秩序良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文明;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低于40微克/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6.8%,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5%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关键词 空间优化

打造长株潭“百里滨水走廊”

发展基础

根据《长沙市城市和建筑景观风貌品质提升行动方案》,长沙将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做大城市发展能级的目标,构建“一体两翼、东西两屏、林田交融”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形成“一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把握城市整体环境风貌特色,构筑高品质城市空间格局。

“十四五”期间,株洲构建“一核一圈一廊”区域经济格局,注重提升“一江两水”在株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出湘江在“一核”中、渌水在“一圈”中、洣水在“一廊”中的独特作用。

湘潭则正着力构建“一湾一圈三带多点”发展格局:“一湾”即“湘江大湾区”;“一圈”即形成以“双城驱动”为中心,融合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的“金湘潭都市融合圈”;“三带”即北进的北部科创发展带、西拓的西部综合发展带、南延的南部新经济发展带;“多点”即形成鹤岭、乌石、银田、月山等中心镇及特色镇的多节点支撑。

路线图

根据《意见》,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是长株潭三市共建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构建功能优化的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意见》从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长株潭规划一体化、着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三个方面进行了布局。

其中,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可以概括为:科学划定“五条控制线”,塑造“四个空间”,推动形成“三大格局”。

“五条控制线”即生态、农业、城镇功能空间布局,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历史文化保护、制造业用地五条控制线和战略留白区。

“四个空间”即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全龄友好的生活空间、红色基因与湖湘特色交融的人文空间。

“三大格局”则依照长株潭三市不同资源禀赋与地理空间具体划分为:长沙建设形成“一体两翼、东西两屏、林田交融”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株洲构建“一核一圈一廊”发展格局;湘潭形成“一湾一圈三带多节点”发展格局。

生态融城,规划先行。《意见》指出,要推进长株潭规划一体化,统筹编制长株潭中心区、都市圈规划,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实现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有序衔接等。同时,统一管控城市建筑风貌。

湘江是长株潭三市共享的独特自然禀赋,也是优化生态空间的重中之重。《意见》特别提到,未来长株潭将统筹湘江风光带和滨江地区规划建设,打造长株潭“百里滨水走廊”。

城乡融合发展是长株潭区域一体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来看,便是要着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意见》强调,要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抓手,科学安排产业、村落聚集等空间布局,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积极开展村庄环境美化工程,加强农房、院落等传统风貌综合整治。同时,加快农村道路、电力、通信、供水、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计划,到2025年,长株潭三市将分别打造100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关键词 绿色产业

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清洁生产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湖南铁腕攻坚、刀刃向内,全省关停426座煤矿、1000多家非煤小矿山;退出烟花爆竹企业1200多家,化工、造纸、冶炼、钢铁等规模企业5000多家。

五年来,湖南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超过5%,累计下降20%以上,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的工业节能目标任务。

转方式、调结构。全省产业结构由2015年底的11.5∶44.6∶43.9,调整为2019年的9.2∶37.6∶53.2。在经济增速、增量稳中求进的同时,第三产业成长为湖南经济第一大产业。

路线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绿色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以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绿色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意见》也将构筑绿色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长株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明确要加快推动产业发展绿色化,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生态农业方面,三市将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品牌茶叶、优质蔬菜、道地中药材、生猪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养殖业,推进种养结合,发展花卉苗木产业。

绿色低碳工业方面,长株潭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运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加快改造提升钢铁、有色、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实现清洁生产。

现代服务业领域,长株潭将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基础检测、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法律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产业更“轻”,底色更“绿”。根据《意见》,长株潭三市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装备产品制造与技术研发,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创新能力强、装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动态滚动支持。

关键词 碳达峰

实施长株潭城市群率先达峰行动

发展基础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做出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根据计划,今年长沙将编制全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积极开展长沙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研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

成为全国第三批低碳试点城市以来,株洲持续以推进城区老工业基地低碳转型和创建城市智慧低碳交通体系为重点,全面发展低碳建筑、低碳农林业、低碳生活等方面,引领和示范全国城市低碳发展。

早在2012年12月,国家能源局就正式批复湘潭市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在新能源装备产业链聚集地——湘潭高新区,目前已形成了以湘电风能为龙头的风电产业链,骨干企业超过40家。

路线图

“3060”时代来临,作为引领全省绿色发展的“第一梯队”,长株潭如何力争率先达峰?

《意见》提出了优化能源结构体系、提升生态系统碳汇量、开展碳达峰示范引领三条主要实施路径。

长株潭三市将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原则下,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煤电灵活性改造,推进煤改气、煤改电,提升天然气供气规模。同时,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能,推进高耗能行业企业节能改造等。

同时,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合理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序开展分散式风电试点,因地制宜应用多种可再生能源,扩大地热能利用规模。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持一批储能调峰电站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电制燃料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相结合,推广氢燃料、电、气、油多能互补的用能格局。

同时,长株潭还将共同提高森林碳汇与农业碳汇,同时发挥湿地固碳作用,依托长沙松雅湖国家湿地公园、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株洲万丰湖湿地公园,湘潭木鱼湖湿地公园等湿地公园,提高湿地的固碳量与固碳效率。

根据《意见》,三市将开展环境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双达”试点示范,强化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水、垃圾等集中处置设施环境管理与碳排放综合治理。

开展碳达峰示范创建,打造一批示范园区、项目、企业等,支持长沙承办长江中游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峰会暨湖南国际绿色发展博览会,支持株洲创建国家全面绿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

关键词 生态屏障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发展基础

近年来,长株潭区域生态质量持续改善。湘江保护和治理行动扎实推进,区域内湘江及其支流地表水达标率达99.7%,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大气监测监控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涉气排污企业污染治理不断加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成效明显,《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率先获国务院批复。长株潭生态绿心全面完成违规项目整改和工业项目退出,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顺利验收。

路线图

《意见》从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环境、严格绿心保护、全面推进污染防治3个方面对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安全屏障进行了明确要求。

《意见》要求,抓好裸露山地造林绿化攻坚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积极推进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防控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加强对矿山、采石场等资源开采区、废弃矿区及周边区域实施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等。

同时,大力实施绿心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实施绿心生态修复工程,重点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坑、自然地质灾害、禁开区退出工业项目用地。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打造坪塘-昭山-石燕湖-云峰湖东西向生态林带和易俗河-法华山-石燕湖-跳马南北向生态林带。

《意见》要求,建立健全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治理多方协同机制,加快解决水、土壤、大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

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成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年度任务。继续加强重点流域保护修复,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长沙铬盐厂、湘潭竹埠港等重点区域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快清水塘生态文化科技新城建设步伐。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不断改善空气质量。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落实长株潭及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重污染天气防范与应对,有效应对重度污染天气。

关键词 生态文明制度

将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发展基础

如果每个家庭1天节约1度电,全省1天可省下2000万度电,相当于一座10兆瓦光伏电站一年的发电量;一年可以减排约728万吨二氧化碳和大量废气、粉尘。

近年来,长株潭先后部署推进工业准入退出提升机制、排污权交易制度、大气污染防治体制、生态补偿机制、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机制、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制以及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等十大类别的改革创新,先后实施了100多项原创性改革,不少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经验。

路线图

《意见》要求,积极推行市场化机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范围。

建立健全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和治理区、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矿山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体系和正常增长机制。

不断加大对浪费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的联合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开展环境污染隐患大排查,对污染隐患进行分类处理、集中整治。继续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将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将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关键词 绿色生活

积极引导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发展基础

去年11月30日,生态环境部对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表彰授牌。至此,长沙宁乡市、邵阳新宁县等11个县(市、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郴州资兴市、张家界永定区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十三五”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省上下成为共识。筑牢生态屏障,湖南划定生态红线,发布“三线一单”成果,确定在生态环境资源约束下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境信用评价等制度,建立环境空气质量奖惩、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等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撑起绿色“保护伞”。

路线图

《意见》倡导,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积极培育自然、健康、适度、节俭、生态的绿色消费方式,提倡节俭的婚丧嫁娶风俗,摒弃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行为。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

积极引导城乡居民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完善政府两型采购制度,定期发布两型产品目录,优先采购两型产品。

同时,培育公众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构建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鼓励壮大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等生态文明公益品牌活动,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